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戏连台,舜都保岱大戏还没唱完,舜帝出生和耕耘的历山下窑子头村6月10日起也要唱三天晋剧大戏

溪之源

<p class="ql-block">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美丽的窑子头村从6月10日(农历五月十五,星期二)晚上开始,邀请涿鹿新云晋剧团演出三天晋剧大戏</p> <p class="ql-block">  窑子头是个古老的村庄,原名姚子屯,后演变为窑子头。《涿鹿县地名志》记载:“原始社会末期有人类居住,相传舜帝就出生在此地(姚墟),并在窑子头后边历山耕耘,因历史名称得名。又据《保安州志》记载:隋初怀戎县武官唐千在此告老,依山凿洞,砌石为家,取名窑子头。”</p><p class="ql-block"> 近两年考古人员又在窑子头村附近发现了红山文化时期人类居住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  窑子头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相传,中国五帝时期尧帝曾在窑子头村后的历山四顷地访问考察正在耕地的舜帝,并把两个女儿尧帝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宝带(今涿鹿保岱)妫汭,也就是妫水河从宝带西南角拐弯向东流的地方。现在这个地方叫作“拐角”。尧帝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尧帝又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并且显得特别井井有条,毫不紊乱。尧还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舜和诸侯们相处很好,也使诸侯们都和睦友好。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很敬重他。最后,尧帝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显示出很强的生活能力。</p><p class="ql-block"> 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说话办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他于正月上日(初一),在保岱建太庙举行禅位典礼,正式让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舜即帝位后,称为舜帝,又称虞舜。</p> <p class="ql-block"> 在窑子头村后的历山之阳,现存始建于夏代的尧庙、舜庙遗址(一说为釜山)。</p><p class="ql-block"> 《魏土地记》载:“下洛城(今涿鹿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尧舜庙”。</p><p class="ql-block"> 《后魏舆地图风土记》:“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其下有舜祠、瞽叟祠存焉”;</p><p class="ql-block"> 《魏书•太祖纪》:“拓跋珪于天兴三年(400年)五月己巳,幸㶟南宫,遂如广宁,遣使者以太牢祠历山帝尧、帝舜庙”;</p><p class="ql-block"> 《魏书•太宗纪》:拓跋嗣于神瑞二年(415年)六月“壬申,幸至广宁,登历山,祭(尧)舜庙”;</p><p class="ql-block"> 《魏书•太宗纪》拓跋嗣于泰常七年(422年)九月己巳,“ 幸㶟南宫,遂如广宁。辛酉遣有司祠唐尧、虞舜庙于历山”;</p><p class="ql-block"> 《魏书•世祖纪》:拓跋焘于神庆元年(公元428年)“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尧、舜庙于历山”;</p><p class="ql-block"> 《魏书•礼志》:拓跋濬于“和平元年(459年)正月,东巡历、桥山,祭黄帝、尧、舜庙”;</p><p class="ql-block"> 《魏书•礼志》载:元宏(拓跋宏)于太和十六年(492年)二月丁酉诏曰:“虞舜播太平之风,致无为之化,可祭于广宁历山”;</p><p class="ql-block"> 《括地志》记:“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舜釐二女于妫汭之所。外城中有舜井,城(西)北有历山,山上有舜庙。”</p><p class="ql-block"> 尧舜庙毁于元末的大地震,现遗址尚存。</p> <p class="ql-block">  窑子头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戏曲在这里曾经十分兴盛。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山西梆子在涿鹿》一书对窑子头村戏班和戏台是这样介绍的:</p><p class="ql-block"> 窑子头村历史悠久,村背后的历山是舜帝耕耘之处,历山之阴是溪源村的四顷地,历山之巅有始建于夏代的鸿蒙寺遗址,历山之阳有尧庙、舜庙遗址。北魏、辽、金皇帝曾多次在桥山祭祀黄帝后,登历山祭拜尧庙、舜庙。早年,窑子头村庙宇众多,除历山上的鸿蒙寺、尧庙、舜庙等,尚有大大小小的寺庙24座,故旧时戏班到窑子头唱戏都十分犯愁,因开戏前必须到所有的庙宇拜谒,请神仙看戏,24座庙宇转下来就得一个多时辰。最大的庙宇当属龙王庙,对面配建有戏台,为清早期建筑。20世纪80年代初,将古戏台拆除,在原址新建戏台一座。</p> <p class="ql-block">  窑子头村的戏班成立较早,清末改唱山西梆子。戏班阵容整齐,服装齐全,演唱水平比较高,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早年,窑子头村聘请下水谷村著名的演员李长贵教戏,李长贵是狼山科班出身,肚里的戏很多。在窑子头教了多少戏人们都记不住了,便挑选几出编了一个顺口溜:“窑子头的戏,教师名叫李长贵。不是双锁山,就是高平关;不是斩黄袍,就是金水桥;不是铡美案,就是明公断。”距窑子头村三里地的保岱一直是那一带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人民公社、乡政府所在地,那里剧团戏也唱得好,三天两头有电影、戏剧等。窑子头人爱唱戏,更爱看戏,只要保岱村唱戏,村里人便趋之若鹜,因此受到保岱人的褒贬,还编了一句顺口溜:“保岱村敲敲尿罐儿,窑头人去了一半儿,”虽然多含贬义,但说明了当时戏曲在农村的兴盛。</p> <p class="ql-block">  1998年窑子头村业余剧团《回龙传》演出后留影</p> <p class="ql-block">  窑子头村现存众多的古民居、民国时期的学校和石子铺设的礓碴坡。古老的窑子头村欢迎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