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温州城北面的瓯江之中,有一座如明珠般璀璨的江心屿,它横卧江心,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展现着千年的历史韵味与迷人的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江心屿,素有“瓯江蓬莱”之称,与厦门鼓浪屿、长沙橘子洲头和镇江焦山岛并称为“中国四大孤屿”。其盛名从南北朝至今已有1570多年,岁月的沉淀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踏入江心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双塔,它们犹如两位忠诚的卫士,屹立在岛屿两侧,见证着岁月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沿着浙闽的自驾之旅,我们来到了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雕塑前。这座雕塑矗立在绿树丛中,雕刻风格独特,展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战斗的壮丽场景。背景上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的字样,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站在这座雕塑前,我们仿佛能听到那激昂的号角声和战士们的呐喊声,感受到那份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p>  <p class="ql-block">水面倒映出桥梁优美的弧线与蓝天白云。周围绿树环绕,增添了几分宁静之美。</p>  <p class="ql-block">拱形设计与水面倒影相映成趣。周围绿树环绕,远处高楼隐约可见。我们站在桥边上,欣赏着这幅美丽的画卷,感受着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耐心等待观光电瓶车……</p>  <p class="ql-block">一座传统的中式建筑位于绿植环绕的小广场中央,背景是一片蓝天白云。我们走进这座建筑,感受着那份古朴与典雅,仿佛穿越到了古代,体验着那份独特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树木倒映水中,枝叶繁茂;远处高楼林立,山峦隐约可见。我们站在湖畔,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画面中央是一座黑色瓦顶的传统亭子结构,周围环绕着绿树成荫的大片水域,远处隐约可见城市高楼大厦轮廓,天空晴朗无云,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前,我们来到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心屿。石碑上刻着醒目的红色大字“江心屿”,周围绿树环绕。</p>  <p class="ql-block">粗粝的石阶在脚下起伏,像海浪推着船只,每一次抬脚都在丈量与云端的距离,呼吸声与心跳声交织成攀登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江心屿东·西塔”,周围绿树环绕;背景是一座六面七层的楼阁式塔,环境宁静幽雅。</p>  <p class="ql-block">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也有一说为宋开宝二年(969年),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间多次重修。</p><p class="ql-block">塔顶那株100多年树龄的榕树,无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绿,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给这座塔的一份独特礼物,让人感叹生命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东塔为六面七层的楼阁式塔,塔身由青砖围砌,底径8米余,原塔刹已毁,现塔高约28米。平面呈六角形,塔身从底部到顶收分明显,整体造型古朴庄重。虽腰檐已毁,但仍能看出其原本的楼阁式风格,端庄大气。</p>  <p class="ql-block">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说明</p><p class="ql-block">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添开温州等四处为"通商口岸,作为领事馆驻扎处所。"1877年4月开埠,英国首任驻温领事阿尔巴斯特来温选址,暂住江心屿浩然楼,先后监管德国、西班牙、奥匈帝国、瑞典等国在温侨民及通商事务。1894年始在东塔下建造领事馆,次年落成。1896年续在东首建"巡捕房"。</p><p class="ql-block">领事馆五间三层,建筑面积409平方米,砖木结构,为连续养带柱垛外廊式西式楼房。石勒脚台阶,二层中间拱券,以大拱下罩两小拱,拱用西式石柱支撑。二三层外廊设靠石栏。清水墙面,涂红楞白铁皮四坡带歇山顶。巡捕房三间两层,除廊券稍加变化外建筑形式及结构均和领事馆一致。</p>  <p class="ql-block">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位于江心屿东塔山麓,总占地面积1309平方米,由1号楼领事馆办公楼和2号楼警员住所(巡捕房)组成。</p>  <p class="ql-block">英国领事馆(温州):1894年在温州江心屿东塔山下建造,1895年落成。英方曾强迫温州地方当局拆除东塔内外的飞檐走廓,以便其进行警卫工作。</p><p class="ql-block">1号楼为三层砖木结构外廊式建筑,面宽14米,进深11米,坐北朝南。立面为五开间,外墙选用清水砖墙,柱子为当地花岗岩饰面层,屋顶采用铁皮歇山顶。外廊连续拱券带柱垛,一层外廊作五组券柱式,中为门厅,三段腰线砖饰,二、三层外廊设靠栏,栏板作十字透空雕饰。</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内部,砖墙拱门错落有序,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在光滑的地面上形成美丽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灰白相间的墙壁搭配精美的花纹地板,远处隐约可见城市的现代高楼大厦。漫步在这条走廊中,那份古朴与现代的交融,仿佛置身于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p>  <p class="ql-block">内部有石楼梯、木扶手、拼花硬木地板、壁炉等装饰,典型的欧式建筑手法,展现出精致与典雅。</p>  <p class="ql-block">领馆设立:1877年4月,英国首任驻温领事阿查理 (Chaloner Alabaster)乘英舰"莫 斯特克号"抵达温州,在江心屿上设置了领事馆,确定浩然楼为馆址,驻此长 达18年。后终因楼旧失修,条件简陋,重新选址东塔山脚下,设计建造了两幢洋房作为领事馆及警卫人员住所。领馆的设立是温州开埠的标志性事件。</p>  <p class="ql-block">温州近代开埠的重要历史见证,反映了当时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的历史背景,也见证了温州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近代历史文化信息。</p>  <p class="ql-block">中国百年近代史,一直伴随着屈协与开放。1877年,随着《中英旭合订,温州成为中国第三批被迫开埠的城市瓯海关、英国领事馆相继设业续开通,外商、洋行纷纷入驻,温州从开启此史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在这静谧之处,清辉亭静静伫立。飞檐翘角,古朴雅致,几盏灯笼似在诉说往昔故事。亭中石碑刻着“清辉”二字,于绿树碧水间,散发着沉静的气息。阳光洒落,树影斑驳,此处仿佛是喧嚣尘世中的一方净土,让人在这一方小天地里,感受时光的温柔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西塔是江心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与东塔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江心屿独特的景观。