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记忆里的高考时间:从冬雪到夏蝉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1977年的冬天,12月10日,寒气裹着雪粒子打在南芬考场的窗棂上。作为下乡青年,我揣着冻得发僵的手,第一次攥紧钢笔走进考场。那时的高考像是突然劈开迷雾的光,让无数在田垄、工厂里奔波的年轻人,突然有了触摸未来的可能。考场是旧校舍,桌椅带着岁月的磨损,油墨试卷的味道混着煤炉的烟气,却成了我记忆里最清晰的“重启键”信号。</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1978年7月20日,蝉鸣聒噪的盛夏,我再次站在南芬的考场外。从冬天到夏天,时间的跨度里藏着太多人的期盼——不再是“推荐上大学”,而是凭笔墨争前程。阳光烤着操场,汗水浸湿衬衫,可走进考场时,心里却比任何时候都踏实:这一次,是用知识丈量未来的长度。</p><p class="ql-block"> 二、时间齿轮里的国家温度:从7月7日到6月7日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1979年,高考时间定在了7月7日,这个日子伴随着无数考生走过23年。盛夏的7月,常有暴雨倾盆或酷暑难耐,新闻里偶尔会出现考生冒雨赴考、考场洒水降温的画面。直到2003年,高考时间正式调整为6月7日——后来才知道,这不仅是为了避开7月可能的台风、洪涝,更是考虑到6月的气候相对温和,让考生能在更舒适的环境里应考。</p><p class="ql-block"> 一个时间的微调,藏着太多细节:6月的阳光不像7月那般灼人,南方的梅雨季尚未达到峰值,北方的高温也多了几分缓冲。国家在发展中慢慢读懂了考生的需求——考试不仅是知识的较量,也是对环境、体力的考验,而“关爱”就藏在这看似微小的时间选择里。从1977年的冬天到2003年的初夏,四十多年的时间轴上,高考时间的变化像一条温暖的线索,串起了国家对人才选拔的重视,也串起了对每个考生的体谅。</p><p class="ql-block"> 三、致今天的考生:时光流转,而奔赴的勇气从未改变</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想起南芬考场的冬雪与夏蝉,对比今天窗明几净的考场、标准化的考务安排,忽然觉得时光像一场奇妙的接力。当年我们在煤炉旁答卷,想着“知识改变命运”;如今你们在更从容的环境里提笔,背后是国家为你们铺就的更平坦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6月7日,这个被岁月打磨得温和的日子,愿你们落笔时有当年我们奔赴考场的勇气,也有如今时代赋予的从容。不必紧张,这张试卷不仅是“接受国家挑选”,更是你们写给未来的第一封情书——笔锋所至,皆是心之所向。</p><p class="ql-block"> 祝所有考生:胸有丘壑,笔走龙蛇,考出属于自己的璀璨答案。时光会记得每一个认真奔赴的夏天,而你们,正站在新的起点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