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百年老建筑

夏 超

<p class="ql-block">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又称红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南麓的阅马场北端的绿荫丛中。其旧址北倚蛇山,南接阅马场,是一组规模壮观、具有西欧古典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坐北朝南,布局为“山”形,大楼主体建筑为红色楼房,砖木结构,面阔73米,进深42米,主楼两层,1961年3月4日,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又称南洋大楼,是由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办人、爱国华侨和实业家简照南、简玉阶兄弟投资建造的。该楼聘请美国伯克利的土木工程师设计,由汉合顺营造厂施工,于1920年建成。采用当年为数极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是当年为数极少的设有电梯的楼房。中间为5层,两边为6层,对称布局,气势雄伟。1996年11月20日,该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一元路5号‌,建于1905年,占地面积约为464平方米。该旧址属于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三层砖混结构,立面对称,居中为二柱宽柱式门廊,门廊两侧有小型花坛‌。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设于该楼,外交部长为陈友仁 。在中国人民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收回汉口 、九江英租界的伟大历史壮举中,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汉口法租界消防队旧址‌位于汉口岳飞街19号,是一栋具有法式风格的2层洋房。该旧址建于1914年,由法租界巡捕房领导,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了设施完善、应急反应迅速、人员专业化程度高的水平,可以与上海和天津的租界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  在汉口胜利街与二曜路(原名福街)的交汇处,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它曾是德国工部局巡捕房的所在地。这座建筑始建于1895年,已有110年的历史,采用典型的德国巴洛克风格,立面设计和装饰细节都非常精美。红砖和石材的组合使得这座建筑外观雄伟壮观,代表了当时德国建筑的典范。这座建筑不仅展示了德国建筑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武汉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经过修复后,它成为了武汉警察博物馆,继续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博物馆内,别致的拱门、高耸的钟楼以及通透的空间设计,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文字、图片、音视频和实物等展品,记录着这座建筑曾经的辉煌历史。参观这座建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年代。无论是建筑本身的价值,还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都让人对这座建筑充满敬意。</p> <p class="ql-block">  汉口英国领事馆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天津路10号,建筑主体为两层西式楼房,三面设有券廊式露台,外墙采用拉毛粉刷工艺,入口处有平台式门斗。该建筑是武汉市近代城市建筑中年代最早的西洋建筑之一(1861年建成),目前仅存1栋保存完好。原领事馆官邸曾有三栋办公楼(共23间房),但部分在1944年美军轰炸中损毁,战后仅修复部分。</p> <p class="ql-block">  1861年4月,汉口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不久,美国便在武汉设立了领事馆。起初,馆址设在汉阳。1905年,一座红色巴洛克风格的领事馆大楼落成,美国领事馆随之迁至汉口(车站路1号)。这座三层混砖结构的建筑,临江主立面呈阶梯状层叠向上,有三个入口,正中最大的拱卷门为主入口,内部是一个内空极高的公共大厅。三层外墙均为清水红砖、连续半圆拱券窗门,每层间都有显著的腰线。外立面呈弧形,形成内聚的动势,起伏舒展,极具流动感。两街转角的四层八角塔,宛如欧洲中世纪城堡。整幢楼房从下到上,愈往上愈轻盈。内部装修豪华,走道水磨石,房间木地板,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汉口法国领事馆旧址,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武汉优秀历史建筑,始建于1865年(大清同治四年,距今159年历史),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81号。该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属于南亚殖民风格的西式庭园建筑。上下两层,外廊拱券,麻石墙面,方柱门斗,门斗上阳台,红瓦顶,全铺木地板,木制百叶门窗,楼房四周建有花园。现正在维修中。</p> <p class="ql-block">  汉口俄国领事馆是晚清到民国俄国驻汉口的重要外交机构,主要管理俄商在华经商等事务,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90号,是一幢俄国古典建筑。建筑建于1902年,总体建筑面积2820平方米。主楼外观四层,对称布置券柱式窗户;主入口居中,平顶券拱门廊,两侧设坡道。整体建筑坐东朝西,建筑平面呈扇形,院内有一栋砖混结构西式二层楼房和八栋平房。