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大山⛰️</p><p class="ql-block">摄影/大山⛰️</p><p class="ql-block">配乐/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228317</p> <p class="ql-block"> 人生如一本书,翻开是故事,合上是回忆。曾经留下足迹并印象深刻之地,往往成了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有条件时,还要去回味和追寻过去的经历,寻觅曾经留下身影和足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老家在辽东一个小城里居住。那里青山环绕,绿水长流,风景秀丽,可以用青山无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来形容家乡的美。我家附近有一所朝鲜族小学校。去学校时要经过一个小坡,并拐两个弯就到了。去学校的土路两侧果木飘香,彩蝶飞舞,金秋时节,梨、小苹果和樱桃随手可摘。虽然有栅栏相隔,但岀墙的果实足够路人举手可得进行品尝了,小学校是我小时候常去玩耍打卡的地方。记得那时候夏末秋初时拿个小竹杆,杆前头用布缝个网兜用来套蜻蜒和捕捉蝴蝶。</p> <p class="ql-block"> 小学校几座教室是平房,用泥坯当砖砌成的,周围几座平房是用砖头砌的。到学校操场玩时,经常听见学生们用朝鲜族语言唱歌和回答老师的问题,我们虽然听不懂,但很感兴趣。学校东南角有一口水井,虽然朝鲜族小学校座落的位置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但井很深,井水也很多,水清澈甘甜。井旁有一棵大榆树,正好可以乘凉。暑热难耐时,我们几个小朋友经常结伴去学校院玩,在大榆树下乘凉。记得用很长的绳子系上一个汽水瓶从井里打水,冰凉的水,既解渴又能降温,这也算小时候有趣的事。</p> <p class="ql-block"> 下雨之前,曾在小学校附近地里挖蚯蚓钓鱼。冬天下雪天利用学校高坡闯爬犁坡玩。转瞬之间,五十多年过去了。今年夏天有机会旧地重游,感慨万千。由于人囗减少或并校的原因,那里的小学校早已不存在了,通向学校路两旁的果木树也没有了踪影。上坡的路还在,加宽后铺设上了柏油路面。路两侧盖上了楼房。原来学校的地址变成了聋哑人工厂。生产的产品是码头和车站叉车用的托盘,加工待外运的托盘在工厂内外堆得像小山一样,比比皆是。在安排残疾人就业方面,县城领导人做的还是值得赞扬的。我急不可待地去寻找那口井,最明显的标志物就是井旁的大榆树。远远望去,那棵高大的榆树正向我们招手,多么向往,多么亲切的大榆树。到附近一看,过去的那棵树,只有电线杆一样粗,而现在两个人都搂不过来,那树皮上印满了岁月的痕迹,记载着学校变迁的故事。大榆树下那口井仍然在,高高的井台护栏不知去处,井口用水泥盖板封着,只露出几根抽水管子。从管子的缝隙中能看到井水还很多。只是不像过去用水桶打水,现在是用水泵抽水。我欣慰五十多年来这口井还在被人们所利用,这囗老井还在发挥着作用,真是可喜可贺。我很想品尝一下那井水现在的味道,正在这时被瞬间轰呜的电锯声打断了我的思路,順着声响,找到一个敞开式的房间,几个工人正在锯木头。我上前打听一下情况,只见一个老师傳哇哇说了几句,并用手比划着,我马上意识到这些师傅们都是聋哑人,只好微笑向他们点头示意,并竖着大拇指向他们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 转个弯,看到一个广告牌子上面写着“民宿”几个字。难道这工厂院内还有“宾馆”不成?确实,为了多种经营,聋哑人工厂为了多安排残疾人就业,增加了新项目,这民宿宾馆象模象样,房间干净整洁,每晚住宿还不贵,刚刚开业不久,就有很多人前来住宿。</p><p class="ql-block"> 我住的小城是满族自治县,其中永陵是关外三陵之首,每年到此地旅游的人络绎不绝,这个民宿宾馆也成了小城变化的一张明片。</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过去了,小学校原来的印象仍在我的脑海里没有变化,而现在眼前的聋哑人工厂却是既成的事实了。</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幼稚天真,回味小时候的趣事,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是心中难以忘怀的篇章。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走过的路都是风景。形势发展,时代变化,新事物不断涌现,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是,静下心来,回过头再看自己留下的足迹,还是那么清晰那样亲切,经常品味过去的往事,只能说明是已经相伴夕阳红,展望晚霞映红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