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肥胖,常被简单地理解为“体重过重”,但其本质是一种由体内脂肪组织过度堆积和/或分布异常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远非仅仅是外观问题,而是影响全身健康的复杂状况。世界卫生组织警示:自1975年以来,全球肥胖率已增长近三倍,我国超重肥胖率现已超过50%。肥胖不再是个体健康问题,而是全球性的健康危机。</p> <p class="ql-block"> 如何判断是否肥胖?</p><p class="ql-block">1. 体重指数 (BMI):最常用的初步筛查工具。计算公式:体重(公斤) / 身高²(米²)。</p><p class="ql-block">中国标准:</p><p class="ql-block"> * BMI ≥ 24 kg/m²:超重</p><p class="ql-block"> * BMI ≥ 28 kg/m²:肥胖</p><p class="ql-block"> 注意:BMI 有一定局限性(如无法区分肌肉和脂肪),但作为大众筛查工具仍很有价值。</p><p class="ql-block">2. 腰围:反映腹部脂肪(内脏脂肪)堆积的重要指标,与健康风险紧密相关。</p><p class="ql-block">中国标准:</p><p class="ql-block"> * 男性腰围 ≥ 90 cm</p><p class="ql-block"> * 女性腰围 ≥ 85 cm</p><p class="ql-block">即可能提示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风险更高。</p><p class="ql-block">3. 体脂率:更直接反映脂肪含量(男性>25%,女性>35%通常认为超标),但测量方法(如生物电阻抗、皮褶厚度等)准确性差异较大。</p> <p class="ql-block"> 肥胖的成因很多,不是简单的“贪吃懒动”</p><p class="ql-block">*能量失衡:高脂高糖的诱惑无处不在,而久坐让消耗远低于摄入,如同堤坝悄然蓄水。</p><p class="ql-block">*环境的裹挟:加工食品的便利、屏幕的吸引力、城市化压缩的活动空间,共同形成“致胖”生态。</p><p class="ql-block">* 基因的印记:部分人天生代谢效率较低,或饱腹感信号偏弱,如同携带易感“密码”。</p><p class="ql-block">*激素的暗流:甲状腺问题、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推手。</p> <p class="ql-block"> 肥胖并非仅关乎外观。它悄无声息地织就一张疾病之网:</p><p class="ql-block">* 代谢警报:肥胖成为2型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的重要诱因,使心脑血管系统在重压下不堪重负,研究显示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数倍,肥胖患者患冠心病、心梗、脑梗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上升。</p><p class="ql-block">* 骨骼之殇:超标的体重日复一日压迫关节,骨关节炎疼痛如影随形。</p><p class="ql-block">*肿瘤高发:肥胖患者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明显上升,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p><p class="ql-block">* 生殖障碍:肥胖可能引发性激素异常,女性多囊卵巢综合症,男性阳痿的发生率升高。</p><p class="ql-block">* 心理迷宫:无形的压力同样沉重。小林的经历正是缩影:体重攀升后,她曾深陷焦虑与自我怀疑的漩涡,甚至害怕社交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 科学应对肥胖:重在长期管理</p><p class="ql-block"> 肥胖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目标是改善健康,降低疾病风险,而非单纯追求体重数字下降。“管住嘴,迈开腿”是基石,但需科学方法:</p><p class="ql-block">1. 生活方式干预(首选和基础):</p><p class="ql-block"> * 均衡饮食: 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优质蛋白(鱼、禽、豆类),限制高糖、高脂、高盐、深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不必极端节食,重在可持续。</p><p class="ql-block"> * 规律运动:结合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车等)和力量训练(增肌提高代谢)。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加上每周2次力量训练。减少久坐,增加日常活动量同样重要(如多走路、爬楼梯)。</p><p class="ql-block"> * 行为改变:学习记录饮食运动日记、识别触发进食的因素、设定现实目标、寻求社会支持、改善睡眠、管理压力。</p><p class="ql-block">2. 药物治疗:对于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且达到一定肥胖程度(通常BMI≥28kg/2且有合并症,或BMI≥30kg/m2)的患者,在医生严格评估和指导下,可考虑使用经批准的减肥药物。药物是辅助手段,必须配合生活方式改变。</p><p class="ql-block">3.胃转流支架术:是一种相对较新、微创、内镜下的减重和代谢干预技术。它的核心目标是模拟外科胃旁路手术的部分效果,但不需要开刀手术,并且支架是临时性的、可被人体吸收的。</p><p class="ql-block">4. 代谢手术(减重手术):对于重度肥胖(通常BMI≥32.5kg/2且有合并症,或BMI≥37.5kg/2)且其他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手术(如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术)是有效的治疗选择,能显著减轻体重并改善甚至逆转相关代谢疾病(如糖尿病)。需严格评估手术适应症、风险和术后长期管理。</p> <p class="ql-block"> 重要观念</p><p class="ql-block">* 肥胖是疾病,不是懒惰或意志力薄弱的表现。需要理解其复杂性,避免污名化。</p><p class="ql-block">* 预防胜于治疗。平时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 减重目标应现实。初始减轻5%-10%的体重就能带来显著的健康益处(如改善血糖、血压、血脂)。</p><p class="ql-block">* 追求健康,而非单纯瘦。肌肉量、体脂分布、代谢健康指标比体重数字本身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寻求专业帮助。医生、注册营养师、运动康复师等可以提供个性化的评估、指导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解肥胖的成因和危害,采取科学、长期、综合的管理策略,是战胜这一全球性健康挑战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联合16个部门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甘肃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以多学科合作模式开设肥胖(体重管理)专科门诊,对超重肥胖患者常规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制定超重肥胖患者标准化诊治流程和体系,常规开展身体成分检测、体脂率测定、睡眠呼吸监测及肝脏弹性超声等专项检查,对患者提供科学的个体化诊疗建议;开展肥胖人群的全面评估并制定诊疗方案;内分泌科对肥胖人群进行肥胖病因代谢的全面评估及减重方案的制定,营养科对肥胖人群进行营养指导,中医科开展体质调理、穴位针灸减重项目,睡眠科开展对肥胖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人群进行评估治疗,心理卫生科对肥胖人群提供心理咨询及治疗,运动康复科对肥胖患者进行运动方面指导,消化科开展“胃转流支架术”,减重外科实施减重手术等,目前我院已形成内分泌科、减重外科、营养科、运动康复科、心理卫生科、中医科、睡眠中心、消化科等相关科室共同建立规范的、一站式、一体化的肥胖诊疗中心,形成了肥胖的多学科诊疗机制,定期开展多学科MDT、肥胖论坛及肥胖减重患者术前多学科讨论;今年5月,甘肃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牵头成立了“甘肃省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旨在建立我省肥胖诊疗协作网络,加强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规范化管理,提升省内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综合防治能力。肥胖联盟将通过推行肥胖标准化诊治路径、开展肥胖诊疗技术培训、科普宣传和肥胖诊疗病例比赛等活动推动我省肥胖诊疗的规范化和精准化,为更多患者带来科学健康的减重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