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 字 尹老</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11881596</p> <p class="ql-block"> 我乘坐南来北往的列车也曾多次从南京呼啸而过,但在这块住下来,一个一个景点去逛逛的,那还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况且那个时代大家都是“穷游”,也还没有听说起手机、网络。读书的大学超前,有了一台电子计算机,那是一整幢的大楼,功能还及不上现在我手掌上的华为…;而这次我们小区里退休人员组织的夕阳红旅游团队来南京,提前几天就在手机上查询了旅行攻略,大巴在路上,高德定位就能精准了解前方的车况,在南京,全程有导游解说…。这样的日新月异,这样的旅行体验,也还是用总统府里边一堵照壁墙上毛主席诗词中的一句话最贴切:“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p><p class="ql-block"> 当然中山陵是原来的样子,经典的恢宏,只是游人要比几十年前多得多了。</p> <p class="ql-block"> 虽然南京的市树是雪松,市花是梅花,但南京人还是很钟爱法国梧桐树的(其实它的学名是三球悬铃木)。他们说:“没有梧桐树,南京就不是南京了。”让梧桐成为南京城市象征的是1928年那场规模空前的植树工程,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中山陵,在南京的主干道两侧,种下了两万多棵悬铃木,构成了今天南京最壮观的林荫大道。我们一边随着导游行经这葱郁的绿色隧道走向中山陵去,一边听她解说这中山陵相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从中山陵的博爱坊拾级而上,三百九十二级台阶在眼前铺展通向苍穹。导游动情地讲起中山陵的设计师呂彦直:“他的人生就是为了建中山陵而来的”,他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学成归国后创业的第一笔单子就是建中山陵。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其葬事筹备委员会面向全球公开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年轻的吕彦直报名应征,他的设计方案在40多个作品中脱颖而出,以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精神、创新格且寓意深远而获得高度评价。吕彦直被聘为中山陵建筑师后,殚精竭虑,事必躬亲,终致积劳成疾,仍抱病驻守中山陵工地,往返沪宁解决施工问题。1929年中山陵竣工前,吕彦直逝世,年仅35岁,未能亲眼看到自己作品完美的样子。他为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留下了永恒的纪念,也让自己短暂的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三百九十二个台阶意指当时全国人口数是三亿九千二百万,体现孙中山的“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台阶分为九层,自下而上看是只见台阶不见平台,象征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而登上了祭堂回首自上而下看,又是只见平台不见台阶,寓意伟人视野的开阔与革命理想的崇高。站在祭堂前回望整个紫金山麓的建筑群呈现出警钟形状——这是设计师吕彦直埋藏的隐喻:一个关于觉醒与复兴的永恒提醒。</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一直穿惯了的中山装也就是由孙中山构思设计的,里边藏着伟人的思想精髓治国理念。胸前的五粒纽扣,表示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学说,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独立,分别行使不同的权力。袖口三粒纽扣,象征着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四种传统美德。衣袋盖,寓意为笔架,象征着知识分子和文化的重要性。背部整块布料,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寓意一统山河。中山装它承载着丰富的政治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对中国近代服饰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只是现代人的多元化个性化,中山装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了,但对我们老年人而言,那就是曾经生活的日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还有台阶平台上那被炮火轰出伤痕的铜缸,在默默诉说着国耻,那是日寇侵华战争攻陷南京留下的印记。登顶远眺,钟山巍峨,才懂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呐喊,至今仍在天地间回荡。</p> <p class="ql-block"> 游过了中山陵,又驱车前往总统府。</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就见过大清朝的铜钱,那辰光哪个小孩口袋里不都常揣着几枚细铜钿玩耍呢,但一直到读高中时我才了解到古人设计外圆内方钱币的深意。而到了总统府,导游开讲总统府的大门设计也就是外圆内方。不经她提醒,我们还真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从外面看,大门是上半个圆的拱门,而从里面看,大门就是一个正方形了。</p> <p class="ql-block"> 古人所认识的世界就是“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于是外圆内方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处世智慧的重要概念。既包含灵活变通的外在表现,又强调坚守原则的内在精神。其核心寓意是通过'外圆'与'内方'的辩证统一,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个人原则的平衡。</p><p class="ql-block"> 外圆指待人接物要圆融与变通:通过适应环境、化解矛盾实现人际和谐,体现"变则通"的哲学思想;内方又代表道德底线与原则的坚守。<span style="font-size:18px;">核心在于将正直的品格与圆融的智慧相结合,实现原则性与适应性的动态平衡。外圆内方就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钱币型制的设计,圆体现公平交易,方体现规则秩序;而总统府大门的设计则表示为</span>社会治理中,政策执行刚性与实施方式柔性的统一吧。</p> <p class="ql-block"> 总统府原是清朝的两江总督府,太平天国攻下南京之后改建为天朝宮殿,洪秀全在此金碧辉煌奢靡淫乐,短短十一年由盛及衰轰然倒塌,落得被挫骨扬灰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 总统府的朱门里,洪秀全的云锦龙袍见证过王朝的兴衰,五色旗飘扬过短暂的共和曙光。孙中山的理想、蒋介石的风云,都化作历史长河中的粼粼波光。</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日寇在南京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在子超楼二楼的会议室,就是在这里,国民政府官员们仓促撤离,留下未完的会议记录和半杯冷茶。<span style="font-size:18px;">穿过西花园的九曲回廊,蒋介石办公室的台历永远停在1949年4月23日。玻璃板下压着的军事地图上,红蓝箭头构成的防线如同脆弱的蛛网。走</span>廊尽头办公室的门锁仍保留着1949年的弹痕,那个四月,红旗插上门楼时,曾有参谋试图烧毁档案,焦黑的痕迹在墙裙上还依稀可辨。</p> <p class="ql-block"> 南京终于等来了它的新生,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插上总统府"成了最经典的画面之一(据导游说:解放军攻占总统府是在下半夜凌晨,这张照片是后来摆拍的)。</p> <p class="ql-block"> 南京的风掠过法国梧桐,枝叶摩挲声似岁月私语。我们踩着斑驳树影,在中山陵与总统府的砖瓦间,触摸着历史跳动的脉搏。南京的民国建筑群像一部立体史书,每处细节都在言说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中山陵台阶的数目暗喻,这个数字如今看来恍如隔世。而总统府门楼上更换的旗帜,则见证着不同时代的更迭。在这些石质档案里游走,突然明白历史从不是单线条的演进,而是无数可能性的交织。那些未走的路,未实现的蓝图,与已成事实的轨迹同样值得铭记。历史从不会真正过去,它只是不断变换形式,在砖石的缝隙里,在服装的纹样中,在建筑的比例间,等待被重新发现与解读。</p><p class="ql-block"> 梧桐年年抽新枝,而历史的故事永远鲜活。行走其间,方知宇宙洪荒生命浩瀚,个体的渺小虽如沙尘,却也是每个人都能在时代浪潮中,会激荡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一朵浪花。</p> <p class="ql-block"> 南京的风光是迷人的,南京的故事更动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