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引径探课程真意,专家启智赋教育新篇——2025年龙华区园本课程培育项目活动(尹弘飚教授指导专场)

龙华区学前教研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园本课程是幼儿园内涵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儿童成长的土壤,也是园所特色的凝练。在龙华区教科院学前部的持续引领下,各幼儿园致力于以课程建设为支点,深耕适宜性教育实践,从“借鉴融合”走向“内生创造”,让园本课程真正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成长。<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024年,尹弘飚教授首次走进龙华区6所公办园(教科院幼教集团附属幼儿园、教科院幼教集团锦城幼儿园、鹭湖外国语小学附属懿花园幼儿园、第三实验学校附属善美幼儿园、华南实验学校附属滢溪幼儿园、民治第二幼教集团新彩苑幼儿园),结合园所环境、活动现场以及课程汇报内容为各园所园本课程建设与发展把脉,助力各幼儿园找准出发点和着力点。<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025年,民治中学教育集团梅陇镇幼儿园及书香小学附属华府幼儿园加入尹教授课程研习小组。2025年5月,八所幼儿园再度启程,深度聚焦课程优化与质量提升。结合各园所的实际情况,从课程实施的“真问题”出发,尹弘飚教授、甘露园长、王微丽园长以及研习小组成员围绕课程背景、理论与实践落地的深度融合展开研讨交流。各位专家的精准指导,既破解了共性瓶颈,又给出个性化建议,助力龙华幼教在课程建设的专业化道路上行稳致远。</span></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书香小学附属华府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童+博物”课程》</b></p> <h5>  尹教授在罗予含园长等人的陪同下,走进园所环境现场,细致考察了文化大厅、户外游戏区、“蔬香菜园”种植园、涂鸦区、编织区、功能室等空间布局,以及班级区域设置、环境创设等教育空间。通过观摩园所环境、听取专题汇报、审阅课程方案,尹教授充分肯定了幼儿园“童+博物”园本课程建设的思路,对近一年来园本课程实践表示认可,并针对“核心概念释义”“博物区角功能定位”“课程实践平衡预设与生成”等关键困惑给予了专业建议,并提出深化课程建设的思考和行动方向。<br>  尹教授建议在园本课程建设中逐步实现“文化化承”“科技创新”与“博物探究”三者的动态平衡与深度整合,对“童+”与“博物”的内涵进行扎实界定,思考如何从课程目标、内容载体及实施路径等维度具体阐释“+”的实质内涵;在课程实施原则上,可尝试突破普适性课程实施原则的表述框架,紧密结合园所文化与在地资源,彰显其独特性;在课程目标的统整下,进一步思考“功能室”与“博物展馆”的差异化教育功能,紧密结合教育目标与课程实施框架,重新审视并明确“博物馆(区角)”在园本课程中的独特价值与定位;在课程评价方面,鼓励开展八大能力评价量表的研发与试行,强调在实践中与教师共同迭代完善。</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深圳市龙华区教科院幼教集团锦城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园本课程《十三纪》</b></p> <h5>  强瑞园长将课程的故事缓缓道来,那些关于儿童、教师、家长的点滴,都化作了课程鲜活的生命力。尹教授在认真聆听园长对锦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汇报后指出,这套课程体系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与鲜活的教育气息,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刻板框架,犹如破土而出的春笋般充满生机与活力,构建出一个不断生长的动态教育生态,展现出团队的教育智慧与创新意识。<br>  尹教授对课程理念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真体验和美生活”理念站位彰显出深刻的教育洞见,然而“对话”元素的阐述尚显单薄。他以“生长”为例,提出应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强调以良善的方式生长以及营造利于儿童生长的环境,同时着重提醒要深化对“善”在道德层面的理解,不应仅局限于情绪情感维度,更要拓展至伦理道德领域,使课程理念更具深度与广度。同时,尹教授敏锐地察觉到当前课程名称与“真善美”联系不够紧密,为课程名称的优化提供了关键思路。此外,他强调理论基础需深度渗透到课程实践之中,鼓励重新梳理对真善美的理解,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课程更具科学性与文化底蕴。在课程内容方面,尹教授提出可进行精简优化,要紧扣课程理念,让课程内容真正成为理念的生动诠释。</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深圳市龙华区民治第二幼教集团新彩苑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心灯课程》</b></p> <h5>  继上次尹教授提出的建议和指导,叶婷婷总园长带着团队对园本课程方案进行了系统性升级,课程汇报当天杜豪杰园长就调整的部分再次进行了心灯课程分享。新一轮分享以“理论+案例”的立体化方式呈现,此次迭代不仅落实了专家建议,更让心灯课程的核心点得到更直观、更具感染力的表达。