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革命老区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红色资源是老区最厚重的文化家底。在推进老区振兴的进程中,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应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主阵地、革命精神弘扬的实践场。通过将红色教育融入社区治理肌理,可实现“红色资源活化利用”与“基层治理创新发展”的双向赋能,为老区振兴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一、社区红色教育:从“纪念馆围墙”到“百姓家门口”</p><p class="ql-block">当前,部分老区存在红色教育“场馆热、社区冷”“学生多、群众少”的现象。某社区将“红色课堂”搬进老党员家中,邀请92岁抗美援朝老兵以“炕头故事会”形式讲述战斗经历,300余名青少年通过“沉浸式听讲+情景化提问”感悟革命精神,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50万次。此类实践表明,社区红色教育需突破“场馆化”局限,构建“家门口的红色教育圈”。</p><p class="ql-block">具体路径包括:</p><p class="ql-block">1. 打造“红色教育流动站”: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改造为微型红色展馆,通过“实物+影像+口述史”展示老区革命历史。</p><p class="ql-block">2. 开发“红色研学路线”:整合社区内红色旧址、革命纪念碑等资源,设计“家门口的红色地图”。</p><p class="ql-block"> 3. 推行“红色代际传承计划”:组织青少年与老党员结对,开展“老照片修复”“红色家书抄写”等活动。</p><p class="ql-block">二、红色资源活化:从“静态展示”到“动态赋能”</p><p class="ql-block">老区红色资源需突破“展陈式”保护,转化为社区治理的“精神引擎”。某社区将废弃红军医院旧址改造为“红色康养驿站”,既保留建筑原貌,又引入中医理疗、红色电影放映等服务,日均接待居民200余人次,年创收120万元,反哺社区红色教育经费。此类案例揭示,红色资源活化需构建“保护-利用-反哺”的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三、红色精神传承:从“历史记忆”到“奋进动能”</p><p class="ql-block">老区振兴需将红色精神转化为社区治理的“行动密码”。某社区开展“红色家风进万家”活动,评选“十佳红色家庭”,将“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家风纳入社区公约,相关案例入选中央文明办优秀案例。此类实践表明,红色精神传承需构建“文化认同-行为自觉-治理效能”的转化链条。</p><p class="ql-block">四、长效机制构建:从“短期活动”到“制度保障”</p><p class="ql-block">推动红色文化传承需突破“运动式”局限,构建常态化制度体系。某社区制定《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明确红色旧址开发需“留白70%原貌”,相关经验被纳入省级立法草案。此类实践表明,老区红色振兴需以法治化、制度化手段保障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关键举措包括:</p><p class="ql-block">革命老区的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崛起,更是精神的传承。当社区成为红色教育的“第一课堂”、红色资源的“转化枢纽”、红色精神的“实践基地”,方能实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与“老区发展日日更新”的同频共振。这不仅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以红色文化铸魂、以革命精神赋能、以基层实践支撑老区全面振兴的战略选择。未来,需以更大力度推动政策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让每个社区都成为老区振兴的精神地标,让红色血脉在基层治理中焕发时代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