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6日早饭后出发,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前往雁门关。大约10点到达,坐景交车到山下开始上山。</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山西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站在雁门关山下红色的名人墙前,眼前仿佛看见战争年代的金戈铁马、浴血搏杀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古关隘。</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山下红色名人墙对面两侧的“杨家将”塑像群</p> <p class="ql-block"> 在30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雁门关始终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古代中国北境著名的咽喉要塞,雁门关见证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作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点,雁门关亲历了民族融合的艰辛历程,积淀了色彩斑斓的多民族文化精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古商道,雁门关折射了古代边贸的兴衰,成就了晋商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边贸街</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景区,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景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用途、不同形制的历史建筑遗存,形成了景区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旅游风情,展现了这座历史名关的功能作用和兴衰历程,也讲述这3000多年来,见证的沧桑历史和风云际会。</p><p class="ql-block"> 上山时,要经过的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 明月楼,明代建筑,由砖券洞台基和单檐歇山顶楼身组成,台基3孔门洞,正中上方嵌“雁门寨”石额,楼身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雄伟壮观,是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门户。</p> <p class="ql-block"> 瓮城位于关城北侧,俗称小北门,明代建筑,门额石匾书“雁门关”三个字,两侧镶嵌有砖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均为傅山所题,2010年修复。</p> <p class="ql-block"> 地利门与天险门相对应,明代建筑,高11.5米,门洞上方额匾书“埊(读地,为武则天创造的字)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城门上建有宁边楼,2010年修缮。</p><p class="ql-block"> 上山途中看到的“豹突泉”亭</p> <p class="ql-block"> 宁边楼位于地利门之上,又名六郎庙,为纪念北宋名将杨六郎所建。楼高12米,底层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四周围廊,二层为三间阁楼,楼宇毁于1937年,2010年修复,现为展示古代冷兵器演变历史的古代军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古代作战用的火统</p> <p class="ql-block"> 冷兵器时代的投石车</p> <p class="ql-block"> 烽火台又名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常用于边塞报警,号令传递之用。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层层传递,是古时快速传递战事信息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远处的建筑就是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威远楼位于城西,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守望瞭敌之用,与城廓北口明月楼(宁边楼)遥相呼应,两边城墙连接天险门和地利门,2012年复建。现在威远楼二层,是雁门关风景及周围民俗图片展览。</p><p class="ql-block"> 前面那个楼,就是威远楼。</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上有三个烽火台,在烽火台上看下面雁门关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雁楼位于天险门之上,建于明代,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围廊,古时为兵丁巡察、瞭望之处,原建筑毁于1937年,现为雁门关建筑博物馆。上到雁楼时是正午,博物馆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 镇边祠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守关大将李牧而建,名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后改为护国镇边寺。寺宇占地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1937年遭日军破坏,2009年复建,并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关名将事迹的主题展馆。</p> <p class="ql-block"> 偃公堂,供奉目前已知镇守雁门关最早大将(公元前1022年)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幸(号偃),其因镇守雁门有功,被成王賜名为姓,从而成为全球幸氏之祖。同时,供奉历代镇守雁门关之幸氏将领。</p> <p class="ql-block"> 武安堂,供奉战国“守关第一名将”赵国大将李牧(武安为李牧因功所得封号)。同时供奉汉将李广、隋将李景、唐将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6位名将。</p> <p class="ql-block"> 群英堂,供奉西汉卫青、霍去病,东汉杜茂,西晋刘琨,唐代薛仁贵、张公瑾、薛万彻、明徐达、陆仲亭、周遇吉、李文忠等历代虽未专职镇守,但却征战雁门关内外的名将11位。</p> <p class="ql-block"> 长城雁门关段石碑</p> <p class="ql-block"> 天险门为关城主城门,明代建筑,门高12.5米,门洞上方额匾书“天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城门上建有雁楼,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600多年的清晰车辙印,仍然向人们诉说着多彩而辉煌的过往,2010年修缮如初。“天险”门内的青石板路面,非常光滑。