走读重庆老城门

<p class="ql-block">  ^今年5月,去重庆住了二十几天,和亲朋好友聊起重庆的古迹,得知重庆老城门曾有十七座之多,遗憾的是仅有两座尚存(东水门、通远门),其余的早已不见踪迹。这激起了我想一探究竟的冲动,开启了徒步“走读”老城门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  ^走读的过程是艰辛的。由于绝大多数老城门湮灭已有一个世纪,一路问讯,知晓者绝无仅有,绝大多数连城门名字都没听说过。另由于山城道路曲折盘旋,上下重迭,“高德地图”频频失灵,以至走了不少冤枉路。</p><p class="ql-block"> 有二天重庆气温窜升到36℃至38℃,爬坡下坎,差点中暑;来回折腾,精疲力尽,好几次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好在最后还是咬牙坚持下来,断断续续用了4天时间,足足步行了40多公里的路程(百度显示老城周长只有8公里多),终于把十七座老城门(含遗址)顺次走了一遍,心中的欣喜和满足感无法用词语表述。</p><p class="ql-block"> 回到上海后,钻进图书馆再次“掘矿”充实,加深了对重庆城魂的认知:重庆因地势筑城,衍生出了山城,沿两江设门,衍生出了码头,依码头聚众,衍生出了袍哥,循袍哥作派,衍生出了“江湖”。山城文化、码头文化、袍哥文化糅杂相融,铸就了重庆人的江湖性格一一耿直豪爽、热情火辣、吃苦耐劳。</p><p class="ql-block"> 今草就“美篇”,以分享诸位。</p> <p class="ql-block">  ^重庆筑城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公元前318年,秦国张仪奉旨击败巴国后,选择了长江和嘉陵江交汇之处的江北嘴作为地盘,修筑了面积近1平方公里的围城,这就是重庆历史上的第一次建城。</p> <p class="ql-block">  ^城虽不大,却已经很具影响力了。那时嘉陵江北岸的江州已“重楼累居”人口稠密,“结舫水居”五百余家。在江北区刘家台、相国寺、渝中两江半岛、南岸涂山脚下已有街市村庄;化龙桥、土湾及沙坪坝、九龙坡、巴南区的长江两岸也有了散落的居民。</p> <p class="ql-block">  ^大约在500年后,重庆才开始它的第二次筑城。</p><p class="ql-block"> 公元226年,刘备为了巩固自己的蜀地皇权,派遣李严专赴江州修筑城池。</p><p class="ql-block"> 李严,南阳人,蜀国要臣,官位仅次于诸葛亮之后。他放弃了江北嘴的老城址,选择了更具战略意义的渝中半岛。南线从现今的朝天门以南起沿江至南纪门,北线约为今天的新华路、人民公园到较场口一带。面积约2平方公里,顺山势布局,东西宽长,南北狭短。</p> <p class="ql-block">  ^彭大雅是重庆第三次筑城的指挥官,他奠定了重庆城的基本格局。</p><p class="ql-block"> 1236年10月,蒙古军攻占成都,直逼重庆。</p><p class="ql-block"> 重庆是南宋江山的西大门,一旦失守,敌军必将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直捣皇城。在这紧急关头,朝廷派遣彭大雅来统领重庆。</p> <p class="ql-block">  ^彭大雅,曾经出使过蒙古,对边塞的风土人情及蒙古铁骑的威风深有体验。他来到重庆后,便风尘仆仆地视察全城的防范工作。当时城墙几乎都是用泥土砌成的,他一拳重击便粉末四溅,他即刻下令全城军民推倒所有的泥墙,用条石和煅烧的大青砖砌墙。并扩大了重庆城的规模,将西线一直延伸到今临江门、通远门一带,比旧城扩大了一倍。</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百姓和官员都很不理解,在眼下这个经济困难时期为什么不把钱拿来糊口,还要大兴土木呢?大家怨声载道,还常常跑到衙门口去大声责骂他、讽刺他。由于时间紧迫,彭大雅没有时间让大家心悦诚服,他坚持带领部下不分日夜奋战在筑城的工程中。几个月后,于嘉熙四年春终于大功告成。</p><p class="ql-block"> 重庆城修筑完后,彭大雅命令专职人员在四门立四大石,上刻17个字:“大宋嘉熙庚子,制臣彭大雅城渝为蜀根本。”</p> <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彭大雅在这个国破家亡的关键时刻坚持筑城,高墙壁垒,才打破了蒙军不可一世的铁骑神话,让他们丢盔弃甲,落荒而逃。重庆人筑城的胜利,保住了几十万民众免受亡国之苦和生灵涂炭之灾,也使南宋政权苟延了几十年。