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地址:安徽滁州琅琊山</p><p class="ql-block">摄制:江 天</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古琴独奏《高山流水》</p> <p class="ql-block"> 久闻安徽省滁州市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声名远播,心中便种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终于,在今年初夏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一行踏上了前往琅琊山的旅程,开启了一段探幽寻古的旅游。</p><p class="ql-block">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我们已经站在琅琊山的山脚下。琅琊山虽然海拔不高,仅有321米,方圆约40平方千米,是大别山向东延伸的一支余脉,但是山势却显得格外秀美。沿蜿蜒的山路缓缓而上,两侧古木参天,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泥土和青草的清新气息,让人心旷神恬。偶尔传来几声鸟鸣,更增添几分山林幽静,难怪有“蓬莱之后无别山”,晥东明珠之称。</p><p class="ql-block"> 行程不远经过野芳园,来到了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一一醉翁亭。它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0年)山僧智仙为欧阳修而建,欧阳修命亭名“醉翁亭”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名闻遐迩。居全国四大名亭(杭州湖心亭,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之首,有“天第一亭”的美誉。这座小巧别的亭子,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亭园里有九院七亭:醉香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怡亭、览余台等,它们风格各异,互不雷同,醉翁亭前还有“让泉”。亭中塑有欧阳修的立像,亭旁一巨石上刻篴体石刻“醉翁亭”三个字。整个布局紧凑别致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充满了诗情画意。也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站在亭中,我不禁想起当年欧阳修与友人在此饮酒作诗,畅谈人生的场景。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道出了文人墨客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亭旁的酿泉潺潺流淌,又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离开醉翁亭,继承沿着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前行。途中我们还游览了其他几处景观:二贤堂、古梅亭、摩崖石刻、还有国家,省,巿领导人游览琅照片陈列馆。经过艰难跋涉,是走三步歇二步,行程约三公里的山路,终于到达南天门。在南天门的牌坊下振擘呐喊,“豋上南天门啦”。这是对我们耄耋之年的体力测试,信心上的鼓励。还有激动的是南天门有通往山脚下的公交车。稍微休息,又豋上四层建筑物“琅琊阁”,站在顶层上饱览琅琊山,山峦重叠,烟雾缭绕。看到了远在几公里外的滁州市区的高楼大厦。终于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境意。</p><p class="ql-block"> 此时已经是下四点钟,阳光透过树梢落下来,斑驳陆离。阳光远没有中午时强烈晒人,离公交车返程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又乘机选择一处假静的角落坐下,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山风轻拂,带来阵阵清凉,耳边是树叶沙沙的声音,和琅琊寺传来的钟声。这一刻,所有的烦恼似乎都烟消云散,好羡慕在深山居住的山民和寺院里修行的出家师。</p><p class="ql-block"> 在返程的路上,山上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象电影一样,从眼前闪过。觉得琅琊山的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不仅见证了琅琊山的历史变迁,也更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p> <p class="ql-block"> 琅琊山因醉翁亭而名闻遐迩,因此后人们也无愧于醉翁亭,沿途修建的亭,阁无数,由于豋山气喘吁吁,只能拍一些印象较深镜头,回家慢慢回味。</p> <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美不胜收。</p> 山间潺流淙淙,清澈见底。 <p class="ql-block"> 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虽然有点望而生畏,,在前不到站,后无退路的绝境下,还是挺过来啦!</p> <p class="ql-block"> 南天门前高声呐喊:“豋上南天门啦!”</p> <p class="ql-block">从两个不同角度拍下的南天门前的四层楼的建筑物:琅琊阁。站在阁顶层,遥望远方,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境。</p> <p class="ql-block"> 烟雾缭绕,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夕阳下的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