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

风轻云淡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前206年项羽领导的军队在刘邦之后也来到咸阳。项羽出身于楚国旧贵族家庭,在秦末农民起义时为恢复楚国,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章邯投降。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入咸阳,杀了已归降的秦王子婴,并火烧咸阳城,焚毁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span></p><p class="ql-block">项羽为削弱刘邦势力,将原秦国核心区域关中分为三部分,分封给三位秦朝降将。雍王章邯‌: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都废丘(今兴平),塞王司马欣‌:辖咸阳以东至黄河,都栎阳(今西安阎良)翟王董翳‌:辖陕北地区,都高奴(今延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方合称“三秦”,最初仅指关中及陕北地区。</span>西汉时期,“三秦”作为行政区划逐渐淡化,但仍作为文化符号沿用。</p><p class="ql-block">后世将陕西省全境按自然地理划分为三大区域:</p><p class="ql-block">‌陕北‌:以黄土高原为主,含延安、榆林;</p><p class="ql-block">‌关中‌:渭河平原,含西安、咸阳等,为古代政治经济中心;</p><p class="ql-block">‌陕南‌:秦巴山区,含汉中、安康等。‌‌‌‌</p> <p class="ql-block">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西安这座千年古都,地下埋着三千年的故事,地上立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像一座巨大的历史宝库,是古今对话的桥梁,走进<span style="font-size:18px;">陕西历史博物馆</span>,仿佛进入了时空的隧道,穿越与古今之间,感受到“斗转星移,万物乾坤”的深刻意蕴。‌陕西历史博物馆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给我一天,还你万年”‌,这句宣传语凝练概括了陕历博浓缩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定位。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博物馆里的每一件铜器,每一个陶俑,每一副壁画,都在诉说着一个遥远古老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名嬴政,秦庄襄王之子,生于赵国邯郸。公元前247年继位,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称帝,建立中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王朝。秦始皇通过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手段,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中国首次大一统。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之一。这场历经数十年的征战,不仅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面,更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始建于公元前247年,历时39年建成。陵墓以地宫为核心,内含复杂的水银江河模拟系统,周边分布着兵马俑坑等600余处陪葬坑,1974年发现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由于文物保护技术限制,地宫至今未全面发掘‌。‌‌</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是1974年3月由临潼农民打井时发现,经考古确认其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规模为三座俑坑中最大。坑体距地表深4.5~6.5米,东西两端设长廊,南北两侧有边廊,中间以夯土墙间隔九条过洞,整体呈严谨的军事布局。‌‌</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二号坑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重要组成部分,1976年4月23日发现于一号坑东端北侧20米处,呈曲尺形布局,面积约6000平方米,以多兵种混合编组的复杂军阵为特色,被誉为三个俑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p> <p class="ql-block">‌三号坑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统帅一、二号坑的军事指挥部(军幕),其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共出土陶俑68尊、陶马4匹及战车1辆,展现了秦代军事指挥体系的精密结构‌。‌‌‌‌</p> <p class="ql-block">陪葬坑是中国古代墓葬中用于安置陪葬物品或车马、仆从的附属设施,其规模和内容反映了墓主的身份等级与时代葬俗。以秦始皇帝陵为例,陵园内外分布有大量陪葬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兵马俑陪葬坑和马厩坑。2024年公布的秦始皇帝陵1号陪葬墓考古成果显示,该墓拥有三座车马陪葬坑,出土四轮独辀木车、羊车等罕见遗物,填补了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研究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是保存十分完好的兵马俑之一。</p> <p class="ql-block">‌‌秦二世胡亥陵墓,秦二世胡亥作为秦朝第二位皇帝,因其残暴统治、权力斗争和治国无能,被认为是加速秦朝灭亡的核心人物。‌历史评价普遍认为他昏庸无道,放任权臣赵高专权,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和秦朝崩溃。</p> <p class="ql-block">‌ 胡亥 、 赵高 和 李斯 他们三人合谋篡改了秦始皇的传位诏书,废黜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即秦二世‌‌。</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突然病逝于沙丘平台‌。秦始皇去世后,掌管诏书的赵高开始策划阴谋,威胁丞相李斯,矫诏处死扶苏与蒙恬,隐瞒秦始皇的死讯,并拥立胡亥为皇帝‌</p> <p class="ql-block">在曲江池畔,有一尊这样的雕塑,他独自面东而立,背手远眺,长袍临风而飘然,神态哀而不伤,仿佛伫立千年。晚唐大中年间,一首《暮秋独游曲江》在曲水之畔而生,后传诵至今:“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诗情悲切,仿佛追思如水,正是李商隐晚年悼念亡妻之作。