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行千里,粽情华夏”第九组五月线下活动

第九组

<p class="ql-block">  25年6月6日下午2:30读书班第九小组在图书馆三楼会议室召开五月读书会。以"跟着诗词游中国,品味端午传文明"为主题展开一段读书会活动。</p> <p class="ql-block">  以诗为舟,共话端午深情。活动在组长的诗意开场白中拉开帷幕。“六月的风裹挟着粽叶的清香,千年的诗流淌着端午的深情。”她以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为引,将端午的文化内核与阅读的精神力量巧妙联结,瞬间点燃全场对传统文化的热忱。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活动中,“填诗绘山河”环节别出心裁。组员们围聚在中国地图旁,依次接力,从黑龙江的惊涛骇浪,联想 “夜来雨过春涛生” 填诗;到海南的天蓝水清,适配 “云散月明谁点缀” 。随着诗句在三十四个省市板块填满,组员们透过诗词,触摸到祖国从塞北风沙到江南烟雨,从高原辽阔到海滨浪漫的多样风貌,深切体会祖国山河的壮阔,让诗词与地理交融,化作对华夏大地的深情礼赞。</p> <p class="ql-block">  在诗词赏析的环节中,组长以独特的文学视角将鲁迅《朝花夕拾》中深沉的时代记忆与"少年游"的青春意气相联结,通过文本细读揭示出跨越时空的少年心性——既有朝花拾露的温润回望,亦有仗剑远游的蓬勃意气。组员周凯则从陆游《已卯重五诗》切入,以"重五"民俗为棱镜,折射出端午文化的多维光谱:艾叶菖蒲间既有诗人报国无门的孤愤,龙舟竞渡里又藏着民间生生不息的欢腾。当《朝花夕拾》的斑驳光影与《重五诗》的粽香墨韵在讨论中交融,我们恍然看见传统文化如汨罗江水般奔涌,既沉淀着千年集体记忆的厚重,又激荡着每个时代个体解读的浪花。这种古今对话的赏析,恰似用诗意的丝线将端午的民俗内核与文人的精神世界编织成五彩长命缕,让古典诗词在现代解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飞花令”环节一开始,组员们便争先恐后地吟诵起带“花”字的诗句,气氛热烈如盛夏绽放的繁花。组长带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仿佛看到了夜雨浸润后的春花,沉甸甸地压弯枝头。组员张宇抢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举起的手此起彼伏。此刻的会议室宛如一座流动的诗意花园,古典诗词的芬芳在唇齿间流转。那些散落在千年文脉里的“花”字,此刻如被清风唤醒,在朗朗笑声中次第盛开。</p> <p class="ql-block">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端午诗会上,诗词不再只是停留在纸墨间的古老文字,而是化作一条穿越时空的文化纽带。通过"诗词+地理"的创意解读,我们看见黄鹤楼头的白云千载依然缭绕,西湖岸边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始终如新;借助"传统+现代"的思维碰撞,让飞花令的古老游戏在抢答声中焕发青春活力,使屈原的爱国情怀在新时代语境下获得共鸣。这既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诗意对话,更是一次鲜活的文化传承——在吟咏间读懂"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精神密码,在粽叶清香中延续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