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教师下水文(二)

东方丽都东门小作家培训中心

<p class="ql-block">  <b>青春如歌,唱响民族复兴</b></p><p class="ql-block"> 文/邢军花</p><p class="ql-block"> 当晨曦漫过天安门城楼的檐角,当年轻的身影在实验室与田垄间奔忙,青春从不是孤芳自赏的诗行,而是与民族脉搏同频的乐章。我们接过祖辈手中的火把,在时代的五线谱上,用热血谱写属于这代人的复兴旋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春扎根于华夏沃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舍曾写道,“他想给亲人唱上一段,却开不了口。”曾经的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圆明园、香港、澳门的悲鸣,让四万万同胞的胸膛如堵了棉花,难以开口,如今我们要敞亮的歌唱:敦煌研究院里,“90后”文物修复师用纳米级的耐心缝合壁画裂痕,让千年色彩在指尖重焕生机;云南山林中,年轻的护林员背着监测设备穿行云海,用脚步丈量生物多样性的防线。他们的青春没有悬浮于空想,就像破土的春芽,唯有深扎大地,才能在风雨中长成支撑未来的栋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春在创新赛道上突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艾青写下这样的诗句:“即使我一只鸟,我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航天发射场的倒计时里,“80后”“90后”技术骨干盯着屏幕上跃动的数据,用代码编织火箭腾飞的轨迹;大湾区的实验室中,年轻团队拆解“卡脖子”技术的密码,让芯片在硅晶圆上绽放中国智慧。这不是单枪匹马的冲锋,而是代际接力的奔跑——就像“嫦娥”探月团队平均年龄35岁的肩膀,扛起的是千年奔月梦的续章;就像“奋斗者”号深潜团队用青春压强,突破万米深海的极限。当创新成为青春的注脚,民族复兴便有了永动的引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春如歌,唱响民族复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穆旦说:“我要用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请看:乡村支教的课堂上,“00后”志愿者用双语讲述敦煌故事,让壁画里的飞天飞向世界课本;国际赛事的舞台上,年轻的科研团队带着“中国方案”亮相,用区块链技术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青春从不局限于一方天地,当我们把个人理想融入“一带一路”的驼铃、融进世博会的展台,当中国青年在国际论坛上以平等姿态对话世界,民族的声音便在文明交流中愈发洪亮。这是属于新时代的青春辩证法:越懂得民族的根脉,越能在世界舞台上自信绽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当千万个“我”的青春之歌汇成洪流,让我们以青春为笔,以理想为弦,我们终将在民族复兴的五线谱上,写下永不褪色的乐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