</p> <p class="ql-block">“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唐代曲江以“曲江流饮”闻名,是文人墨客宴饮赋诗的胜地。元稹、白居易、刘禹锡三人交谊深厚,常在此聚会,雕塑定格了这一文化意象‌‌。</p> <p class="ql-block">寒窑故事源于中国北方民间传说,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以“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为核心情节。故事中,宰相之女王宝钏因抛绣球选中穷书生薛平贵,被家族断绝关系。夫妻二人在长安城南破旧窑洞中安身,后薛平贵参军西征,王宝钏靠挖野菜度日,历经寒冬酷暑始终未改嫁。十八年后薛平贵功成归来,夫妻终得团聚。</p> <p class="ql-block">秦腔《五典坡》讲述的故事,应该就发生在五典坡、曲江池一带。</p> <p class="ql-block">唐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后也称“华清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历经周、秦、汉、隋、唐等朝代扩建,尤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及“西安事变”发生地著称。</p><p class="ql-block">华清宫背山面渭,倚骊峰山势而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初名“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唐玄宗更华清宫,因在骊山,又叫骊山宫,亦称骊宫、绣岭宫。</p> <p class="ql-block">唐玄宗每年十月都要携杨贵妃到华清宫游幸避寒,宫廷建筑规模宏大,涵盖长生殿、梨园等,成为政治与娱乐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史之乱后,政局突变,华清宫的游幸迅速衰落,唐朝以后各代皇帝已很少出游华清宫。后历代皇家有维修,到解放前已是汤池寥落,宫殿萧疏。华清池,解放后人民政府自1959年起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span></p> <p class="ql-block">杨贵妃在华清池沐浴的场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生动的描写:“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这句诗描绘了杨贵妃在华清池沐浴的情景,温泉水滑过她细腻的皮肤,显得格外动人‌。</p><p class="ql-block">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实不是。杨玉环是李隆基儿子李茂之妻,被李隆基看中霸为己有,封为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可见李隆基爱得专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李隆基爱美人胜过爱江山了。但无论两人的关系怎样的荒诞,他们的爱却惊天地泣鬼神,“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故事被后人永远传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华清池,是盛唐留给后世的一滴眼泪。漫步华清池,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span>华清池的水,温暖了千年,却暖不了那段离别的伤。<span style="font-size:18px;">华清池的温泉,洗尽了铅华,却洗不尽那段缠绵的往事。</span></p> <p class="ql-block">骊山老母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西绣岭。骊山老母是中国民间信仰之一。南宋《路史》之后将骊山老母和女娲混淆,传说女娲也曾在骊山炼石。每年正月二十、四月初八和六月十五为骊山老母会,多有信徒来骊山老母宫朝山祭拜。</p><p class="ql-block">‌骊山老母与女娲娘娘在道教和民间传说中被普遍视为同一神圣存在的不同化身或称谓‌。两者关联主要体现在神话传说的一致性、文献典籍的互证以及道教信仰的融合中,但具体关系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存在差异。‌‌</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位于西安大慈恩寺内,是玄奘法师为存放从天竺(今印度)带回的657部佛经、佛像及舍利,于唐永徽三年(652年)奏请唐高宗修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名称源于印度佛教传说“灵雁投坠”的故事,后为区别于荐福寺小雁塔而加“大”字。‌初建五层,武则天时期重修至七层,后经多次修缮,现存为明代包砖加固的七层方锥形砖塔,高64.517米。</span></p> <p class="ql-block">玄奘三藏法师院位于西安大雁塔后方,是一座仿唐建筑群,主要有光明堂、般若殿、大遍觉堂。每间殿堂中都有大量的浮雕,描绘了玄奘法师的经历。而金碧辉煌的三藏地宫内则供奉着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是大慈恩寺的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塔院并不在当时的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塔院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金代铁钟,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钟高3.55米,重约8000千克。这口钟当时悬于渭河边的武功崇教寺内,因渭河发水,河床改道,寺院被水冲毁,大钟沉于河滩。清代康熙年间,重新发现这口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内小雁塔旁的钟楼内。</p><p class="ql-block">每天清晨寺内会定时敲钟,数十里内都可听到。钟声清亮,塔影秀丽,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雁塔晨钟”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清代诗人朱集义诗:“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p> <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是我国现存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四条大街交汇处,整体砖木结构,兼具历史、建筑与文化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楼的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span style="font-size:18px;">像一位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城市的安宁。