楼房红色面砖砌有凹凸花纹,门窗为硬木拼装,屋顶四坡红瓦,建筑窗户边柱皆刻有造型各异的浮雕,入口做有三间四柱平台式门斗,内部呈中廊式布局,外墙均开设半圆拱窗,饰以弧形窗套及砖砌柱式,立面富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汉口比利时领事馆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蔡锷路21号‌,建于1898年比利时租界时期,是近代汉口开埠通商的历史见证之一,现为武汉市重要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汉口德国领事馆旧址位于沿江大道130号武汉市政府院内,1895年以后建成。建筑周边采用两层券廊处理,黄色拉毛外墙,红瓦坡屋面。主入口设在正中,有门斗凸出,正面用条石砌筑台阶,两边做坡道可直接驶进汽车。屋顶设有塔楼,塔楼四侧开半圆形天窗,塔楼顶有德式花饰,具有典型德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江汉关大楼,位于武汉市汉口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会处,由英资思九生洋行设计,上海魏清记营造厂承建,民国十一年(1922年)动工,民国十三年(1924年)落成,占地面积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三座海关大楼之一。江汉关大楼坐南朝北,呈对称布局。江汉关大楼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英国钟楼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一度成为汉口城市的标志。2001年6月,江汉关大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汉口横滨正金银行大楼旧址‌是武汉近代建筑的重要代表,具有丰富的历史和建筑价值。位于武汉市沿江大道139号,建成于1921年,由景明洋行 设计,汉协盛营造厂 承建‌。钢混结构,高24米,占地1189平方米,建筑面积4756平方米‌。爱奥尼柱式双柱排列的立面柱廊,是武汉近代西洋建筑典范‌。</p> <p class="ql-block">  汉口花旗银行大楼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青岛路1号,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建于1921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景明洋行出图,魏清记营造厂施工,耗资17万两白银。‌‌</p> <p class="ql-block">  汉口汇丰银行大楼旧址位于沿江大道与青岛路交汇处,该建筑始建于1913年,1920年完工,由英国汇丰银行委托设计,融合希腊古典式、拜占庭及文艺复兴风格,是汉口近代金融建筑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台湾银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江汉路21号,建成于1915年,中国建筑师庄俊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属古典主义风格。台湾银行汉口分行是日本侵占台湾后,所设银行在内陆的分支机构,该旧址是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  汉口大清银行旧址‌位于中山大道593号,江汉路步行街与中山大道交会处。该建筑于1915年开工,1917年建成,由通和洋行设计,汉合顺营造厂承建。建筑为五层结构,地上四层用于办公,地下一层为库房。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文艺复兴式,具有华美大气的罗马古典风格‌。大清银行旧址的正立面朝中山大道,自下而上分为台座(底层)、楼身(二、三层)、檐部(顶层)三段构图。门前有十级麻石踏步直上二层空廊,楼体第二段以八根罗马立柱支撑,隔街相望,气势恢宏。楼体左右两侧上下开有长方大窗,有装饰性小凉台对街伸出。外墙面麻石到顶,门廊圆柱由麻石拼接。楼内底层为仓库用房,一、二层为营业大厅及业务用房,三、四层为办公、公寓用房。内部装修古朴典雅,临街立面严谨对称,尺度雄伟‌。大清银行旧址不仅是汉口开埠后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大楼之一,还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历史变迁。1912年,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并在此宣告成立,成为中国银行的总部。此后,这里经历了多次历史变迁,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  汉口麦加利银行大楼是英国麦加利银行(现渣打银行)在汉口英租界建造的分行大楼,1865年,大楼在汉口英租界洞庭街与青岛路(原华昌街)交汇处建成‌,由英商发德普建筑公司承建,最初为3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风格融合文艺复兴与殖民式元素‌:外立面采用拱券门窗与花瓶栏杆,铁瓦屋面四角建有红色方斗形角塔,兼具古典美学与适应汉口气候的实用设计。‌‌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汉口第一家外资银行建筑,它开启了汉口近代金融业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建筑价值。</p> <p class="ql-block">  华俄道胜银行是近代中国第一家清政府与外资合办的银行。华俄道胜银行汉口分行成立于1896年,位于沿江大道162号,是一幢具有现代风格的古典主义建筑。银行大楼由德国设计师马尔克斯设计,建成于1898年,建筑面积约2155平方米。大楼地面4层,砖混结构,1-3楼均设内廊,每层楼的窗户造型各异,外立面采用近代建筑柱廊、券拱窗等艺术处理形式,使得整座楼显得富于变化。1926年,宋庆龄曾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东方汇理银行汉口支行旧址位于汉口江岸区沿江大道171号,是1901年建成的历史建筑。该建筑糅合巴洛克式装饰手法,采用清水红砖砌筑主体墙体,配以乳白色镶边装饰及精美砖雕柱头,整体呈现古旧华丽的砖红色调。