</p><p class="ql-block"> 可惜这位为国为民功勋卓著的英雄,后来却屡遭谗言,被朝廷除名,贬回故乡。</p> <p class="ql-block">  ^彭大雅筑城130多年以后(明朝洪武年间),重庆一员名叫戴鼎的守将,把先前修筑的城墙、城门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加固和完善,他将墙体全部换成了青石。新城墙高10丈,周2667丈(8.8公里)。</p> <p class="ql-block">  ^以前的筑城主要用于军事防御,而今城门是为了市民出入。</p><p class="ql-block"> 重庆城三面环水,地势蜿蜒崎岖,不能像其它城市那样规规矩矩建东南西北四门就了事,而只能因地制宜,随山就水。于是戴鼎便创想了一个让重庆城门“九开八闭”的新招。 </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人都喜欢占卜算命,相传戴鼎在筑城辟门时,请了一位高明的风水先生勘测风水。 《易经》占卜学的元素中有“九宫八卦”的称谓,用它的意象来确定辟门数量表示吉祥坚固的寓意。“九开八闭”恰与“九宫八卦”相契合。九加八得一十七。所以就修建了重庆城门十七座。</p> <p class="ql-block">  ^九道开门中,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南纪门面临长江;临江门、千厮门面临嘉陵江;只有通远门与陆地相接。</p><p class="ql-block"> 八道闭门中,翠微门、太安门、人和门、凤凰门、金汤门面临长江;定远门、洪崖门、西水门面临嘉陵江。闭门仅是形式,不能打开,所以叫“八闭”。</p><p class="ql-block"> 风水先生说开门为“水门”,闭门为“火门”。重庆城十七门,一开一闭排列,两水门夹一火门,表示以水克火的意思。预示能消除重庆炎热,房屋密集常致火患的灾难。</p> <p class="ql-block">^朝天门(开)</p><p class="ql-block"> 大码头,迎官接圣(童谣)</p> <p class="ql-block">  ^朝天门,位于渝中半岛顶端,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襟带两江,壁垒三面,被誉为渝中半岛的“金三角”。</p> <p class="ql-block">  ^相传公元前318年,秦将张仪灭亡巴国后始建。宋代后,因面朝帝都,常作“迎官接圣”之用,得名朝天门。明初,戴鼎扩建重庆城,在旧城基础上筑石城,朝天门成为规模最大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  ^明末设朝天水马驿,清代又设朝天陆驿,城门有二门洞、三门洞三重,城门上书有四个大字:“古渝雄关”。此门成为水运枢纽,两侧建有码头和步梯,其中码头建于嘉陵江边,城门建于长江岸上,多为官家用地,码头是不准民船停靠的。晚清时期,重庆水运贸易发达,长江流域乃至陕、豫、闽、粤都以重庆为“换船总运之所”,朝天门成为了“长江上游第一大码头”。</p> <p class="ql-block">  ^1891年3月1日,重庆辟为商埠,重庆海关正式成立,海关初设于朝天门附近的粮帮公所,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列强陆续来渝设立领事馆,外国商人、西方传教士、海外游历者日渐增多。1898年3月9日清晨,英国人立德乐驾驶“利川”号蒸汽轮船出现在了朝天门码头,成为第一艘开进重庆的轮船。</p><p class="ql-block"> 1927年,为扩大城市规模,朝天门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1944年7月,茅以升主持了朝天门望龙门缆车,缆车于1945年4月竣工,同年5月16日通车运行。</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2日,一场火灾使朝天门港区2公里区域化为一片废墟,朝天门仅剩城基墙垣。</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朝天门地名恢复,却不见地标建筑。</p><p class="ql-block"> 1991年,有37万平米,15000多个摊位的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正式开业,日客流量达到了20万人次以上。20世纪90年代,是朝天门最为繁荣的时期,被称作“淘金时代” ,催生了重庆特有的“棒棒”大军。 </p><p class="ql-block"> 1998年,朝天门片区改造提上日程,建成了一个平坝广场,在广场下方象征性建起一个城门洞,正反两面都镌刻“朝天门”三个字,但由于过于矮小,又是混凝土结构,市民和游客都大失所望。</p><p class="ql-block"> 2005年9月18日,不与重庆任何干线公路直接相连的朝天门广场成为重庆市“零公里”标志点,也是重庆市中心象征。广场修建在朝天门码头上面,远看似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被称为重庆的“泰坦尼克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6日,来福士广场落成开业。广场建筑由8栋塔楼、底部裙楼及横跨天际的空中“水晶连廊”组成,北侧塔楼造型像远航的风帆,寓意“朝天扬帆”。其中一栋高为350米,为重庆市第一高楼,塔楼上有着长300米、位于250米高空、横跨四座塔楼,被誉为世界最高“横向摩天楼”的空中水晶连廊。 来福士广场2020年被选为“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  ^但广大民众对来福士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重庆本是一座江城,两江相围渝中半岛,半岛原是一道山岭。“从城市景观看,从沿岸到腹地,建筑应该是由低到高,依山就势,与自然、山体相匹配,相融合,相协调”,来福士广场在半岛尖端、地势较低的朝天门拔地而起,“这和山城、江城的景观是不协调,是冲突、对立、和矛盾的,破坏了渝中半岛应有的城市形象,这是大家对它反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市规划委员会成员陈荣华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我深以为然。四十多年来,我八次到过重庆,朝天门去过不下十趟,当我第一次看到朝天门广场上那突兀的来福士楼群时,第一个感觉就是:不伦不类!重庆鲜明的码头文化和江湖气息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翠微门(闭)</p><p class="ql-block"> 挂彩缎,五色鲜明(童谣)</p> <p class="ql-block">  ^翠微门位于朝天门和东水门之间,因其山色青绿而得名,是丝绸、绸缎及绢帛的出入港口。四川的丝绸在这里汇聚,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绸市场。翠微门码头在抗战时期更是故宫国宝的秘密藏身之地。然而,1949年9月2日的大火灾彻底毁掉了翠微门,如今已无法寻找到原城的基址。</p> <p class="ql-block">^东水门(开)</p><p class="ql-block"> 四方井,鲤鱼跳龙门(童谣)</p> <p class="ql-block">  ^东水门,东临长江,在重庆老城的正东面,门向北。</p><p class="ql-block"> 童谣中的“四方井”早已无迹可考。</p><p class="ql-block"> 《巴县志》记载:“水中二巨石,各大书楷行‘龙门’,皆宋绍兴中刻。”这大概就是“鲤鱼跳龙门”的来处,对面的龙门浩也得名于此。</p><p class="ql-block"> 东水门至翠微门一带,旧时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来自南京、上海的“苏货”,在东水门上岸,去长江南岸的行人也多从此门过江。这里也是会馆集中区,明清时重庆城内有八大会馆,这里就集中了三所:湖广会馆、江南会馆和广东会馆。</p> <p class="ql-block">  ^清末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时,清政府派端方到四川镇压,民愤沸天。当时端方住在江南会馆里,一天夜里有人在会馆门上贴出一幅对联:“端的死在江南馆,方好抬出东水门”。不仅把端方、江南馆、东水门等名词嵌入,更是语言恢谐对仗工整,表现了革命党人对他的蔑视。</p> <p class="ql-block">  ^出东水门,即是东水门码头。码头石阶依山而上。那时,赤膊的苦力们,肌肤黝黑,肩挑重担,脚踩烂鞋,边哼着低沉的号子,边艰难地攀阶踽行。</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以来,东水门一派繁荣。为全城供应牛羊肉的宰房街,则位于稍远的南纪门。屠宰后牛羊下水如毛肚、黄喉、血旺等物腥臊难售,有马氏兄弟廉价收购以大锅混煮麻辣,面向船夫走卒薄利售出。