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五月芳菲沁人心,师徒情谊共成长。为持续推进我校/我室“青蓝工程”建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2025年5月“师徒结对”活动在春末夏初的芬芳中深入开展。根据工作安排,各位青年(徒弟)教师积极向师傅学习,深入课堂听课研讨,收获颇丰。</p> 语文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师傅:陈小梅 徒弟:林丽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本月,师傅陈小梅与徒弟林丽娜继续深入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互相听课、评课是师徒结对的一种基本活动形式,这也成为了我向师傅学习的过程中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从教学中学习师傅的长处,设计教案、提问的技巧,驾驭课堂的魅力;而师傅也会抽出时间听我执教,并耐心地指出我的教案的不足之处及需要改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之中,通过和师傅交流自己及其他老师的公开课,听师傅的评课,都会发现许多公开课的优点和缺点,而这很多是我自己没意识到的,平时听师傅的课,收获颇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师傅鼓励我多学、多练。常常督促我多看教学用书,多听其他老师的讲课,多吸取别人优秀的地方,向她们学习如何掌握教材,如何备课,在课堂上如何组织语言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更好的适应教学的要求,才能以全新的思想、观点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师傅:莫丹 徒弟:陈舒阳</b></p><p class="ql-block"> 师傅的教学设计巧妙贴合低年级学生特点。在《棉花姑娘》教学中,以趣味故事导入,配合生动课件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生字教学时,用“字理识字”“猜字谜”等方式,将抽象汉字变得直观有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课堂把控上,面对学生注意力分散等状况,师傅总能以温和有趣的语言引导,既维持秩序又不破坏课堂氛围。小组讨论前明确规则,让课堂有条不紊。她还善于捕捉学生的独特见解,顺势引导深入思考。</p><p class="ql-block"> 在学生引导方面,师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启发思考,用鼓励性语言耐心倾听每一个回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次学习让我明确了不足,今后我会将所学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师傅:李洪溢 徒弟:石雪萱</b></p><p class="ql-block"> 本月,师傅李洪溢和徒弟石雪萱继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在本次师徒结对的听课活动中,师傅来听我的课,并给予了我上课指导。</p><p class="ql-block"> 我的课题是《海底世界》,师傅对我选择的教学侧重点给予了肯定并给了我建议。师傅告诉我:在上这一课时,首先要明确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什么。其次,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该简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启发式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过程中,师傅发现我在个别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略显紧凑,导致一些学生的发言时间不够充裕,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师傅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时间分配,合理把握每个环节的时长,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确保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这次师徒结对听课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师傅对我的教学指导,即提出了问题,也帮助我解决问题。我将以这次听课为契机,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p> 数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师傅:陈银引 徒弟:丁艳</b></p><p class="ql-block"> 这个月的教学实践,让我在数学教学中收获颇丰,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这个月,我深入学习一年级数学教材,通过观摩师傅课堂,我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师傅借助小方块、计数器等教具,让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易懂,学生能清晰看到满十进一的过程,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尝试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计算准确率也有所上升。</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意识到课堂互动与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师傅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设置多样化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我也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p><p class="ql-block"> 此外,我还学习了如何通过单元整理复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更加系统全面。</p><p class="ql-block"> 这个月的学习让我成长不少,但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向师傅学习,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让课堂更高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更多乐趣与知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师傅:潘海丽 徒弟:于亚楠</b></p><p class="ql-block"> 这个月的教学实践,为我打开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全新视野,让我在探索教学之道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p><p class="ql-block"> 本月,我在师傅潘海丽的指导下,深入钻研一年级数学教材。在观摩师傅讲授《圆的认识》一课时,潘老师通过设问、设疑,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观察中仔细比较,从而总结概括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为了突破“圆的画法”这一教学难点,通过视频里的教师先示范画圆,引起学生注意观察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尝试画圆后,再引导归纳画圆的步骤,从而掌握方法。我深受启发,将这种转化教学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后,学生们不仅理解了知识的由来,还能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氛围变得格外活跃。</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互动方面,师傅潘海丽的课堂把控能力令我钦佩。她善于捕捉学生的眼神和细微反应,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困惑,以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样化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我借鉴这一方法,在课堂上设计了更多趣味性互动环节,原本沉默的学生也开始积极发言,学习主动性显著增强。同时,我也学习师傅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设计阶梯式的拓展任务,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重点,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思维深度。</p><p class="ql-block"> 这一个月的学习,让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但也让我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未来,我会继续以师傅为榜样,不断汲取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打造更优质、更有温度的数学课堂,助力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师父:王辉兰 徒弟:吴佳玲</b></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以分苹果的生活化情境为切入点,巧妙引导学生将多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有效打破了“分数仅对应单个物体”的固有认知。王老师接着借助圆片分一分、小棒摆一摆等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把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尤其通过对比分1个苹果与分4个苹果的过程,自然渗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让学生经历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含义,帮助学生建立认知衔接,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练习环节颇具巧思,设计让抽象概念回归生活场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整节课从具象操作到抽象建模层层递进,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又渗透了集合思想,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学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与直观体验的重要性——当数学与生活紧密对话,知识便有了自然生长的力量,王老师对教材、教学要求的把握和定位是十分准确的,教学过程层次清晰,自然流畅,学练结合。我将继续以王老师为榜样,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努力提升教学水平。</p> 英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师傅:周卓玲 徒弟:苏温馨</b></p><p class="ql-block">外研四下 Module 9 Unit 1 《Did he travel by plane?》</p><p class="ql-block"> 本月聆听周老师的课,收获颇丰。本课核心是一般过去时疑问句“Did...?”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的课有很多亮点值得我学习。1. 情境真实:周老师以自身“五一假期旅行”照片导入核心句“Did I travel by...?”,瞬间激发兴趣,并将语言点自然融入对Sam行程的“侦探式”推测中。2. 支架清晰:“Did + 主语 + 动词原形...?” 结构通过板书和丰富例句清晰呈现。动词过去式(如travel-travelled, go-went)用卡片分类展示,难点突出。3. 活动高效:活动设计层层递进:听录音勾选→同伴问答→小组调查。任务难度适中,从理解到应用再到交际,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巧妙将抽象语法融入真实语境,实现“无痕教学”。善用生活素材(个人照片、学生活动)激活经验,让学习更生动。课堂指令简洁明确,动静结合,节奏掌控极佳。</p><p class="ql-block"> 对比周老师,我意识到自身不足:有时过于注重规则讲解而忽视语境体验;活动目标需更明确。今后我将:1. 努力创设更真实、有趣的情境,让语法“活”起来。2. 精心设计活动,确保每位学生有效参与,目标清晰。</p><p class="ql-block"> 感谢周老师精彩的示范!这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用英语追问过去,更为我点亮了语法教学的方向——在“用中学”。我将努力实践,提升课堂实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本月师徒结对活动集中展现了五月师徒间虚心求教、悉心指导的生动场景与丰硕收获。在此,谨向按时提交详实听课体会与精彩照片的各位青年教师表示衷心感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教学相长无止境,薪火相传谱新篇。希望各位师徒继续携手同行,深耕课堂,互学互鉴,共同为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贡献智慧与力量。期待下月活动中涌现更多精彩!</p> <p class="ql-block">策划:海南职工秀英子弟学校 教研室</p><p class="ql-block">编辑:苏温馨</p><p class="ql-block">审核 :陈小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