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0609上午,塞上老街旅游休闲街区转悠。</p> <p class="ql-block">席力图召附近</p> <p class="ql-block">席力图召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的儿子僧格都楞汗主持修建。最初是为了迎接西藏的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而建。寺庙因本寺第一世活佛希迪图噶卜楚而得名,他被称为席力图呼图克图,意为“首席活佛”。康熙皇帝曾赐其汉名“延寿寺”。</p><p class="ql-block">在清代,席力图召经历了多次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的喇嘛教寺院。1694年,四世席力图因参与平定噶尔丹的战事有功,受到康熙皇帝的嘉赏,此后席力图召一直受到清廷的重视。康熙皇帝还曾赐予席力图召“平定噶尔丹纪功碑”,以表彰其在平定叛乱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席力图召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藏式和汉式建筑元素。整个建筑群沿南北中轴线布局,前后呼应、左右对称,显得庄严和谐。主要建筑包括大经堂、天王殿、钟楼、鼓楼、菩提过殿等。大经堂是寺内最大的建筑,采用藏式结构,四壁装饰以彩色琉璃砖,组成各种图案花纹,绚丽夺目。此外,寺内还有一座白色的汉白玉石塔,高15米,是内蒙古地区覆钵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p><p class="ql-block">席力图召不仅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寺内珍藏有大量珍贵的佛教经典和文物,如藏文《甘珠尔》《丹珠尔》经卷。每年,席力图召还会举办佛会、跳“恰木”等宗教活动,吸引了众多信众和游客。</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蒙语称“依克召”,意为大庙。归化城(呼市旧城)是明朝蒙古土默特部主阿勒坦汗(明译作“俺菩”)归顺明廷并受封为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修建的。明万历七年(1579)建城同时也修建大召寺。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因寺内供奉一尊银制释迦牟尼像,所以又称“银佛寺”。1640年,(清)皇太极令重修、扩建大召,完工后,赐满、汉、蒙三种文字寺额,并更名为“无量寺”,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九边第一泉</p><p class="ql-block">大召的“九边第一泉”指玉泉井,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寺前,是明朝九大边防重镇中水质最佳的泉井,因匾额“九边第一泉”得名。</p><p class="ql-block">“九边”指明朝北方九个军事重镇(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第一泉”赞誉玉泉井水质甘甜,居九边之首。</p><p class="ql-block">玉泉井传说为康熙帝御马踏出,故又称“御泉井”,井水曾供大召寺僧众和百姓饮用,清代因商贾云集而繁荣。</p><p class="ql-block">大召寺山门悬挂的“九边第一泉”匾额为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商户集资修葺后所献,匾文兼具书法与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进入塞上老街步行街,沿主街一路向西</p> <p class="ql-block">柔远门</p> <p class="ql-block">扎达盖河</p> <p class="ql-block">沿河向北,清真南寺</p> <p class="ql-block">乃莫齐召是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汉名为“隆寿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因建庙喇嘛精通医术而得名“医师庙”。该寺庙是呼和浩特著名的七大召之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乃莫齐召蒙古语又称“额穆济召”,意为医师庙。其名称源于建庙喇嘛绰尔济达赖的医术背景。据传,清初该喇嘛曾为帝后治病获效,故特许建寺并赐名“隆寿寺”。民间另有传说称,一位游方喇嘛治愈王公家属顽疾后,拒收财物而请求建庙弘法,因而得名“医师庙”。</p> <p class="ql-block">隆寿寺</p> <p class="ql-block">北牌楼,进入大召西巷</p> <p class="ql-block">再转到大召附近</p> <p class="ql-block">阿勒坦汗(1507/1508—1582年)是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达延汗之孙,被尊称为“圣狮”。他是蒙古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通过45次战役统一右翼蒙古,主导隆庆和议促成明蒙互市,受封顺义王,并推动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的传播,修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p> <p class="ql-block">出大召东牌楼,过马路再到席力图召</p> <p class="ql-block">大盛魁文创园</p> <p class="ql-block">小召牌楼</p><p class="ql-block">崇福寺又称小召,位于呼和浩特旧城小召街,蒙语原称"把格召",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建成。原为明代俺答汗后裔俄木布洪台吉所建寺院,顺治年间已颓废。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托音二世任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后,随康熙帝西征并获赏赐,康熙驻跸时将甲胄、弓箭等御用物品留存寺中,并立四体文石碑纪念。此事件使小召地位一度超越大召,获准使用蒙文经典并特许在科尔沁十旗化缘。托音二世去世后寺院逐渐衰落,嘉庆年间召庙权力中心转移至席力图召。现代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加筑围墙保护古建筑,现为重要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小召小学</p> <p class="ql-block">稍麦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五塔寺,原名“慈灯寺”,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并于1732年建成。</p><p class="ql-block">该寺庙是由小召喇嘛呈请清廷修建的,最初名为“慈灯寺”。</p><p class="ql-block">寺庙的命名来源于其主体建筑——金刚座舍利宝塔,这座塔上有五座玲珑小塔,因此被称为“五塔寺”。</p> <p class="ql-block">巧尔齐召小学</p><p class="ql-block">巧尔齐召(又称延禧寺)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为呼和浩特“八小召”之一,兼具宗教与革命历史双重意义。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一是作为席力图召下院的宗教地位,二是1925年成为中共绥远特别区工委所在地的革命遗址。</p><p class="ql-block">巧尔齐召由达尔班卓尔齐(或达尔罕卓尔济)于1635年(顺治十年)初建,清廷赐名“延禧寺”,原为席力图召弟子所建的小庙,后发展为独立寺院。</p><p class="ql-block">1801年(嘉庆六年)曾短暂取代席力图召成为呼和浩特宗教中心,后因清廷裁决重新成为席力图召下院。</p><p class="ql-block">原址位于玉泉区巧尔齐召巷18号,现存藏经楼遗迹位于呼和浩特第六中学校园内。</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院内有文庙</p> <p class="ql-block">宝尔汗佛塔</p> <p class="ql-block">观音寺</p> <p class="ql-block">南牌楼</p> <p class="ql-block">弘庆召是呼和浩特地区“七大召”之一。</p><p class="ql-block">拉布齐召位于大召以南,由宁宁呼图克图于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建造。该寺建筑面积比较大,有三进院落以及东、西仓院。康熙帝赐名“弘庆寺”。此后人称“弘庆召”。</p><p class="ql-block">2009年,呼和浩特市文化局计划在2009年内完成弘庆召遗址复原重建工程。2010年,弘庆召正在原址重建,尚未完工。</p> <p class="ql-block">财神庙</p> <p class="ql-block">绥蒙各届抗日救国会旧址纪念馆(财神庙)</p> <p class="ql-block">御马刨泉</p> <p class="ql-block">玉泉井</p> <p class="ql-block">席力图召家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