至清末,将八种牛羊内脏切簿,投入麻辣牛油锅中烹煮,食客分格而食,“食者备酒水,自选一格,且烫且吃,价格低廉,热络方便”。可见火锅最初乃底层苦力果腹之物,东水门毗邻宰房街,而码头苦力繁众,火锅起源于东水门之说盖出于此。</p> <p class="ql-block">^太安门(闭)</p><p class="ql-block"> 太平仓,积谷利民(童谣)</p> <p class="ql-block">  ^太安门,坐北朝南,位于太平门与东水门之间,与长江南岸的龙门浩隔河相望,也被俗称“望龙门”。望龙门并非城门,而是取“打望龙门”之意。太安门虽然是道闭门,门内却有几处古建筑分外耀眼显赫,二府衙、县文庙、城隍庙、巴字园、白象寺,错落有致,气宇非凡。</p><p class="ql-block"> 除却官衙、庙宇、别墅、院落之外,太安门地区还是古城重庆百姓人家口粮囤积地,城内的粮仓,接邻成排,米谷库满,“民以食为天”,乡人为求吉祥平安,把米粮仓称为“太平仓”。因是,戴鼎把此处的城门定名为“太安门”。</p> <p class="ql-block">^太平门(开)</p><p class="ql-block"> 老鼓楼,时辰报准(童谣)</p> <p class="ql-block">  ^太平门始建于南宋,明初重筑。城门朝南,背靠大梁子山脉,面临长江,居于下半城的中点,重庆的府衙、县衙都在其附近。</p><p class="ql-block"> 出城门坐船渡过长江至南岸龙门浩,经巴县背峰、木洞、天赐和南川通往贵州和湘西的官道,称为重庆的东南路。</p> <p class="ql-block">  ^重庆开埠后,外国商人来到重庆经商,但被限制在南岸租界区里,与城内的白象街隔江相望,洋人们未经许可不能入城。</p><p class="ql-block"> 白象街位于太平门内,靠近官府,于是就有了为洋人办事的买办。当时的白象街商埠洋楼并起,英美日都曾在此地办洋行,百货、银楼、当铺、钱庄、行帮一应俱全。民谣说:“太平门卖的是海味山珍”证明当时这一块的商业和餐饮业也非常发达,是当时重庆城最豪华的街道和金融中心。</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看到的太平门古城门宽五米多,高四米多。其实是太平门的内城门,在门额上铭刻有“拥卫署东”四个字。</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期太平门修建后就遭受元军多次攻打,都一直未能攻破。而城门城墙也在战火中损毁严重,如今看到的城门遗址大多由明洪武四年重庆卫指挥使戴鼎所修建。</p><p class="ql-block"> 太平门见证了南宋抗蒙、清末开埠、民国抗战。见证了白象街的繁荣与落寞。如今它和白象街一起,带着岁月的沉淀,平静地在长江延岸,守望着母城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人和门(闭)</p><p class="ql-block"> 火炮响,总爷出巡(童谣)</p> <p class="ql-block">  ^人和门修建于明代,东起于现今长江滨江路145号北侧,西至滨江路153号凯瑞大厦东北角。城墙坐北朝南,高约5米,长达200余米。门洞属石卷顶,高约4米、宽2.6米。门内曾有重庆各类镇台衙门,所谓天地人和,故名“人和”。人和门城墙顺山势而建,居高临深,险厄天成,呈现出典型的山城特色的古城墙风貌,具有较高的建筑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储奇门</p><p class="ql-block"> 药材帮,医治百病(童谣) </p> <p class="ql-block">  ^储奇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在重庆城的正南,沟通上下半城,出城门过长江到南岸海棠溪通向贵州。其正门上书“金汤永固”四字,意为城池金汤,永不能破。</p><p class="ql-block"> 瓮城面向长江上游(即西向),上书“储奇门”三字。“储奇”含有预兆城丰、宣扬城市昌盛之意。储奇门一带水路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四川主要土特产、山货、药材集散地,西南各地进贡皇帝的奇珍异宝都要在这里停留后再转运进京,因而城门内街上山货、药材字号、堆栈林立。至今,储奇门一带仍是重庆市药材行业集中的地方。