其建筑风格体现了宋代的建筑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是瓯江流域古代航运的重要航标。</p><p class="ql-block">西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明、清多次修缮。塔高32米,底径7米,6边形,7层,中空,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尽显宋代艺术的精湛。</p>  <p class="ql-block">凌云桥:该桥高5米,长14米,44级石阶。跨湖而设,北上石阶,犹似登塔,至桥顶,塔巅白云,桥下水雾,飘忽相交,确有凌云之感,故名"凌云桥"。临桥仰望东西古塔,高耸入云;俯视湖面,碧波荡漾,石蛙待跃,双塔倒影,云水相映;桥下水波涟漪,游鱼唼喋。</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便来到了江心寺,这座庙宇宏伟、造型优美的古寺,在宋宁宗时就被品选为天下禅宗丛林十刹之一。寺院山门面临瓯江,悬有相传为南宋状元王十朋所撰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此联巧妙地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描绘出了江心寺前潮涨潮落、云集云散的自然景观,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现存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重建,面积约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天王殿,东西有长廊,两端置钟鼓楼;中殿为圆通殿,供奉观音菩萨;后殿为三圣殿。</p>  <p class="ql-block">江心寺是全国32所观音道场之一,历史上曾是高僧大德设坛传经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外国僧侣来参禅膜拜,在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承载着当地民众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p>  <p class="ql-block">这是榕树 ,又名赤榕、万年青、细叶榕等,是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 。它常生于海拔1900米以下山区及平原,喜光也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 。榕树树形奇特,老树常生有锈褐色气根,树冠广展,能“独木成林” 。榕树是温州等多个城市的市树 ,寓意“有容乃大” 。</p>  <p class="ql-block">石灯塔,在江心屿也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石灯塔造型古朴,一般由基座、灯身、灯顶等部分构成 ,多采用石材雕刻而成,坚固耐用且富有艺术感。其在古代不仅有照明功能,还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常被视为佛的智慧与光明的象征,寓意驱散黑暗、带来福祉 。如今,它们是江心屿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吸引游客驻足观赏,感受那份穿越时光的宁静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它静静伫立,与江心屿的山水人文相融,成为这方景致中独特而动人的存在,每一道纹理、每一片绿叶,都藏着江心屿的悠悠韵味。</p>  <p class="ql-block">据统计,江心屿有古树21株,11个品种,木本植物141种,蕨类、水生植物、花卉 600种以上。这些古树名木中最著名、最奇特的莫过于谢公亭旁临江靠堤处的樟抱榕。这棵连理树,其中樟树已有1300余年树龄,苍劲蓬勃,常年校叶葱绿,粗壮的根系紧紧抱 定岩石,20多米长的树身平伸至江面。由东北方向观之,形如老龙饮水,大有"摇摇欲试 身,投入江中去"之状。因与明代名臣顾惕畴有关,称其"教命树";又因高机和吴三春 的故事,称其"爱情树"。</p>  <p class="ql-block">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谢公亭,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美丽的瓯江之上。从远处眺望,谢公亭六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朱红圆柱庄重而醒目,与周围的绿树青山、江水蓝天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江心屿的自然风光也美不胜收。岛上古木葱茏,绿树成荫,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在西峰下,有谢公亭,相传为谢灵运观海处,在此凭栏远眺,瓯江美景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想起这位山水诗鼻祖当年在此观景赋诗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在瓯江之畔,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炽热信仰的殿堂静静伫立——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这里,是凝固的时光史书,是精神的传承高地,更是温州儿女以热血铸就辉煌的生动见证。</p>  <p class="ql-block">穿越烽火岁月,追寻温州红色记忆——走进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中游,呈东西长、南北狭的形状。岛上有东西双塔、江心寺等众多建筑,如小飞虹以亭、桥、廊、榭构成,如飞虹挂空;浩然楼为木结构三开间重檐歇山顶;澄鲜阁是二层三间木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江心屿也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历代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曾涉足于此,留下了诗词楹联千余首,使其享有“中国诗之岛”的美誉。南朝郡守、著名诗人谢灵运最早登临,一句“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让这座岛扬名天下。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曾在此留下足迹,他的《正气歌》仿佛还在浩然楼上空回荡,激励着后人的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在温州江心屿的东首,瓯江之上,有一座庄严肃穆的文天祥纪念馆,它宛如一座历史的灯塔,静静诉说着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壮丽人生。</p>  <p class="ql-block">温州文天祥祠: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文天祥前往元营谈判被扣留,后逃脱辗转至温州江心屿,留居一月。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为纪念他建祠,今祠为晚清建筑,保留明代始建风格。</p>  <p class="ql-block">此次过温州,寻寻觅觅,终于在“老温州”餐厅如愿以偿。</p>  <p class="ql-block">Q弹鲜美的温州鱼丸、海瓜子、江蟹生(梭子蟹)(温语)的爽滑,一道道地道温州菜,为您揭开瓯菜的美味密码,感受舌尖上的温州风情!</p>  <p class="ql-block">无需繁复烹饪,仅靠腌醉之法,便将螃蟹的鲜美发挥到极致,一口便沦陷在这浓郁又独特的风味里,不愧是温州经典美味,让食客馋意难消。</p>  <p class="ql-block">传统技法,地道食材,将温州菜的鲜、香、醇,烹至极致。</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