2025年被列入《江岸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作为近代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获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认定</p> <p class="ql-block">  既济水电公司宗关水厂旧址位于武汉市硚口区,是完整保存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遗产之一,始建于1908年。该旧址见证了武汉城市供水系统的早期发展历程,承载了近代工业技术的重要历史信息。2014年,其被列为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由武汉市水务集团宗关水厂负责日常管理维护。</p> <p class="ql-block">  汉口水塔位于武汉市江汉区中山大道与前进五路交汇处,1909年建成,主体6层,顶部建有塔楼,总高41.32米。占地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20平方米。80年代初期,水塔停止供水。该水塔可覆盖全部租界区和老汉口中心区,是武汉市最早的一座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汉口水塔为汉口近代建筑群组成部分,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亚细亚火油公司汉口分公司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天津路1号,是汉口早期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建于1924~1925年,由英国景明洋行设计,魏清记营造厂施工,属欧洲文艺复兴古典主义风格,融合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如檐口纹样、隅石护角)‌‌。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1890年在上海设中国总公司,1912年设立汉口分公司,后迁至现址自建大楼‌‌。</p> <p class="ql-block">  汉口平和打包厂旧址是武汉现存最完整的早期工业建筑,也是融合历史与现代创意的文化地标。位于青岛路10号,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始建于1905年,后多次扩建,是英商在汉口旧租界内建立最早的加工打包仓库。</p> <p class="ql-block">  汉口英美烟草公司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合作路17号,是1911年建成的历史建筑,现为武汉市旅游协会和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地。砖红色外墙,英国特色风格,外观因后期使用改建有所变动。</p> <p class="ql-block">  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旧址位于武汉市汉口天津路。建于1905年,景明洋行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三层砖混结构,文艺复兴式风格,建筑面积2983平方米,红屋瓦面,仿麻石外墙,顶部建有钟楼。该旧址是武汉城市工业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公司大楼是一幢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建筑面积2983平方米,混凝土结构,红瓦屋面,外墙仿麻石粉刷。临街拐角的三根承重柱为凹条方形;其余的当街立柱,下面一楼半为方形,上部却呈圆柱状,给人稳定且变化丰富的感觉。最引人注目的是顶部雕有五角星的塔楼,楼顶呈穹形,由四根圆柱支撑,敦实厚重。</p> <p class="ql-block">  汉口大智门火车站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原为芦汉铁路(后京汉铁路)的汉口站,曾为亚洲最繁忙的火车站之一。1914年因战损重建,1917年定型为现存法式四堡风格建筑,由法国工程师设计,融合德国元素。建筑特色‌法式风格为主,中部四角设20米高塔堡,流线方锥形铁铸堡顶,屋顶五层错落,檐部有栏杆式女儿墙。内部一层高10米候车大厅,两端二层为售票与办公区,主入口为三洞六扇门。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汉口平汉铁路南局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174号,是一座建于1911年的四层砖木结构建筑。该建筑的外墙采用青灰色铁砂砖砌筑,平面布局呈“王”字形,中部入口设有门斗,两翼突出部分设计成骑楼,为行人提供了便利的通道‌‌。该建筑的设计者是夏光宇,建筑风格属于折中主义,融合了多种历史风格,如古希腊、古罗马等元素。该建筑曾作为平汉铁路总局的办公大楼,见证了京汉铁路改名为平汉铁路的历史事件‌‌。该建筑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独具特色,还对丰富城市街道空间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立面砖饰工艺考究精美,尤其是由弧形砖块错开重叠而成的图案,使整个墙面呈现出精致的动势‌‌。此外,建筑的底层架空设计成骑楼,这种半开敞式的公用空间在南方多雨季节的城市中极为适用,既能避雨又能丰富城市街道空间‌‌。</p> <p class="ql-block">  汉口日清洋行大楼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沿江大道131号,是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由英商景明洋行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建造,始建于1913年,1928年建成。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五层,地下一层,采用三段式构图,融合了文艺复兴与拜占庭风格‌。汉口日清洋行大楼的外观设计独特,正门面向沿江大道,转角弧面处设有分入口,入口上方缩进开一扇矩形窗,两侧立有爱奥尼克倚柱,顶部罩弧形山花。三四层之间排列爱奥尼克双柱,柱底和柱顶部都刻有精致的浮雕装饰。