<br>  在长达几小时的研讨中,尹教授及研习组各园长充分肯定了课程框架的系统性与逻辑性,给出“课程框架更直观、目标层次更清晰、实施路径更明确”的反馈,同时为课程优化也提出了专业建议:第一,聚焦文案呈现的视觉化表达。尹教授建议课程架构的设计立体呈现,既能强化记忆点,又能让各板块的递进关系与整体关联性一目了然。第二,强化特色亮点的提炼与凸显。尹教授建议对文案进行系统性归类调整,突出特色亮点的价值呈现体系,使课程方案既体现专业深度又具备传播感染力。此次指导为园本课程注入新思路,我们相信,通过持续聚焦视觉转化与亮点深耕,这套凝聚集体智慧的课程体系,终将成为照亮师幼共同成长的那盏明灯。</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龙华区民治中学教育集团梅陇镇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梅陇“小镇”课程》</b></p> <h5>  尹教授在高芳婷园长及教师团队的陪同下,走进教育现场,实地观察班级活动区与户外场域中幼儿的游戏与学习。尹教授对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场地的场馆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其与梅陇“小镇”课程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课程与日常教学的有机融合,尤其对“小镇”课程中复刻的真实生活场景、幼儿的游戏水平及教师的专业指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他建议在室内环境创设中进一步强化课程链接,例如打造“非洲小镇”“南方小镇”等班级小镇,让幼儿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br>  课程汇报时,高园长详细介绍了梅陇“小镇”课程的建构框架,强调梅陇“小镇”课程以“培养具有未来社会胜任力的儿童”为核心目标。尹教授深度认可梅陇“小镇”课程的课程目标,提出现在的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培养具有未来社会胜任力的儿童具有现代化、世界化的眼光。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共进共赢的儿童是教育的追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尹教授用“小镇不小、小镇不土、小镇不简单”13个字,精准指明了“梅陇小镇”课程的发展方向。他强调,“小镇”的视野不应局限于地域,而应放眼中国乃至世界,让幼儿在课程中感知社会的广博与世界的多元,这是培养未来社会胜任力的关键一步。</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深圳市龙华区华南实验学校附属滢溪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XIN童盟课程》</b></p> <h5> 黄碧娜园长以“破土·绽放”为主题,系统介绍了"XIN童盟课程"的优化升级路径。滢溪幼儿园以“让每个人绽放多彩光芒”为办园理念,基于社会建构理论,尝试融入马赛克方法作为实践工具。课程设计注重教师引导与幼儿自主的平衡,采用“时间换空间”的实施策略,旨在培养具有童真特质和社会协作能力的儿童。<br>  尹教授在研讨中对课程建设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其较好地体现了儿童发展规律。同时,他建议要进一步提升课程的辨识度,需要在以下方面着力: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绽放”和“多彩”等核心概念的具体内涵,提升课程理念的落地清晰度;其次,要深入思考理论依据的适配性,最后,要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四个部分更加均衡发展。<br>  针对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尹教授重点探讨了“1+3+X”实施方式的适切性,启发园所思考如何在课程设计中为幼儿保留适当的生长空间。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他建议建立双路径成长体系,鼓励教师通过课程实践反思唤醒自主发展意识。</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深圳市龙华区教科院幼教集团附属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四知课程》</b></p> <h5>  杨洁茹园长在汇报中系统呈现课程升级方案,基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理论深化课程哲学内涵和理论基础,强调感官体验是认知建构的源头活水,赋予“感知-认知-相知-自知”四维能力以生命独特性教育价值。在实践创新层面,重构“身体-社区-文化”晕圈式主题脉络,同时,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课程聚焦培养机器不可替代的感性体验、伦理判断与抗逆力,确立人本价值核心。<br>  尹教授充分肯定课程的理论纵深突破,并提出关键建议:课程实施需从概念框架转向生命叙事,通过儿童感官日记、文化情感联结故事等载体,使“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验”可视化;在“自知”维度拓展大我建构,将“指尖上的中国”等主题活动转化为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引导幼儿将个体生命与更广阔的社区文化脉络深度联结;技术应用应坚守教育本质,“云智慧幼儿园”需定位为儿童探索过程的记录工具。