</p><p class="ql-block"> 天险门洞</p> <p class="ql-block"> 碑林位于过雁峰上的雁塔之下,呈七层阶梯状分布,有石碑200多通,碑文精选历代名人咏雁门关的诗文,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p> <p class="ql-block"> 敌楼为四方形,分上下二层,上层设有箭窗,并置有燃放烟火的信号设施;下层辟有券门、楼梯,可供士兵屯驻或存放武器。现在已成为让游客感受、体验古代边塞军事文化的建筑景观。</p><p class="ql-block"> 从箭窗看雁塔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关署,位于关城内天险门与地利门之间,又名守备衙署。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设有正门、东西厢房、正堂、兵刑工房、科签房、幕厅斋室等。</p> <p class="ql-block"> 此外,雁门关还有关城、雁门寨、古关道、隘口、常胜堡、猴岭长城等景点。</p><p class="ql-block"> 站在高处,看下面雁门关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下午1点半我们集合,坐车前往应县木塔、净土寺,近3点到达。</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周围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作为佛宫寺的主体建筑,它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堪称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木塔位于寺庙南北中轴线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基高4米,塔身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塔内各层均塑有佛像,包括一层释迦牟尼佛、二层的一佛二菩萨、三层的四方佛、四层的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以及五层的毗卢舍那如来佛和八大菩萨。这些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经历了辽、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风雨洗礼,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在辽、金时期,应县木塔曾作为佛教传播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明朝时期,应县木塔得到了修缮和维护,使其能够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上的“万古观瞻”牌坊</p> <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随着佛教信仰的衰落,木塔逐渐失去了宗教功能,成为了一处历史遗迹。如今,应县木塔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景观</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伟大建筑,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应县木塔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人展示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是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就像前面这个纯木结构一样),历经近千年的风吹雨打、硝烟战火,依然屹立在我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 应县净土寺,坐落在应县东北隅与应县木塔相距300多米,是一座造型稳健、古朴壮观的木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净土寺是金代天会二年(1124年)僧善祥奉敕创建,主殿大雄宝殿建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为金代原物,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顶饰琉璃,檐上为斗拱铺作,斗拱疏朗,四角挑檐升起,呈柔和弧线。</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殿内的天花藻井,称为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全为木质雕刻,是少见的金代珍品。净土寺天宫楼阁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p><p class="ql-block"> 天宫楼阁藻井上的二龙戏珠</p> <p class="ql-block"> 大殿内壁上,还绘有清代壁画。</p> <p class="ql-block"> 净土寺内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 4点整,我们集合乘车前往大同市。大同作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同市街道景色</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保护区域总面积约6.87平方千米,城池面积3.28平方千米,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 大同市鼓楼(车内拍照)</p> <p class="ql-block"> 大同步行街作为古城核心街区,从云路街起,途经县楼南北街、鼓楼东西街、下寺坡街,并延伸至华严寺广场、清真大寺广场和大同潘家园,贯穿古城内文旅设施完善、建筑风貌完整、商业服务完备的精华区域,肩挑广府街、鼓楼西街两大历史文化街区,途经华严寺、鼓楼、九龙壁、关帝庙大殿、府文庙、重阳宫、府衙、圆通寺以及大清真寺9处文物景点。</p><p class="ql-block"> 大同市古城街道</p> <p class="ql-block"> 九龙壁座落在大同古城和阳街南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壁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明崇祯末年,代王府毁于兵火,唯九龙壁幸免于难,得以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整座龙壁长45.5米,高8米,厚2米,由壁座、壁身和壁顶三部分组成。壁身用426块特制的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前有一长方形倒影池,飞龙倒映水中,水动龙游,妙趣横生。</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内的大王府</p> <p class="ql-block"> 大同九龙壁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琉璃九龙壁,是和北京故宫皇极门前九龙壁、北京北海九龙壁并存的中国三大九龙壁。</p><p class="ql-block"> 九龙壁景区内还有“九龙壁博物馆”,让游客参观九龙壁的同时,对九龙壁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大同市古城墙(车内拍照)</p> <p class="ql-block"> 晚上近7点,到云梦达商务酒店入住。</p><p class="ql-block"> 27日早饭后,7点半出发,8点到达云岗石窟,我们是当天早上第一批游客。8点半开门,游人们用早已预约的订单入内参观。