顶层正中建有一座古罗马风格的穹楼,塔司干双柱围拢一圈,盔型顶上开有巴洛克式小圆洞,穹楼顶端以一座小亭结束‌。汉口日清洋行大楼紧邻江汉关大楼,位于汉口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口处,是近代时期英租界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该建筑不仅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探索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  位于沿江大道144号的怡和洋行汉口分行旧址,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二层小楼。这座建筑最早建于1862年,怡和洋行以其航运和进出口贸易为主业。1877年,怡和洋行将汉口作为其最大的进出口物资集散地,营运船舶多达15艘。在1938至1945年期间,由于抗战的爆发,怡和洋行在汉口的经营活动被迫暂停。1945年后,随着战争的结束,怡和洋行重新开始在汉口的运营。然而,1954年,怡和洋行最终决定彻底停业。这座建筑不仅是怡和洋行历史的见证,也是汉口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商业历史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汉口太古洋行旧址现为长江武汉航道工程局所在地,位于汉口沿江大道140号,是武汉市江岸区不可移动文物‌。英商太古洋行‌隶属于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太古集团,1873年在汉口设立分行,主导出口贸易(如纺织品、茶叶)和船运业务,曾与怡和洋行、沙逊洋行并称“英商洋行三巨头”‌。现存大楼建于1918年,由上海魏清记营造厂承建,为适应业务扩张而建的四层南洋殖民风格建筑‌。</p> <p class="ql-block">  景明大楼是武汉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外资建筑设计机构——英资景明洋行为自己设计建造的6层大楼,位于江岸区鄱阳街青岛路口,1920年开工建造,1921年建成,当时这里还属于汉口英租界。此楼的建筑风格已经受到新建筑运动的影响,外观处理趋于简洁现代,简化了古典的装饰,内部平面布局也很紧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既是武汉近代外资建筑设计机构的代表,也是1948年震惊全国的“景明楼事件”发生地,这一事件暴露出近代中国外交弱势与司法主权缺失的屈辱历史。‌‌</p> <p class="ql-block">  保安洋行旧址位于汉口江岸区青岛路8号,建成于1915年,由英国景明洋行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是一座兼具古典主义与巴洛克风格的百年历史建筑。其最初作为保安保险公司办公楼,主营上海至汉口长江航运的保险业务,现经改造成为精品度假酒店。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五层楼体,立面虽摒弃古典柱式但仍保留三段式构图,主入口为拱券大门,转角楼体延伸至顶层,塔楼柱廊装饰奢华。该建筑见证了汉口开埠后的保险业发展及租界区形成,是近代中西商贸交流的重要遗存。</p> <p class="ql-block">  汉口宝顺洋行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天津路5号,是一座三层砖混结构的建筑,始建于1906年。该建筑采用清水红墙,展现了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立面强调竖向线条三段式构图,外立面雕刻精美,至今依然保持完好‌。</p> <p class="ql-block">  位于汉口胜利街87号的卜内门洋行汉口分行旧址,建于1924年,由景明洋行设计和汉协盛营造厂施工,建筑面积约1990平方米,平面呈矩形,外墙采用清水红砖,屋顶为红坡瓦屋面,耸立着5个长方形烟囱。据《汉口租界志》记载,卜内门洋行汉口分行在1900—1910年之间开业,主要经营肥皂等化工产品。19世纪90年代,卜内门洋行将肥皂引入中国,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消费品。</p> <p class="ql-block">  源泰洋行位于汉口黎黄陂路8号,是一幢具有文艺复兴晚期建筑风格的建筑。源泰洋行于1902年建成,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系两层砖木结构,有地下室。立面采取不对称的手法,两侧中部呈圆形拱券突起,与顶部高耸的塔楼形成纵横对比。建筑上下窗楣分别采用圆弧式山花和三角形山花,立面线脚清晰;檐口上方女儿墙、栏杆、望柱突出,二楼中部有阳台。</p> <p class="ql-block">  惠罗公司旧址‌是汉口地区具有百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江岸区黎黄陂路与鄱阳街、洞庭街交汇处的三角路口,门牌号为黎黄陂路7号。该建筑建于1915年,属于‌晚期复古主义风格‌的三层混合结构建筑,曾是英商惠罗百货公司在汉口的分公司,专营茶叶、麻丝等商品,历史上为汉口四大英资百货之一。</p> <p class="ql-block">  汉口俄商新泰大楼位于武汉市汉口沿江大道,俄商新泰砖茶厂的办公大楼。初建于1874年,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是一幢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大楼由景明洋行设计,永茂昌营造厂施工。该建筑现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约900平方米,临街转角底层设主入口,顶部有椭圆形穹隆塔楼,两侧方壁柱,柱头下有徽饰、鼓座,中部采用巨柱式。</p> <p class="ql-block">  汉口法国太平洋海运公司旧址(公兴洋行)‌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239号,该建筑建于1898年,为二层砖木结构,西式外廊风格。建筑平面呈矩形,由临街主楼和背街辅楼两部分组成,主楼上下皆设拱券外廊,一层廊柱为单柱形式,二层为双柱形式。主入口设于正立面中轴,门前有踏步衔接,门后另配有一扇尺寸更大的拱券木门‌。</p> <p class="ql-block">  立兴洋行汉口分行(老)位于汉口沿江大道183号。