尹教授在总结中强调:“新时代学校的三大特征应是——重视人的体验、培养韧性、回归伦理和德行,当课程真正回到身体感知的源头,才能培育出在AI时代不可替代的鲜活生命。”本次研讨标志着“四知”课程建设进入哲学与实践交融的新阶段,为特色凝练注入深层思想动能。</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附属善美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玩转岐黄”课程》</b></p> <h5> 尹教授观摩了各班级传统文化班本展示,各班紧扣幼儿兴趣与发展需求,将传统文化创意与趣味相融合。让幼儿自主体验和探索,呈现出丰富的课程样态。<br> 黄惠娟园长汇报了中华传统文化“玩转岐黄”课程。从课程建构到基于幼儿的兴趣将传统文化与园本班本课程融合,以开展的“新月”“满月”赶墟特色活动为例,详细汇报了传统文化与幼儿发展的融合路径。遵循“以儿童为中心,玩为核心”让传统文化内涵支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br>  尹教授在听取课程汇报后,对传统文化“玩转岐黄”的架构及实践给予了方向性的指导。首先,认可其借以“玩”让传统文化贴近幼儿的思路;其次,聚焦传统文化定位,从中医文化延伸至传统民俗、非遗技艺等,开拓思路,打造多元实施路径;最后,应持续关注儿童兴趣与需求,以多样活动深化“玩学融合”,提升课程系统性与影响力。<br>  此次尹教授指导为课程建设注入新思路。我园将优化课程定位,将深化“玩”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完善架构与路径,提升园本课程质量,护航儿童在传统文化滋养下成长。</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深圳市龙华区鹭湖外国语小学附属懿花园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托幼一体化”的游戏课程》</b></p> <h5> 结合尹教授第一次的指导建议,鲍影园长从幼儿园课程背景、课程目标、理念、内容及实施样态等多方面再次清晰且生动地阐述了“托幼一体化”的游戏课程。该课程实质上回应了“政策要求、家庭需求、科学规律”的三重呼唤——不仅缓解“少子化”对教育结构的冲击,同时降低养育成本,提供有温度的科学的托幼一体化教育,并且通过游戏实现幼儿的适宜性发展,培养具有游戏精神的“乐玩、探玩、慧玩、创玩”的智趣儿童,最终实现“让孩子‘玩’好,让家长放心,让社会可持续”的多赢目标。<br> 尹教授听完鲍园的阐述后,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给出了指导意见: <br> 首先,“托幼一体化”的推进需要以差异化为起点,逐步实现“一体化”贯通。当前阶段应重点研究0-3岁托育与3-6岁幼儿教育的不同,从课程设置、环境创设、教师角色到儿童心理需求等方面明确差异化,并尝试通过混龄等形式落地。在此基础上,分步构建托班专属课程体系,再向“托幼一体化”目标过渡,避免简单地将3-6岁课程向下延伸。<br>  其次,游戏课程是托幼衔接的核心载体,需紧扣儿童发展阶段理论。游戏精神,如自主、探索、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始终,通过落实“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分龄设计课程内容,例如适合托班儿童的游戏侧重感官体验、生活模仿等,适合3-6岁儿童的游戏则侧重合作交流、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尹教授还建议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强化学理的支撑,确保游戏设计既满足儿童当前需求,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 <br>  最后,教授指出行动上要兼具创新与务实。可参考国际经验,进行跨领域研究,如儿童康复、感统训练等,在实践中大胆尝试亲子班、VIP定制等模式,通过“跳一跳,摘桃子”的策略平衡儿童需求与发展目标,最终形成可辐射推广的“托幼一体化”范式。</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合影留念</b></p> <h5>  此次课程指导,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度叩问,既触及理论根基的夯实与重构,也指明了实践落地的具体路径,为园本课程未来的探索与实践锚定方向。感谢尹教授携岁月沉淀的实践智慧,为园本课程的发展拨开迷雾,勾勒出清晰且充满希望的前进路径,我们当以此为契机,凝聚共识,深化实践,让园本课程建设迈向内涵更丰盈、特色更鲜明的新阶段。我们将继续在学前教育之路上探索前行,共绘美好教育图景!</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启智拓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践悟同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增效赋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携手共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