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从未见过有建在地底下的庭院,在中国真的有。就在河南省直辖市-三门峡市。离洛阳150公里左右。那里是河南省的西部边界地带,<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地。它东邻洛阳,西接陕西潼关,北隔黄河与山西相望人称黄河南岸的“金三角”地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到了洛阳顺带去三门峡的地底庭院看看,比较方便(出来前专门做过攻略)。地坑院虽不是知名大牌景点,但它的存在确是很神奇。这里地处偏僻,专程单独去三门峡市路途很不便,如果不去肯定会给河南之旅留下遗憾。早上从洛阳火车站乘坐绿皮车去三门峡市近2个小时,火车站到“陕州地坑院”约28公里。旅游淡季全国各地闻名前来景区</span>参观的游客寥寥,正是旅游观光、看景的好时光。下火车后,网约车司机直接把我们送到景区大门口,省时省力。</p> <p class="ql-block">陕州地坑院</p><p class="ql-block"> 进景区入口有一个专门介绍地坑院历史资料馆,游客在这里对地坑院有了一个初步认知。三门峡陕州地坑院4000多年前,就开始地下挖穴居住的历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中国民居中最有特色的土建筑之一,</span>历史发展见证了人类原始“穴居”的演变历史,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比较完美的地坑院,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p><p class="ql-block"> 好奇的是,地坑院是怎么弄出来的呢?从地坑院景点介绍得知:地坑院是利用自然的地形,挖掘而成的下沉式建筑。在平地上挖出6-7米深的方形土坑,然后在坑的四壁按居住要求凿出一个个窑洞:卧室、客厅、储存、厨房、牲畜等功能用房。在他们那里的土质条件适合这种建筑形式,地底下没有钢筋混泥土,但它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被誉为“天然空调,恒温住宅”。</p> <p class="ql-block"> 据说在今天的黄土地上,依然存在着一万多座地坑院,其中现存历史最长的已有200多年。地坑院以奇特朴真享誉中外。“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是对地坑院的真实说法,地坑院因形而闻名。成为中国农民土建工程建筑的绝妙之笔,地平线下的千古村落,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民居建筑。人们在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坑院</span>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依穴而居,</span>世代繁衍薪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参观地坑院民居后,悟出一个道理:自古以来中国先民道法自然,遵循八卦、融天地、水土为一体</span>地坑院,体现了古人“天地相融,方圆共存,天人合的哲学理念”。陕州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中国五大神秘古村落之景区。</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大坝</p><p class="ql-block"> 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span style="font-size:18px;">20世纪50年代初,黄河频繁的洪水灾害严重威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央领导非常重视,1954年规划确定三门峡为治理黄河的首要工程。通过修建水库控制洪水、拦沙,并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和电力。当时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缺乏水利建设经验和技术人才,请苏联专家主导设计。1957年4月13日工程正式开工,1960年10月主体工程完成蓄水。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意义非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span>黄河治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工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span>轰动全国。</p> <p class="ql-block"> 三门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采用混凝土重力坝结构,钢筋混泥土大坝全长7百多米,大坝最高处106米,具备防洪、发电等综合功能。对面是山西平陆地界。大坝一头在河南,另一头在山西。整个坝区它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走上大坝跨过中间位置等于是一步跨三省。从大坝看上下游,此段黄河水清澈碧绿。</span></p> <p class="ql-block"> 三门峡大坝按当下中国的技术和建造水平,根本不算什么,在当代年轻人眼里就是一座简单的水利大坝。就是这么一座老式大坝,在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心里就是一个非常重大、非常了不得的建设工程。随着时代发展三门峡大坝存在缺陷慢慢显露出来了,苏联专家设计未充分考虑黄河高含沙量的特殊情况,<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泥沙治理缺乏预见性,虽后来采取一定措施改善了一些弊端。如今大坝还在发挥着一定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文字 </p><p class="ql-block"> 参观了地坑院,黄河三门峡大坝,感觉这里历史文化十分厚重,自然资源很好。这里的人们融合了陕、晋、豫共同的生活习惯和语言,这里还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温泉比较有名。不久的将来,更容易文旅出圈,三门峡未来可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