建于1895年。属东南亚殖民建筑风格,设计者是德国的石格司建筑事务所。其二三层的连续券柱式拱廊极为亮眼,上覆红瓦大坡顶。</p> <p class="ql-block">  汉口美最时洋行旧址位于 武汉市江岸区 一元路2号,是一栋具有百年历史的德式建筑。奶黄色外墙,假四层结构(实际三层+假层),假层窗户为半圆形,主楼窗户为长方形‌。1908年建成,原为德国美最时洋行在华总部‌。属于汉口近代租界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后,这里成为大革命的中心。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国际名人鲍罗廷选择住进这栋三层楼的西式房子,人们称之为鲍公馆。</p> <p class="ql-block">  在武汉江岸区胜利街307号,有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它就是曾经的丹麦宝隆洋行。这座洋行建筑独具北欧风情,二、三层的椭圆阳台设计,配上黑色铸铁栏杆,显得格外优雅。阳台的牛腿花饰和木门窗都保存得十分完好,而室内的木制楼梯和楼梯扶手的花饰更是精美绝伦。丹麦宝隆洋行于1910年前开业,1942年歇业。虽然它早已不复存在,但这座建筑却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汉口华商总会旧址〔江汉二路157号〕。1907年,王伯年、欧阳会昌、刘歆生等华人买办受欧美商界俱乐部式的社交文化影响,发起成立了汉口华商总会。1909年,汉口大地产商刘歆生,联合武汉三十多位富商,集资筹股,于华商总会大楼后方空地,创办汉口华商赛马公会,与英国人于1905年创办的西商跑马场分庭抗礼。</p> <p class="ql-block">  华商北洋饭店旧址位于武汉市江汉区三民路58-62号,建于1924年,由肖良臣设计,由永茂隆和袁瑞泰营造厂施工,采用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建筑临街的南北拐角处顶层各有一座园顶塔楼。</p> <p class="ql-block">  甲子大饭店,以甲子年命名,位于汉口中山大道696-714号,建于1924年,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该建筑的标志性特征是楼顶的那个亭子,它见证了1926年至1938年间中山大道江汉路至三民路一带的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  德明饭店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245号‌,这是一座典型的法国式建筑,由法商建造,建成于1919年‌。由法国商人圣保罗筹建,并由一对犹太人夫妇设计‌。饭店紧邻京汉铁路 的终点站,因此得名“德明”‌。德明饭店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抗战期间,这里成为了各国战地记者的避风港,许多中外难民涌入此地,包括蒋介石 、程潜等国民政府要员以及胡适、徐悲鸿、齐白石、梅兰芳等文化名流都曾在这里下榻‌。此外,德明饭店还曾是中原军区武汉办事处的所在地,见证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德明饭店的建筑风格独特,屋顶采用覆斗形式的铁皮瓦屋面,坡度大,显得高雅而与外部环境协调‌。大门采用圆形旋转门,立面上有壁柱处理,落地长窗直通花园,显示出其豪华和浪漫的法式风格‌。德明饭店旧址不仅是武汉的历史见证,也是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汉口德林公寓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天津路22号,是1927年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秘密住地。该建筑为一幢西式三层公寓楼房,钢筋混凝土结构,共有五个单元,底层为商店,上层为公寓。德林公寓建于1925年,由华侨王光投资兴建。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周恩来、瞿秋白、邓小平、李维汉等中共领导人曾在此秘密居住,筹划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等重要事件‌‌。德林公寓的设计在当时独树一帜,展现了1920年代汉口的独特风貌。其建筑风格为欧式风格,楼道铺有实木地板,金属楼梯扶手装饰着漂亮的卷草花纹,台阶由水磨石砌成,是当时英租界内最豪华气派的高档公寓之一‌‌。德林公寓于201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八七会议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139号。会址为一栋三层的西式楼房,建于1920年,原是英国人建造的公寓,名为怡和新房。</p> <p class="ql-block">  巴公房子位于汉口鄱阳街74-86号,地处原俄租界内,是一组具有典型俄罗斯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公寓式房屋。该建筑于1901年始建,建筑分别由“大巴公”JK巴诺夫和“小巴公”齐诺巴诺夫共同建造,包含“大巴公房子”和“小巴公房子”两栋建筑,1910年大巴公房子建成,小巴公房子具体建成时间不详。巴公房子由景明洋行设计,永茂昌、广大昌营造厂施工,建成后作为高级公寓使用。建筑占地面积2817平方米,建筑面积10480平方米,该建筑地上4层、地下1层,共220个房间。“大巴公房子”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红瓦坡屋顶,花岗岩基础,清水红砖外墙,错落砌筑形成立面横向及竖向线条,各层由水泥腰线分隔;“小巴公房子”平面呈三角形,平屋顶,端头设白色铁皮穹窿,花岗岩基础,外墙为红色抹灰配白色勾缝,一二层间有水泥腰线。</p> <p class="ql-block">  咸安坊,位于武汉市南京路与胜利街交界处,由汉口棉花巨贾黄少山兴建,是武汉市确定的历史优秀建筑。咸安坊属民国早期里坊式住宅建筑群,1910年以后建成,为汉口有代表性的高级里分住宅区。全坊有两层砖木结构石库门式住宅20余栋。</p> <p class="ql-block">  汉口新华里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黄兴路51号,紧邻中山大道中段西北侧,与平安里相邻并有一巷相连‌。