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对山东云峰山郑道昭摩崖石刻的关注与拓本研究

庐陵茶人阿鹏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差路过济南,遇一日本旅华考察团,说是去平度县云峰山考察摩崖石刻。我一听顿生兴趣,因为当时我刚写完一篇旅游散文《中国的摩崖石刻》,顺道跟着考察团学者们去转转,也不失为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p> <p class="ql-block">  未能想到一次偶遇,却带给了我一生离不开的学习与研究。此后,我收藏了云峰山石刻《郑文公上碑》整拓本、清拓本《天柱山八种》以及日本与内地出版的各类研究资料、拓片等。这里我将日本学者对山东云峰山郑道昭摩崖石刻的关注和研究,作一简要介绍:</p> <p class="ql-block">  云峰山摩崖石刻主要为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及其子郑述祖所刻,如《郑文公上碑》(511年)、《天柱山铭》(565年)等,但刻成后数百年间未被广泛关注。自<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魏至北宋,长期一直湮没无闻。</span></p><p class="ql-block"> 直到北宋末年,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才在《金石录》中首次收录《郑文公上碑》,这是该碑最早的文献记载。然而,当时也并未引起书法界的广泛重视。</p><p class="ql-block"> 赵明诚在《金石录》中对《郑文公上碑》的记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①碑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赵明诚记载《郑文公上碑》位于“直南二十里天柱山之阳”(即山东平度天柱山南侧)。</p><p class="ql-block">②与下碑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他指出《郑文公下碑》位于莱州云峰山,并提到“上碑在南直四十里天柱山之阳,此下碑也”,说明两碑内容相近,但上碑字迹较小且风化更严重。</p><p class="ql-block">③碑文内容</p><p class="ql-block"> 赵明诚未详细记录碑文,但提到碑文记述郑羲生平及郑氏家族事迹,并考证了碑主及书碑者可能为郑道昭。</p> <p class="ql-block"> 云峰山摩崖石刻直至清代,由于碑学复兴的推动,才被人们重新发现。</p><p class="ql-block"> 清代中后期,书法家包世臣、叶昌炽等因反对“馆阁体”的僵化风格,倡导学习魏碑,埋没千年的《郑文公上碑》才逐渐被书法界重视。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盛赞该碑“集篆情、分味、草韵之大成”,进一步提升了其学术地位。</p> <p class="ql-block">  日本学者对山东云峰山郑道昭摩崖石刻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初,并在拓本收藏、学术研究及出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p> <p class="ql-block">1. 日本学者的早期关注与研究</p><p class="ql-block"> 日本对云峰山石刻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受中国清代碑学影响,日本书法界和汉学界开始重视北魏石刻艺术。云峰山石刻因其独特的“圆笔”风格(康有为称“云峰为圆笔之极轨”)备受关注。 </p><p class="ql-block"> 早期考察: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学者如关野贞、水野清一等在山东进行实地考察,记录云峰山、大基山等地的摩崖石刻,并带回部分拓本。 </p><p class="ql-block"> 学术研究: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者将云峰石刻与龙门造像、冈山摩崖并列,视作魏碑三大体系之一,并探讨其书法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云峰山摩崖石刻(尤其是《郑文公碑》)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魏碑风格“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受到清代以来金石学家和书法家的推崇。尤其是日本书法界对魏碑书法有着更深入研究,云峰山石刻作为北魏书法的代表作,对日本书道(尤其是楷书和隶书演变研究)产生过影响。清代碑学大家包世臣、康有为对《郑文公碑》的高度评价,也直影响了日本学者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2. 日本藏郑道昭摩崖拓本</p><p class="ql-block"> 日本收藏的云峰山拓本主要来自战前考察及私人收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 </p><p class="ql-block"> 堀越喜博藏《置仙坛诗》拓本:现藏于哈佛燕京图书馆,为郑道昭在大基山所书五言诗,拓本字口清晰,展现了北魏摩崖书法的自然韵致。 </p><p class="ql-block"> 三井文库藏《郑文公碑》拓本:日本三井家族收藏的早期未剔本,被用于书法研究及出版比对。 </p><p class="ql-block"> 京都大学藏《论经书诗》拓本:与二玄社出版的版本相比,日本藏本更早,字迹保存较好。</p> <p class="ql-block">3. 日本的出版与研究著作</p><p class="ql-block">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更加促进了日本学界对云峰石刻的研究,即不仅限于拓本的收藏,还涉及系统性出版和学术论述: </p><p class="ql-block"> 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收录《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等,采用高清印刷技术,成为书法临摹的重要范本。 </p><p class="ql-block"> 京都大学《云峰刻石研究》:20世纪中后期,日本学者结合考古学与艺术史方法,分析云峰石刻的书法风格及历史背景,部分成果发表于《东洋文化研究》等期刊。 </p><p class="ql-block"> 水野清一与长广敏雄的对比研究:尽管其代表作《云冈石窟》聚焦佛教艺术,但他们在山东考察时亦记录云峰石刻,并与龙门、冈山摩崖进行风格比较。</p> <p class="ql-block">4. 日本书法团体的持续关注</p><p class="ql-block"> 云峰山石刻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仍是日本书法界的研究热点: </p><p class="ql-block"> 书法旅游专线:自1998年云峰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后,日本书法团体每年约600人次前往考察,尤以《郑文公碑》和《置仙坛诗》为研习重点。 </p><p class="ql-block"> 学术交流:日本书道联盟与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合作,举办云峰石刻专题研讨会,并推动拓本数字化。</p> <p class="ql-block"> 日本对云峰山石刻的研究以拓本收藏、学术出版和实地考察为核心,其成果不仅丰富了魏碑研究,也促进了中日书法文化交流。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日本学界可能进一步深化对云峰石刻的跨学科研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