说实话,对一般人来说,参观云岗石窟就是人看佛像、佛像看人,好在曹领队事先告诉我们进入石窟的看点,让大家知道了参观的要点。</p><p class="ql-block"> 云岗石窟大门口的昙曜立像,他是石窟的创建者。</p> <p class="ql-block"> 云岗石窟,已有1500年多年的历史,云岗石窟始建于北魏的文成帝和平初年,后来经过其它的朝代维修,形成规模。2018年10月,云岗石窟、悬空寺我都来过。</p><p class="ql-block"> 礼佛大道</p> <p class="ql-block"> 发财树两侧,是帝后礼佛图。</p> <p class="ql-block"> 云岗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宏,内容丰富。</p><p class="ql-block"> 发财树</p> <p class="ql-block">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高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p><p class="ql-block"> 佛塔</p> <p class="ql-block"> 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58—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第3窟:灵岩寺洞佛像</p> <p class="ql-block"> 第6窟:释迦佛洞造像</p> <p class="ql-block"> 云岗石窟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云岗石窟第7、8窟目前正在维修,这是在7、8窟围挡的宣传栏上找到的,第8窟后室南壁东侧露齿菩萨。原以为,菩萨们都是笑不露齿,今天才知道,菩萨为了展示自己的美丽,也会微启朱唇。</p> <p class="ql-block"> 第8窟后室南壁“六美人”石刻,看来佛祖、菩萨们也爱美,并“评选”出美丽动人的佛像,让游客们在云岗石窟的51000余躯佛像里,寻找“美女”们,增加了游人参观佛像的趣味性。</p> <p class="ql-block"> 第20窟的露天大佛,是云岗石窟对外宣传的“明片”。参观完石窟出景区时,要经过商业美食街,曹队在街上给大家联系了一家老字号的刀削面馆,游览完的团员们,可以在这家店里吃到美味的刀削面。</p> <p class="ql-block"> 中午12点,前往恒山悬空寺,大约2点到达。</p><p class="ql-block"> 山西悬空寺,位于大同市浑源县的北岳恒山脚下,是中国山西著名的历史文物景观。悬空寺坐落在恒山翠屏峰的悬崖峭壁上,是恒山建筑群中最负盛名的建筑,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来悬空寺前,我们都不知道上悬空寺要预约(曹队也不知道),到达悬空寺下时还预约不上,交涉了半天也不行,团员们只能在悬空寺下面游览。我因18年10月上过悬空寺,发几张18年10月拍照的图片。</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是国内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被誉为“悬在半空的奇迹”。整个寺院依山就势,巧妙地利用了悬崖峭壁的地形,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悬空寺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是一个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p><p class="ql-block"> 从上往下看悬空寺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建筑由40余座殿、阁、楼、亭等组成,它们集中在一凹进的庞大崖龛里。游人登临其间,钻天窗、穿石窟、跨栈道、步长廊,如同置身仙境。李白、徐霞客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为悬空寺的美景所陶醉,李白更是留下了“壮观”二字的题词,徐霞客则赞叹它是“天下巨观”。</p><p class="ql-block"> 从悬空寺上看下面的亭子</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的建筑结构以木质框架为主,依靠榫接结构嵌入崖内而不倒。寺内有佛教殿、道教殿和儒学殿,共供奉有佛、儒、道三教祖师神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与接纳。</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里峭壁上“公输天巧”文字</p> <p class="ql-block"> 作为山西的文化名片之一,悬空寺凭借“奇、悬、巧”的壮观景象,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本来我们下午4点集合收队,因悬空寺上不去,团里有的团员想买票(今天预约不上,但能买票上去)上悬空寺,有的团员想去玄武湖游玩,有的团员想去恒山景区。坐景交车到恒山景区后,有的想上山,有的想在山下遛达。曹队说,这下全乱了。</p> <p class="ql-block"> 我和团里几个团员坐缆车到上站,就下午4点半过了。下了缆车往上走时,问了一下从上面下来的人,他们说,若要上到恒顶(即主峰天峰岭)还要40到50分钟左右,而且上去了还得原路返回。我和孙秀兰夫妻就没有上恒顶,而是从魁星阁开始下山。一路上,景色优美、风景宜人,我们边走边看边拍照,感谢孙秀兰夫妻一路为我拍照。</p> <p class="ql-block"> 北岳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1米。</p><p class="ql-block"> 恒山九天宫</p> <p class="ql-block"> 位于山西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的恒山,距大同市市区62公里。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为中国地理标志,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北岳胜境</p> <p class="ql-block"> 走在恒山的道路上,看周围的景色,感觉心旷神怡。恒山上还有娘娘庙、山神庙、疮神庙等寺院。</p> <p class="ql-block"> 掩映在斑驳树影下的“马王庙”,在蓝天的映照下,给人以幽静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虎风口,又称“虎口悬松”。相传,张果老恒山修道时,经常系白驴于此处小憩。</p> <p class="ql-block"> 一天,狂风大作,一只白额猛虎怒吼而出,白驴与其斗法,将古树主根拔起,悬于地面。此处故名“虎风口”,也便有了“虎口悬松”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恒山真武庙</p> <p class="ql-block"> 从山上下来,到真武庙前坐景交车到山下,再到恒山游客服务中心,再徒步走到停车场都下午6点了,团员们也陆续到达。我们一起上恒山的两位男士,上到了恒顶,为他们俩人点赞,他们俩是全团最后下山到停车场的。</p><p class="ql-block"> 恒山山下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浑源县鼓楼(图片来自团友@老丁)</p> <p class="ql-block"> 浑源州署(图片来自团友@老丁)</p> <p class="ql-block"> 下午大约6点45分,全体团员到齐后,乘车前往浑源县北岳国际度假酒店入住都7点了,晚饭后洗漱休息。团员@老丁晚上在街上看到了县鼓楼、浑源州署,拍照下来发到群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