属于汉口旧式里分住宅(近代联排式建筑),始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约3655㎡,建筑面积4516㎡,共21栋建筑,体现了武汉近代居住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汉囗联保里,建于1918年前后,由上海联保公司出资,位于中山大道北侧,前进五路东侧,平行于江汉一路,呈T字形,皆为2-3层砖木楼房,结构较好,早年住房多为商绅。灰白外墙、红瓦坡顶与欧式烟囱、雕花阳台构成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1926年北伐期间,董必武曾在此秘密指挥情报工作;抗战时期沦为日军慰安所后又成为国民党军统组织格杀组秘密据点之一,多次执行刺杀日寇行动。作为武汉现存规模最大的民国里份之一,其巷道内斑驳的黑漆木门、清脆的门环撞击声,仍在诉说着百年谍战风云与市井沧桑。</p> <p class="ql-block">  探索汉口的百年民居,保元里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标。这座建于1912年的老建筑,是汉口最具代表性的老里分之一。与租界内的住宅区不同,保元里是专为普通民众设计的住宅区,充满了生活气息。在保元里,你可以感受到四季的变化,街边的梧桐树为你提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隔壁的美术馆让你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而中山大道上游客的欢笑,则为你带来无尽的欢乐。</p> <p class="ql-block">  汉口詹天佑故居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 51号,始建于1912年,由詹天佑本人亲自设计监造。这座欧式风格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具有三面环以回廊的设计,东立面回廊采用券柱式,南、西立面则为廊庑。故居占地面积782平方米,建筑面积920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既有西式风格又有西关大屋的特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史沫特莱旧居(鲁兹故居),建于1904年前,位于汉口鄱阳街32号院内,为1栋西式二层砖木结构别墅式楼房,建筑面积646平方米,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04~1938年间美国主教鲁兹(中国名吴德施)携全家居住于此。鲁兹非常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抗战初期,中共领导人周恩来、朱德等曾在此开展革命活动,国际友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史沫特莱、白求恩等都曾客居于此。</p> <p class="ql-block">  李凡洛夫公馆是俄商李凡洛夫在汉期间常居住所,位于江岸区洞庭街88号,是一幢斯拉夫别墅式住宅建筑。该建筑于1902年建成,长约31.9米,宽约27.3米,高约13米,共有三层,由三个建筑组合而成,占地约670平方米。原为清水红砖外墙,现为红色涂料白色勾缝外墙面;屋顶高低错落,一端有八角红瓦攒尖顶;平面底层设有俄罗斯民族崇尚的拜占庭式砖石拱券;二、三层阳台均被封闭;建筑室内为木质装修,每间房均设壁炉。</p> <p class="ql-block">  李凡诺夫夫人旧居,欧洲古典式建筑,现为武汉优秀历史建筑,江岸区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17年前,位于汉口沿江大道163号。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左右2层对称(各3个拱券)、中间3层塔楼(每层2个拱券)。建于1902~1917年间。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前,曾为瑞典驻汉口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  湖北督军萧耀南公馆旧址,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胜利街交汇口,是1925年由罗万顺营造厂精心打造的2层砖结构建筑。它以其独特的法国晚期古典主义风格,在街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上世纪九十年代,萧公馆被加盖了两层,形成了如今的四层格局。这座公馆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位于江岸区胜利街262至272号的汉口日租界军官宿舍旧址,与山海关路交界,是一处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群。这片红色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建于1910年前后,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吸引着众多目光。这些清水红砖建筑,主体为二层结构,拥有混凝土柱式门廊,廊顶设计为阳台,局部还建有瞭望塔。红瓦坡屋面,门窗采用圆弧形拱券设计,外墙则有砖砌壁柱和隅石装饰。这些建筑不仅是日本侵华历史的见证,也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一个罪证。</p> <p class="ql-block">  武汉优秀历史建筑 —— 汉口夏斗寅公馆,位于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1622号(南部),原日租界中街123、125、127、129号。 汉口夏斗寅公馆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外墙采用麻石分逢饰面,第二、三层窗洞两侧均设有多立克柱式支撑,建筑顶层设有外凸阳台,屋顶为红瓦。其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它是近代史重要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孙茂森花园旧址,建于1901年,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5号楼。