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诞辰忆父亲

康人.西绕

<p class="ql-block">  爸爸离开我已有十八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却从未在我记忆中淡去。明天农历五月十五民间俗称“大端阳”,也是我的爸爸诞辰一百周年,十八年了每天我都有无尽的思念,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深深的映入我的脑海,望着泛黄的老照片,那些关于他的故事,如潮水般在心底翻涌。 </p><p class="ql-block"> 爸爸生于崇州市普通农户家里,生逢乱世,恶劣的生存条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却始终怀揣着对生活的热忱,家里贫穷没上过一天学,他却深知“人勤一世千川绿”的道理,七岁到煤窑挑煤炭、十四岁开始学习烹饪,传统川菜的烹饪伴随了他的一生。在我的记忆里,爸爸的手总是粗糙却很有力,工作时,他握着锅铲把美味佳肴烹制,翻动着面食蒸出花的世界,可口的饭菜让人赞不绝口;闲暇时,康定城四周的山上成了他创收的战场,他弯腰砍下的柴火,贴补着家中的希望,长此以往脊背弯成一道温暖的弧。那些被汗水浸透的衣裳,那些在伙食团潮湿地上踩出的脚印,那些青山上的柴火桩都是他与挚爱的土地最深情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爸爸是个爽朗的人,我们住在康定北三巷,那年月邻居家婚丧嫁娶都在我家厨房办席,爸爸当然就是绝对的主角,从食材的采购到制作,他总爱说:“住街坊,喜邻居”“山朝、水朝,不如人朝”言语里透露出他对邻里互助,团结友爱;爸爸是个幽默的人,我读书时成绩不是很好,他看着我的试卷,总爱说:“你们老师应该到法院上班,就喜欢打××,打个钩钩也要得嘛”;爸爸又是一个沉默的人,却把对我的爱藏在无数个细节里,老家有句俗语:一个人在世,如果不给后代留一个遮风挡雨的踏踏(崇州话)就算白来世上一趟。在哪个没有商品房出售和没有钱的年代,爸爸硬是靠肩背手挖平整出一块27平方的房基建起了二层小楼,留给了我;我工作在县上,条件很艰苦,他和妈妈总是托人在不同的季节给我带来美食。一次爸爸搭熟车来看我,不巧我临时出差回康定,在哪个通讯不畅的年代,我们父子俩在路上完美错过,由于我工作的地方条件太艰苦,年少想家,为减轻的思乡之苦,爸爸想举家搬迁来我工作的地方,好在妈妈阻挡了;我有了女儿以后,爸爸对他孙女的爱超出了对我的爱,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隔辈亲”,做菜时单独给她做,女儿生病打针,爸爸心疼得悄悄抹泪;爸爸总是把最好的最正能量得方面展现在我们面前。</p><p class="ql-block"> 爸爸最让我敬佩的,是他发自内心的坚韧与善良。文革中他被诬陷进了学习班,他坚信自己没有错,相信组织能给他正确的结果;那年,我回崇州老家,爸爸儿时的玩伴告诉我说,你爸爸年轻时候,我们都还是饿,他经常给我吃的,难怪爸爸经常给我说:“街坊邻居,能帮就帮忙一下忙嘛”;晚年生病住院,我提出来给他单位说一下,能不能帮忙请一个护工,他一再告诫我:“不要给商业局(商务局)说,单位退休人员多,都去添麻烦不好,单位有单位的事情要做”,说实在的爸爸的宽容与豁达,早已在我的心里种下了善良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退休在家常常回忆起和爸爸在一起的日子,回忆起爸爸的一生走过的路。我明白,爸爸没有万贯家财留给我,他老人家留下的是一种刻进血脉里的力量,是面对生活磨难时的不低头,是对家人毫无保留的付出,是对世间万物的慈悲。他一生做好一项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传统川菜的烹饪中,无论是在家乡,在行军打仗的队伍,在和平时期建设中,他用一生诠释了“平凡”二字的重量,却在我们心里竖起了一座永不崩塌的高山。</p><p class="ql-block"> 百年光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可爸爸的故事,却在我的脑海里愈发清晰,我将传承好。此刻,我多希望能再为他泡上杯茉莉花茶,递上烟杆为他点燃叶子烟,看他坐在老藤椅上,吧嗒吧嗒抽着烟,再听他絮絮说着那些过去的时光,家乡的风土人情。可惜岁月无声,唯有这一纸文字,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爸爸百年寿辰,愿清风带去我的牵挂,愿岁月温柔以待那个在记忆里永远温暖的身影,如果有来生,爸爸我愿意还做您的儿子,我们在续父子情缘,爸爸,您诞辰百年了,我很想您。</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9日于柳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