储奇门在民国时期修建储奇门码头(后称“大庆码头”)时拆毁,抗战时期曾计划在原城门旧址修建著名的“储奇门缆车道。” </p> <p class="ql-block">^金紫门(开)</p><p class="ql-block"> 恰对着,镇台衙门(童谣)</p> <p class="ql-block">  ^金紫门紧靠储奇门,方位在城的正南方,城门对着江面,因这里曾有古庙金紫寺而得名。重庆城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中,唯有储奇门和金紫门两座开门之间没有闭门,两座门挨得很近,相距不足150米。每逢冬季,上游的柑橘收获后用船运到重庆,在金紫门江边停靠,再挑到市区出售。据载,金紫门附近过去是官府金库所在地,或许特设此“开门”的目的与官府方便调遣军队及运输库藏金银相关。金紫门内原有重庆镇总兵署,1939年改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现仅存一礼堂旧址,在重庆日报社大院内。</p> <p class="ql-block">^凤凰门(闭)</p><p class="ql-block"> 川道拐,牛羊成群(童谣)</p> <p class="ql-block">  ^凤凰门是位于金紫门与南纪门之间的一道闭门。相传古时候,重庆珊瑚坝河滩上有两只异鸟,身彩五色,状如孔雀,关关嘤嘤,音声谐和,常常比翼齐飞,翱翔天地。时人见之称奇,谓之凤凰,并起台于城岩,名之曰“凤凰台”。</p> <p class="ql-block">  ^凤凰门因凤凰台而设。明清至民国,自贡、贵州等地的牛羊源源不断地送到城门外的川道拐,这里是重庆的专业屠宰场,屠宰好的牛羊肉从川道拐经凤凰台送入城里。</p> <p class="ql-block">  ^从凤凰门入城,穿厚慈街、十八梯、善果巷可直上较场坝,这条路是旧时沟通上下半城的一条主要干道。厚慈街,原名浩池街。善果巷,巷道逼仄,地势较高。1932年,重庆历史上的第一家无线电台就诞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南纪门(开)</p><p class="ql-block"> 菜篮子,涌出涌进(童谣)</p> <p class="ql-block">  ^南纪门专管菜篮子,涌进涌出吃一辈子。昔日从长江上游来重庆,首先要经此门,门外江岸平坦开阔,成为重庆竹木业集中的码头,竹木堆栈一直到黄沙溪。此门又是古重庆有名的屠宰业集中的地方,人口密集,商业繁盛。</p><p class="ql-block"> 据民国《巴县志》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从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直至南纪门,沿长江江岸城区,一条通衢大道上,各行各业的商家店铺,鳞次栉比,连街逶迤,多达1478家。</p><p class="ql-block"> 那时,从朝天门一路走来,经过闹市大街,到达南纪门算是走到了尽头,离出重庆城也就不远了。</p><p class="ql-block"> 南纪,出自《诗经》:“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纪者,总汇也,是谓该门是水陆两通的交通总汇。陆路经黄沙溪上凤凰梯到鹅公岩、石桥铺与上成都的东大路相通。现今的南纪门,成为与南岸直通的长江大桥北桥头的起点,更为繁华了。</p><p class="ql-block"> 南纪门外,早年是农田沙坝,居住于此的是种菜为生的菜农,该地得名菜园坝。菜园坝的蔬菜是专供城内百姓的,批发市场设在南纪门,每天来此卖菜买菜的人流如潮,从而也就有了民谣:“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p> <p class="ql-block">^金汤门(闭)</p><p class="ql-block"> 木棺材,大小齐整(民谣)</p> <p class="ql-block">  ^金汤门段城墙位于九开八闭老城中南纪门到通远门之间,位于雷家坡上面临打枪坝这片山峰山脊间。金汤门过去是闭门,城墙外是悬崖峭壁,靠近燕喜洞,恰对长江边上的珊瑚坝上首,传说中已经消失的金汤门大概就隐于这段古城墙之中。民谣“木棺材,大小齐整”,反映了当年金汤门附近的特色产业一一一棺材铺遍地开花。</p> <p class="ql-block">  金汤门临近通远门,明末崇祯年间,张献忠围攻重庆,入城后,张献忠大肆杀戮以泄愤,尸体就地抛撒,周围成了骇人听闻的乱葬岗。民国第一任重庆市长潘文华筑路迁坟,历时6年半,共迁出有主坟、无主坟、乱葬坟共计四十三万五千多座。</p> <p class="ql-block">^通远门(开)</p><p class="ql-block"> 锣鼓响,看埋死人(童谣)</p> <p class="ql-block">  ^十七门中唯一的一道陆路城门,经观音岩等古道通往成都。