此楼属文艺复兴式建筑,建筑平面呈对称性布局,占地面积23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476平方米。二层砖木结构,四坡屋顶,面阔7间,深5间,底层每开间设扶壁柱,并以半圆拱券相连,拱券下设拱券窗。</p> <p class="ql-block">  抱冰堂建于1909年,是清末两湖总督张之洞的生祠,也是辛亥革命百年重要建筑,是张之洞纪念馆。位于武昌蛇山南腰首义公园内。</p> <p class="ql-block">  洪山宝塔位于武汉市宝通禅寺后山,始建于元朝大德十一年至延佑二年,为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所建,故又名灵济塔。塔为七级八方,砖石仿木结构0式建筑,通高44.1米。宝塔坐北朝南,建筑在山腰的一块石坪上。整个塔通体暗红色,出檐较短,腰檐和平座下为石雕斗栱,造型十分精美。塔二层以上,每层有四个塔门,两个一组,每组相对,每层相错,其余各面为佛龛。塔每层外围有飞檐护栏,塔底四周有砖木结构的围廊。沿塔基圆门内石阶盘旋而上,可直达顶层,有“数峰天外塔上塔”之誉。登上红山宝塔顶端眺望,武汉三镇景色尽收眼底。美丽的东湖、壮观的长江大桥、辉煌的黄鹤楼、烟波浩瀚的长江水,尽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古德寺,位于武汉市汉口黄浦路上滑坡74号,该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隆希创建,初名古德茅蓬,1914-1919年间由主持昌宏先后两次进行扩建,改名古德寺,并由黎元洪亲自题写匾名。核心建筑圆通宝殿,运用了古罗马建筑的结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立面墙上的圆窗和长窗,却是基督教堂的建筑样式。 其九座佛塔的塔刹,既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2013年3月5日,古德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崇真堂是中国武汉现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崇真堂位于武昌区戈甲营44号,由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兴建于1864年,为省城武昌的第一座基督教堂。哥特式风格,开尖券窗,2005年列为武汉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文华大学圣诞堂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兴建,因设堂时间为1870年圣诞日而得名。属罗马巴西利亚式糅合希腊古典式风格,具有希腊神庙式建筑特色。辛亥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p> <p class="ql-block">  武昌圣救世主堂是武汉一座古老而重要教堂建筑,位于武昌司门口青龙巷90号,俗称府街口教堂,是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兴建的众多著名教堂之一。该教堂建于1910年前后,糸中西合壁风格,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是辛亥革命的见证之一。</p> <p class="ql-block">  基督教永生堂,位于武昌张之洞路与解放路交汇处,建于1915年,系武汉为数不多的百年老教堂,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城市景观价值。</p> <p class="ql-block">  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圣·希理达女子学校礼拜堂"旧址,武汉优秀历史建筑(一级),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该旧址属中西合璧式教堂建筑风格,2面坡顶,2层式样,矩形平面布局,主入口位于山墙面,哥特式建筑风格门斗,细部装饰精美,木屋架结构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  柏泉天主堂又称圣安多尼小修院,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刘咀,由意大利传教士建于1840年,为武汉地区最早的教堂。其主体建筑为东西对称的两座楼,各高20米,呈双十字形。中间以天桥相连,南有方柱半圆形拱券门廊,北以砖石砌成甬道联结二楼,使之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巍峨壮观,具有罗马建筑风格。主楼后方是一个典雅的圣堂,面积约150平方米。教堂院内现存有6棵建堂之时栽种的古枫树见证着天主教堂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上海路天主教堂也称为汉口圣若瑟堂,位于武汉市汉口上海路16号,1874年动工,1876年落成。系罗马巴西利卡式建筑风格。教堂平面布局为拉丁十字形,两层砖木结构,整体长40米,宽为26米,堂内三拱廊的中间正厅宽14米。后侧左右各有圆形塔式钟楼1座,堂顶十字架处高22米。建筑面积1024平方米,堂区前院为教堂和主教公署,后院为武汉修女院。</p> <p class="ql-block">  花园山天主<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坐落在武昌花园山南麓,亦称为圣家大堂。这座教堂系罗马风巴西利卡式建筑风格,是由当时的意大利人江城德主教亲自设计,建成于1889年,耗资约1万两纹银。</span>该堂坐北朝南,气势恢宏,砖木结构,做工精良。在它正立面的玫瑰花窗中心,设有一个西式日咎以观测日影记时,这种在洋教堂脸面上的仿古计时器,在国内外已是十分难得一见的稀罕物了。在它外墙壁上以盆栽橄榄枝造型的雕塑,亦十分吸引人们的眼球,据说当年曾用纯金将它包装过。它的堂内长36米,宽18米,没有采用常见的三拱廊式,空间宽敞无障碍,可同时容千人做弥撒。新设的五大圆形祭坛,使堂内的矩形基调富于变化。特别是高20米内空顶部的藻井纹饰,则全部采用了黄金镶嵌。这种庄严肃穆,豪华漂亮的教堂,起码在湖北省是个孤例。</p> <p class="ql-block">  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花园山顶〕,建于1888年。