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爱兰

南洼海

<p class="ql-block">  君子爱兰</p><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人特别是历代文人,以兰花喻君子,喜兰之风源远流长。孔子是第一个歌颂兰花的人: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孔子将兰花的香味,引申到道德范畴加以歌颂,从而成为一种文化,兰花已经是人品的象征。“兰为王者香”,被人们尊为座右铭。</p><p class="ql-block"> 屈原不仅种兰佩兰,还常以兰蕙自比,“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陶渊明弃官归里,终日采菊养兰,“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李白除了饮酒,还喜赏兰,“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沒”。</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是有名的兰痴,画兰题诗:“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任他雷雨风,终久不凋残”。画家爱兰如命,家里总摆着几盆兰花。一天夜里,家里来了贼,郑板桥惊醒,心生一计哄退小偷,吟诗到:“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粗晓文墨,知道是暗示自己,赶紧想翻墙逃走。这时屋里的郑板桥又发话:“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马上垫起脚尖,小心翼翼的落荒而逃。 </p><p class="ql-block"> 徜徉在兰花丛中,耳畔不由自主仿佛又响起了那动听的旋律,这就是那首三十年前风靡大陆的台湾校园歌曲《兰花草》:</p><p class="ql-block">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p><p class="ql-block">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p><p class="ql-block"> 一日看三回,看的花时过。</p><p class="ql-block">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p><p class="ql-block">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p><p class="ql-block">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p><p class="ql-block">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p><p class="ql-block"> 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p><p class="ql-block"> 清新明快,朗朗上口,屡听不厌,非常喜欢。后来到台湾旅游,偶然得知《兰花草》的词作者竟然是胡适先生,准确讲是根据胡适先生的一首小诗改编而成,那麽一位老夫子竟如此时尚和富有情趣,十分令人惊讶。</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中,抽空做了一番百度,原来这里面有故事。的确是胡适先生的大作,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希望 作者 胡适</p><p class="ql-block">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p><p class="ql-block">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p><p class="ql-block">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p><p class="ql-block">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p><p class="ql-block">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p><p class="ql-block">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p><p class="ql-block"> 这是首白话文小诗。白话,“话”字轻声,异化为“乎”的音,京津一带泛指能说会道。白话相比较文言文通俗易懂,深受大众喜爱。白话入诗,自“五·四”以来,胡适几乎是第一人,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说来我们现在能自由的写首打油诗,按行业规则,真应该尊胡适先生为祖师爷。</p><p class="ql-block"> 胡适先生喜兰是有家传的。先生安徽绩溪的故居里到处都有咏兰的花图诗文。落地门扇上有题诗:“珍贵韶华惜寸阴,入山仔细为君寻。兰花岂肯依人媚,何幸今朝遇赏音”。耳濡目染,尽心知性。</p><p class="ql-block"> 1921年春夏,胡适刚滿三十岁,已经是北京大学的知名教授,一次受邀来到西山会见熊秉三先生。我常去香山,熊秉三(熊希龄)的名字时有所闻,他是民国第一任总理,离任后隐居西山,山中现在还留有包括双清别墅在内的许多遗迹,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老先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香山慈幼院,容纳了成百上千失去父母流落街头的孤儿,地址就在松林餐厅西面的山坡上。熊秉三约请胡适来慈幼院商议讲课事宜,知道胡适品性素雅,超凡脱俗,喜爱兰蕙,分手时特意选一盆兰花相赠。</p><p class="ql-block"> 胡适得兰花十分欣喜,小心带回家。此时胡适住在地安门内大街南口,景山公园东北角一处叫钟鼓寺胡同的四合院中,栽在院子里,一日看三回,总不见花开,急坏看花人。到十月秋风乍起,天气转凉,又及时移入室内,应该在此时,胡适触景生情,萌发诗兴,写就了这首小诗,也以此奉告秉三先生。</p><p class="ql-block"> 小诗冠名为《希望》,引来无数文人“小心的考证”。胡适先生到底希望什么,一说胡适留学美国,崇拜美国的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希望中国走美国式的道路。现在看来也不无道理,先生确实为此奋斗了几十年。还有人猜测胡适婚姻不幸,现任妻子是老式妇女,和他这位留美的博士缺乏共同语言。而且大家都知道胡适还暗恋着一位新文化女性,总闹着要和原配离婚,与这位情人结为百年之好。也有人认为,胡适夫人怀孕了,胡适盼着早得贵子,借咏兰寓意。我觉得这还靠谱,胡夫人孕子和胡先生育花同步发展。果然,秋未冬初,诞下一子,取名胡思杜,挑明了就是思念美国学者杜威之意。这又有些复杂了,胡适到底希望什么,莫非兼而有之,也未可知?</p><p class="ql-block"> 故事说到这里,不好意思,其实本人也很喜爱兰花,真不是附庸风雅,骨子里就喜欢。</p><p class="ql-block"> 大约十几年前一次游陶然亭,顺便到西门的花市闲逛,无意中看到几家卖兰花的,品相诱人,忍不住挑了两丛,还专门购买了袋装的兰花土。嫌原盆不够品味,又特地到玉泉营花木市场精心挑选了一只咖啡色的宜兴紫砂花盆。方口,收腰,半高挑,盆边刻有一株兰草,附上草书:“幽兰发空谷,蔚为王者香”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兰花怕晒,不敢放阳台,寻了处有散射光的角落。兰花多生幽谷,北京大多干燥,我常在花旁拿个水杯人工喷雾,改善小环境。过来过去,一日少说看十几回,从不见花开,倒不断有叶子枯黄。开始还不断补栽,几个月过后,几乎重新换了一茬。</p><p class="ql-block"> 心有不甘,想起在东北,老职工种烟叶为增加营养浇一些马掌水,那东西臭,也没地方找。有人出主意,可以上一些麻酱渣子。这还现成,我避开夫人,偷偷往兰花根部上了两大勺芝麻酱,天天观察,情景却一天不如一天,后来不再奢望开花,能保持绿叶也好。终于不随人愿,兰花还是死掉了。</p><p class="ql-block"> 花没了,花盆儿还保留着,宜兴紫砂的,比兰花贵多了。看这话说的,俗了!</p><p class="ql-block"> 2015·09·30 岳各庄</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