沿途荒草丛生,坟墓累累,城内百姓死亡之后都经此拉出埋葬。无论阴阳此门皆是通往远方之路,故名“通远”。通远门历来都为重庆城的军事要塞,主城门上书“克壮千秋”四字。此门作为全城唯一的陆路关隘,破通远门,则主城危矣。</p> <p class="ql-block">  ^通远门的第一次刀光之灾发生在宋末元初,忽必烈强攻重庆,守将张珏率将士血溅通远门,城门被攻破,重庆失守。</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刀光之灾发生在明末清初,张献忠率领起义军与明军决战通远门,激战六天无果,最终义军炸塌转角城墙,一举攻入重庆城。</p><p class="ql-block"> 进城后,大肆杀戮,抛尸城内,重重叠叠、荒草萋萋,一望无际的几十万个坟堡遍布整个山岗。</p><p class="ql-block"> 1927年通远门部分城墙拆除后修了马路。</p> <p class="ql-block">^定远门(闭)</p><p class="ql-block"> 较场坝,舞刀弄棍(童谣)</p> <p class="ql-block">  ^定远门地处通远门与临江门之间,为明朝戴鼎筑重庆城时专门设置,为应景而名。在戴鼎眼底心中,金汤坚城、操戈定远,只要通远门安然屹立,重庆城便平安无事。</p><p class="ql-block"> 应景而设的定远门毕竟是道闭门,属性注定它从萌生那天起就要遭遇冷寂。因系闭门,旧时这里的人们出重庆城都须转经通远门或临江门,正因为这缘故,明代渝城行政上区划八坊二厢之中少了定远门的踪迹,定远门一带归属通远门辖区。清康熙四十六年,巴县知县孔毓忠重划城区为二十九坊十五厢,定远门这才粉墨登场,也才有了定远坊、定远厢的名号单独立世。公元1932年兴修七星岗至朝天门的中城经路,城垣遭拆,定远门走完它五百余年历程,终于消声匿迹、云散烟消。1935年,重庆市下设五区二十二坊,定远坊复归入通远门、走马街、红庙子区域,归属第二坊,定远坊、定远厢亦悉数消亡了。</p> <p class="ql-block">^临江门(开)</p><p class="ql-block"> 粪码头,肥田有本(童谣)</p> <p class="ql-block">  ^临江门是当时重庆最大的粪码头,承担了重要的肥料运输功能,每天清晨,挑粪工会将各家的粪水收集起来,挑到临江门售卖给乡下的农民,用于农业种植施肥。</p> <p class="ql-block">  ^临江门,嘉陵江之大门,有瓮城,在重庆城北面靠西,位于嘉陵江南岸。江对岸正对着的地方古名莺花渡,后来又叫兴隆桥,廖家台,再后就是江北城。明洪武年间,戴鼎依临江这座城门所处位置,因形取意,命名为临江门,其所临的巴江即嘉陵江,看似平常的临江门是嘉陵江上游西来重庆城的第一座水上要津,是镇守重庆西北面渝水上的第一道防线,如若失守此城门,势必危及渝城,故于临江门城门上镌刻“江流砥柱”四个大字。临江门主城门与城外的瓮城门,处在同一条直线上,瓮城在前,城门在后,为的就是便于防守,这种布局是重庆古城门独有的特例。</p><p class="ql-block"> 1922年5月,重庆商埠督办杨森为发展城市交通,倡导兴建码头,“江流砥柱”临江门及瓮城、城垣全被拆除,走过了100多年漫长历程,却成了重庆古城十七门中最先遭厄运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洪崖门(闭)</p><p class="ql-block"> 广开船,杀鸡敬神(童谣)</p> <p class="ql-block">  ^洪崖洞位于重庆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之嘉陵江悬崖,与江北嘴相望,被誉为“重庆人的宴客厅”。</p><p class="ql-block"> 洪崖洞原为洪崖门,是古代巴国至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塞和最早发达的通商口岸,更是巴渝文化兴衰变迁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末,这里逐渐成为繁华都市中的一处危旧棚户区。公元2006年9月29日,在重庆小天鹅集团总裁何永智女士激情与智慧的“笔墨”下,洪崖洞再次“站立”起来,绽放出巴渝文化的独特神韵与民族风貌。</p> <p class="ql-block">  ^洪崖洞是在高达75米的崖壁上“雄起”的一座壮美瑰丽的世界奇观,其建筑群不仅复原了巴渝古都风貌,还欢快淋漓地演绎出了古重庆最具特色的吊脚楼、古牌坊、木垂花、悬挑梁、雕刻楼廊、半山街市和青石板路等山地民居的泱泱大观。