这座礼拜堂体量不大,属于“袖珍型”的,属古典主义建筑,单层砖木结构,入口台阶上有罗马式门廊,墙面装饰朴素典雅。</p> <p class="ql-block">  花园山牧师公寓,位于武昌花园山半坡之上,面朝昙华林,建于1920年,为北欧风格砖义结构建筑。设计精美,色彩鲜丽,与周围山体植被相映成趣,是天主教在湖北鼎盛时期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汉口东正教堂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38号,位于原英租界,是武汉市唯一的俄国东正教教堂,是汉口开埠后,俄国商人在汉经商期间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教堂建于1885年,坐东南朝西北,平面正八边形,砖石结构,建筑面积约192平方米。由钟楼和正堂组成。钟楼凸出正堂外,八边形券顶,向上内收,形成八角攒尖顶塔楼,楼顶安装十字架,塔楼八面壁柱发卷,设券拱玻璃窗。钟楼墙体与正堂相连,正中设拱门,拱门两边又各建半拱形门洞,侧面有侧门。正堂通面阔、进深均约13米,中轴线两侧设券拱门,其余五面设券拱窗。堂内设讲经台。钟楼两角和正堂八角均砖砌壁柱,柱腰部和顶部灰塑线纹。</p> <p class="ql-block">  汉口圣教书局旧址位于汉口鄱阳街49号,西南侧紧邻景明大楼 ,东南侧与平和打包厂隔街相望‌。圣教书局建于二十世纪初期,最初由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杨格非与循道会牧师郭修礼创办,主要用于印刷和发行基督教相关书籍和宣传品。1911年始建时为三层混合结构房屋。</p> <p class="ql-block">  汉口民国日报社旧址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泰宁街2号(原歆生路忠信二里4号),是一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西式建筑。旧址为一栋四层砖混结构楼房,始建于1922年,采用穹顶塔亭设计,属于典型的近代西式建筑风格,占地面积649.05平方米,建筑面积2343.91平方米。最初为湖北督军王占元亲信李振(华堂)创办的《国民新报》社址,北伐军攻克武汉后成为《汉口民国日报》社址。该报是大革命时期由共产党人董必武筹办的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机关报,实际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宣传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等革命内容,日发行量达1万余份。1983年被列为武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维修后基本保持原貌。</p> <p class="ql-block">  英文楚报馆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99号,建于1924年,由格里波夫设计,汉协胜营造厂施工。古典复兴式建筑。原系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后增设1层。外墙素净,线脚简化,复合式柱式,以柱式控制立面构图,外形雄健而活泼。</p> <p class="ql-block">  汉口西商赛马俱乐部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劳动街艺苑社区,在解放公园路解放公园东侧。该旧址原为英国侨民主办的高级体育俱乐部,始建于1905年,占地面积约53.4万平方米,由跑马场、看台和一组建筑组成‌。西商赛马俱乐部旧址是武汉近现代建筑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型公共娱乐建筑组群。它包括马厩、酒吧、舞厅、游泳馆等综合休闲设施。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欧洲中世纪乡村贵族别墅式的风格,平面布局灵活,立面丰富多变,屋顶部分错落有序‌。该旧址保留了全国最完整的近代室内泳池,已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汉口兰陵路13号至19号是一座左右对称布局,有一小前院的三层砖混结构,始建于1916年的俄国总会旧址,也称俄国俱乐部,是当时俄侨民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p> <p class="ql-block">  翟雅各健身所(瞿雅阁)建成于1921年,是文华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前身)的体育馆。翟雅阁是武汉市现存历史最古老的大学建筑,也是国内最早的室内健身馆,内有高大空间的室内运动场,健身器材和多层看台。翟雅阁属近代风格中式建筑,它既有西式的钢木混合结构体系又有中式的重檐庑殿顶,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这也是这座建筑最具历史价值的地方——大屋顶,被称为“戴瓜皮帽穿西装”的典型式样。这种风貌的大体量历史建筑,在国内已经所剩无几,只在武汉、山东、上海有存。其中武汉留存相对多一点,也仅存三座:一是西商赛马场,为单层,二是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也为单层,三就是翟雅各健身所,建成时间最早,且是仅存的双层结构。</p> <p class="ql-block">  文华大学文学院旧址,建于1903年,为西式内天井回廊砖木结构二层建筑,风格奇特,1920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来汉传播马克思主义,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  文华大学理学楼,建于1909年,早年系外国教师公寓,整体为砖木结构二层西式建筑,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武汉市第十九初级中学教学楼,位于汉口自治街242号,这幢大楼是建筑师沙西设计的,他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本元素全部运用到了设计之中,堪称武汉文艺复兴式建筑的典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