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历史的镇远古城

自然缘

美篇昵称:自然缘<br>美篇编号:47008244 <p class="ql-block">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4000年前的夏商时代就有记载,先民世居荆、梁二州泛称“荆蛮”。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设县距今也有2302年;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划归武陵郡;汉高祖改为舞阳县;至宋绍定元年(1226年),赐名镇远州,“镇远”这一名称沿用至今。这是一座拥有记载4000余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镇远古城。</p> 2025年3月10日,我们来到了历史悠久的镇远古城。镇远古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占地3.1平方千米, 自古以来这里都是黔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它比省会贵阳的历史还要悠久。 镇远古城游客中心附近的“风雨桥”横跨在舞阳河上,由桥梁、桥塔和亭子构成长廊式走道,主要功能是为行人提供躲避风雨的场所。 风雨桥桥头,设有台阶,步行桥严禁车辆通过。 镇远舞阳河大桥,这是古城与外界来往的交通大道。 镇远古城虽然深处大山之中,却因为处于多省及缅越交通要道,商贾码头汇集地,而形成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古城,城中生活着汉族、苗族、侗族等20多个民族,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 、吴越文化、闽粤文化、土著文化在此交汇融和,使得镇远成为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博物馆,被专家们称为“世界文化保护圈”。 镇远古城文庙遗址前的琴、棋、书、画雕塑。 昌泰园现在是个茶馆 古巷道<br>古巷道是镇远古城的腹心,古巷道狭长幽深,其结构错综复杂,有“六牌十巷”的说法。现存七条:石牌坊巷、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冲子口巷、米码头巷、陈家井巷。七条巷道均建于临河的石屏山上,随山势蜿蜒起伏,层层而上。 镇远古城有一殿、二庵、二院、四桥、四洞、六关、六官、八寺、八祠、八阁、九馆、九庙以及众多极具观赏、科考价值的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文物古迹160多处。 舞阳河"S"湾码头,雕塑重现了清政府官员在码头办公的场景。 <div>万寿宫:原江西会馆</div>宋、明、清封建王朝时代,镇远作为湘黔滇边界物资集散地,航运通衢,朝廷屡派重兵进驻黔东要塞镇远,内地各省商人也纷纷涌入开店经商,店铺林立,商贸兴旺,经济繁荣。与此同时,各省商人为保护自身利益,或一省独立,或两省联合,自发组建同乡会,并捐资修建同乡会会馆,作同籍乡友们聚会议事之用。镇远古城会馆有江西、福建、两湖、江南、四川、秦晋、山东、两广等会馆,统称“八大会馆”。<div>镇远的会馆在舞阳河风雨飘摇了三百多年,经历了兴起、鼎盛、没落和消亡的全过程。它是当时镇远边域经济的产物、社会变革的缩影;它是镇远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林的牢固基石;它更是镇远古近代波澜壮阔史实的有力见证。让史学家们品味研读。</div> 镇远镖局<br>这个镖局的门面太小了一点,前门后店的格局被邻家店铺挤压的更是颜面尽失。与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梁羽生小说《联剑风云录》《冰河洗剑录》中的镇远镖局相差甚远。至于是不是他的连锁店,谁能说得清楚? “水关”舞阳河与镇远古城内供水闸门 祝圣桥<div>原名舞溪桥,俗称老大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由镇远土司田大雅和知州何惠同奏请朝廷修建。后因土司家族内部仇杀,致使建起桥墩半途而废。此后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重启,至崇祯元年(1628)才告竣工,前后历经约二百五十年时间。</div><div>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修复竣工时,正值康熙皇帝圣诞,为向圣上祝寿,于是舞溪桥被更名为祝圣桥,基本坚好至今。</div> 说到这座桥,还和张三丰有关。<div>当年张三丰在青云洞修行。修这座桥的时候,桥墩下河底淤泥太厚,挖不到底。张三丰见了,哈哈大笑,说:“基脚挖成这样,只是差一样东西垫在下面。”张三丰找了个竹篮,去到街上买了一篮豆腐,来到桥基地方,往每个基脚坑里撒了一些豆腐,口中还念念有词。第二天,众人出工来到工地,往基坑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采基坑底是整块的大青石,稳稳当当。就在青石上砌上了桥墩,所以镇远人都说祝圣桥是张三丰用豆腐垫的底。为了镇压恶龙兴风作浪冲击桥体,张三丰又在中间三个桥孔悬挂了三只斩龙剑。</div> “魁星阁”,又称“状元楼”。<div>清光绪四年(1878年)镇远知府汪炳敖倡捐修,魁星阁楼位于桥上第3孔第4孔之间,三层穿斗式,三重檐,八角攒尖,青筒瓦顶楼阁。</div> 时任镇远知府汪炳敖在楼阁上题有三副楹联,其一幅是:“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搓撑头出;劈天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横副是:“河山柱石”。