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古堰——通济堰

xiaoping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碧湖平原,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年),自宋元至清,历代多次续建整修。通济堰大坝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的拱形拦水大坝以及进水闸、石函、淘沙门、渠道、大小概闸、湖塘等部分组成。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通济堰的堰史、堰规、筑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作为以引灌为主、蓄泄兼顾的庞大水利工程,通济堰的灌溉网络呈竹枝状,长达22.5千米的干渠上,分凿有48条支渠、321条毛渠,通过干、支、斗、农、毛5级渠道,以及大小概闸调节分流,并利用众多湖塘水泊储水。通济堰的拦水坝选址在碧湖平原海拔最高处的堰头村,利用地势落差将水流引到碧湖平原腹地,基本实现了自流灌溉。</p>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的石函位于距堰坝约300米的干渠上,始建于宋政和初年(1111年),俗称三洞桥,引泉坑水入溪,渠水从石函流过,上下互不干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立体排水工程实例。通济堰的叶穴(淘沙门)位于石函下约1千米,建于宋代以前,为一座与大溪相通的概闸,因它直通大溪,可利用堰渠与大溪落差大的特点,于渠水暴涨时开闸泄洪,在排洪的同时,利用水力排除渠道内的淤沙,故又称淘沙门、拔沙门。</p>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据沈国琛《通济堰》载:“南渡后,汶上赵学老分宰县事,深羡是堰之利民勘博也,赐名“通济”以美之……”。</p><p class="ql-block"> 通济堰首创了最早的拱形大坝和最早的水上立交桥两项“世界之最”。南宋范成大制定的《通济堰规》,是世界最早的水法规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