如今各式道路立体交织,入夜的洪崖洞璀璨梦幻,崖江中波光粼粼、百舸争流、水天一色、动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  ^洞如重庆人,既豪放耿直、麻辣鲜香又热情奔放、时尚前卫。可谓“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江山入画洪崖洞,八方宾客喜相逢”。</p> <p class="ql-block">^千厮门(开)</p><p class="ql-block"> 花包子,白雪如银(童谣)</p> <p class="ql-block">  ^千厮门位于嘉陵江畔,建有瓮城,题刻“千厮巩固”,正门为“千斯门”,始建于明代初期,1930年拆除,其名取自《诗经·小雅·甫田》中“千斯仓”“万斯箱”的典故,寓意丰收与繁荣。 </p> <p class="ql-block">  ^民谣中的“花包子”是棉货,棉花是白色的,如雪花一般,而且很值钱。晚清以来,棉货业一真是重庆最重要的商业行当,运送棉货的木船按行规,必须停靠千厮门码头。当时每天有8万至10万斤棉花运到千厮门,江面上密密麻麻都是木船。船多排队卸货不及,只得从码头扯出多条铁链,俗称“飞揽子”,系住外围船只。一船卸空,必须马上驶离,腾出位置让另一条船卸货,大小行商都日进斗金,赚得盆满钵满。</p><p class="ql-block"> 为便于交易,棉货行商近在千厮门坡上一带开店经营,久而久之形成规模,棉花街因此得名。批发市场设在棉花街棉花同业公会附近茶馆及各花行内,棉花街茶馆是商人了解行情和接洽交易之处。</p> <p class="ql-block">  ^早年人们习称长江为大河,嘉陵江为小河。那时,小河顺城街的旅店客满,茶馆人声鼎沸。出售蔬菜水果的小商贩摊点密密麻麻,从街上摆到趸船边。川剧草台班子的锣鼓声,从上午响到深夜。老市民回忆说:“满街都是人,走路都打挤。”作家老舍、梁实秋,在他们的回忆录中都提到,他们从北碚乘轮船来往重庆,都是在千厮门码头上下船,并在街上雇滑竿进城。他们所说的街,想来就是千厮门顺城街。</p> <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长江中下游失守,国民政府交通部将嘉陵江纳入航运重点,千厮门码头区延长一公里,顺城街两旁库房林立。千厮门进入鼎盛期,书写过辉煌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千厮门东面城墙外的石壁下,背靠西水门处,建有一座土地祠。川江滩多浪急,年年都有翻船沉船事故。因此,但逢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船商首领要率众来此祭拜神祇。祭拜时,必宰杀雄鸡,并用鸡血将鸡毛粘贴在城墙上。平日里,即将远航的船工也要来此烧几柱香,祈求航行顺利。</p> <p class="ql-block">  ^1960年代,长航公司准备在千厮门码头修建运缆车道,直通沧白路。坡道建成,还铺上了枕木和铁轨,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停工,未见使用。</p> <p class="ql-block">  ^1980年代,为方便市日杂公司进货,从千厮门修筑起盘山公路,旧城改造时与沧白路相连。1996年朝千隧道通车,嘉陵江畔修建起高架公路,更名为朝千路。千厮门码头因货运停止,由交运集团改造为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西水门(闭)</p><p class="ql-block"> 溜跑马,快如腾云(童谣)</p> <p class="ql-block">  ^西水门在千厮门和朝天门之间,城门面朝嘉陵江,有城门的形制却是常年不开的闭门。西水门对东水门,恰好龙凤之俦,天成一对。</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朝,达官贵人出门,莘莘学子金榜题名都时兴骑马,百姓无马可骑,又心生羡慕,便有人弄来些马儿供人骑玩,生意居然不错,西水门一带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溜马场便形成了。</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就又回到了朝天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篇中部分文字,参考公开资料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