楼阁坐东面北楹联是:“人上翠微梯,蓬岛春聆天尺五;客来书画舫,桃花流水月初三”。横副是:“云汉天章”。 1936年抗日战争时期,祝圣桥作为滇黔湘公路桥梁,担负起现代交通运输使命。后方物资经此桥抵滇缅公路,据县志载,每天有一百多辆美军十轮大卡车满载军用物资驶过桥面。至20世纪80年代1986年,为保护祝圣桥和青龙洞,公路改道,此桥供观赏、人行之用。 舞阳河畔,好友相约,两碟小菜,小酌微醺,纵情相序,好不惬意。 舞阳河水蜿蜒崎岖,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颇似太极图,因此该古城还有一个别名“太极城”。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两岸城池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还保存有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 青龙洞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由祝圣桥、中元洞、紫阳洞、万寿宫、青龙洞、香炉岩组成,背依中河山麓,面临㵲阳河,依洞傍崖,贴壁临空,共有单体建筑36座,在长约300米的狭长悬崖地带间,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驿道建筑于一身,是贵州省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div>石屏山上的四官殿与祝圣桥上的魁星阁遥相呼应,好像两座信息转播塔。</div>四官殿、府城垣,都位于县城北石屏山上,人称:“屏山为城,㵲水为池,金汤之固”。我们的行程不包括石屏山景区,没有去参观。 <div>缅人骑象来雕塑</div>古时缅甸和云南的朝贡,都由镇远古城水路进入中原,这是缅甸使者骑着大象过桥来的雕像,像是在传颂王朝的不凡。 祝圣桥中央的亭子叫魁星楼,亭内有幅对联“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地桥来”,说明镇远是西南要道,古时缅甸和云南方向的朝贡物品都要经过这个桥走水路才能入中原。 石屏山景区检票口。 <div>苗妹牯藏场</div>“牯藏节”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 、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节日由苗族各姓牯藏头组织。牯藏节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吃牯村寨杀猪宰牛邀请亲友聚会,其间举行斗牛、吹芦笙活动;大牯一般13年举行一次,轮到之寨为东道。“牯藏节”的重要内容是杀牛祭祖。这是镇远古城的“牯藏节”演艺场所。 古镇“驴木匠”店铺。专做木器玩具,巧夺天工,鲁班在世之作。 古巷道古巷道是镇远古城的腹心,古巷道狭长幽深,其结构错综复杂,有“六牌十巷”的说法。现存七条:石牌坊巷、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冲子口巷、米码头巷、陈家井巷。七条巷道均建于临河的石屏山上,随山势蜿蜒起伏,层层而上。 镇远老街区,有“歪门斜道”的特点,是来镇远不可不看的地方。在古城的石板马路漫步,常会看到这样的小巷,巷道纵横交错,里面有深宅大院,门都是斜着开,称为“歪门斜道”!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匆匆而过,没有到里面一探究竟。 邹泗钟专祠<div>镇馆之宝是光绪帝赐予邹泗钟专祠,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位于顺城街北侧,坐北朝南,由东西两院组成,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余平方米。该祠是晚清朝廷为战死的邹泗钟所建的纪念祠堂。</div> 1998年,将邹泗钟祠作为镇远历史文化展陈馆使用,2011年,镇远历史文化展陈馆更名为镇远县博物馆,并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免费开放单位对外开放。镇远县博物馆共有两个展陈厅:主展厅和东展厅,展厅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古境悠远、文化和谐、红色镇远、山水福地。 大门与庭院间的天井 大门楼上的戏台,这种布局在山陕会馆常见。 镇远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朴实无华。 <div>镇远龙舟码头:巨大龙舟摆放期间,随时可下河竞渡。</div>镇远端午赛龙舟传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早在战国时期,镇远属楚国管辖之地,楚风盛行。镇远民间自发组织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各种活动,历朝兴盛不衰。<div>据清《贵州通志·卷三·风俗》记载:“镇远府,端阳竞渡,府临河水,舟楫便利。居人先期制造龙船,绘画首尾,集众扮演剧戏。以箬叶裹糯米为粽,弃水中……是日划龙船,以木雕龙头、龙尾,系于船之前后,放乎中流,多则十余只,少亦八九只,敲锣打鼓,争先恐后,互争胜负,极为热闹,谓为龙舟竞渡。拽船争先得渡者,是岁做事俱利焉。”</div> 龙舟码头两侧各有五个龙头探出,时刻观察着河面。 舞阳河岸边的民居,很多改建为餐厅、民宿,起居餐饮期间,就可尽览舞阳河美景。 摄影 编辑:自然缘<br>同行:金子<br>拍摄地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古城景区<br>拍摄时间;2025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