</span></p> <p class="ql-block">西安鼓楼,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鼓楼的每一副画,都演绎着时代的兴衰,像一位沉默的智者,默默传递着岁月沉淀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大唐芙蓉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东南侧,占地面积1000亩,其中水域面积300亩。大唐芙蓉园是在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式样重新建造的,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园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无不诉说着唐朝的风华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大唐芙蓉园宛若一幅工笔重彩的皇家园林画卷,以1200亩水域为核心构建起"三进式"空间格局,通过紫云楼、仕女馆等仿古建筑群,将盛唐宫廷的雍容华贵凝固成永恒。漫步其间,可见曲江流饮再现唐代曲江宴饮的雅趣,杏园探花还原科举放榜的盛况,每一处景观都似从唐诗中走来,带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恢弘气度。</p> <p class="ql-block">‌大唐芙蓉园的彩霞长廊是展现唐代女性文化的标志性景观‌,以金亭、玉亭为特色建筑,长廊通过彩绘和建筑细节再现唐代宫廷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文化主题‌:长廊以唐代女性生活为主题,彩绘壁画和建筑装饰生动呈现了宫廷仕女的梳妆、宴饮等场景,被称为“反映唐代女性百态的文化故事长廊”。‌‌金亭与玉亭:两座对称的亭子取名自“金玉良缘”,象征美好寓意,建筑风格融合唐代亭阁的飞檐翘角特点。‌‌</p><p class="ql-block">雕梁画栋:长廊采用唐代园林典型的朱红色调与彩绘纹样,夜间灯光映衬下更具古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雨声隔绝喧嚣,</span>雨中的芙蓉园非常安静,安静得雨滴滑落叶片的细微动静就能惊起水鸟,雨水落到湖里荡起的涟漪与黛青色树林相映成趣‌。朱红廊柱与雕梁画栋在雨中更显庄重大气,亭台楼阁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千年古韵的水墨长卷‌。夜晚园灯亮起时,雨幕中的仿唐建筑被映照得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大唐芙蓉园每个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美。这里的一座亭、一座塔、一座院、一座廊、一座楼,无不是造形别致,古色古香,富丽堂皇,典雅精致。紫云楼阁应该是芙蓉园里最高大的建筑了。它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殿宇轩昂,壮观雄伟。登高俯瞰看,树掩楼阁,水映亭台,就像一副花卷铺展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大唐芙蓉园长安灯会,浪漫又美好,上万种花灯类型,百万盏精品灯笼,超多超大型创意灯组震撼十足,矗立湖面“芙蓉花神”栩栩如生,还有园内40组文化灯彩美出新高度。</p> <p class="ql-block">大唐不夜城像一部流光溢彩的现代史诗,以2.1公里中央景观带为轴心,运用声光电技术打造出《再回长安》等沉浸式演艺,让唐代市井的烟火气在霓虹中重生。这里既有"不倒翁小姐姐"的网红打卡点,也有非遗工坊的传统技艺展示,现代商业体与唐风建筑的交融,恰如琵琶弦上跳动的音符,奏响古今对话的交响乐。其最精妙处在于:日间的唐元素建筑群庄重典雅,入夜后却化身"月光经济"的狂欢舞台,完美诠释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世意象。</p> <p class="ql-block">‌大明宫是唐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始建于634年,作为唐朝政治中心历时240余年,占地约3.2平方公里(相当于4.5个北京故宫),被誉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和"世界最大宫殿群"‌。它位于西安龙首原,分为前朝与内庭,含元殿、宣政殿等核心建筑见证了盛唐气象,最终毁于唐末战火,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为太上皇李渊避暑始建永安宫,次年李渊去世后停工改名。‌‌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因太极宫潮湿下令扩建,次年迁入,此后17位皇帝在此理政240余年。‌‌‌安史之乱(755年)后逐渐衰败,880年黄巢起义首次焚毁,896年李茂贞二次破坏,904年朱全忠彻底毁弃。</p> <p class="ql-block">在唐王朝的历史长卷中,大明宫是大唐政治与外交的核心,见证着帝国的昌盛与繁荣。然而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从北方一路南下,如潮水般冲击着大唐的根基。随着叛军步步紧逼,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匆忙带着杨贵妃等人出逃,大明宫陷入一片混乱,盛世的繁华在战火中烟消云散。“安史之乱”长达八年,令大唐元气大伤,藩镇割据的格局由此开端。大明宫虽经修复,却终究难再续往昔的辉煌鼎盛。它以一身沧桑之态,默默见证着大唐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历史转折,成为那段沉痛历史中静默而厚重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太掖池坐落在大明宫北侧,是一汪浩大的人工湖。湖面碧波粼粼,四周亭台楼阁参差有致,恍若蓬莱仙境般秀美,尽展盛唐园林的典雅风韵。它分西池和东池两部分,以西池为主,其平面呈椭圆形。东池平面略呈圆形,两池间有沟渠联通。池中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岛,蓬莱岛上建有太液亭,供皇帝及亲近大臣听乐观景,吟诗作赋。这里水草丰茂、雁子成群。池内荷叶田田、锦鲤漫游,呈现一派闲适的景象。麟德殿则是举行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重要场所,其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充分展示了大唐的开放与包容。</p> <p class="ql-block">太液池的美,与大唐的人文之美交相辉映。这里曾是诗仙李白举杯畅饮、吟诗作对的地方,那“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诗句至今传颂不绝。音乐家李龟年在此抚琴高歌,尽情吟诵大唐的盛世风采。更为传奇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此共同编排了仙乐飘飘的霓裳羽衣舞,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大明宫,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宫殿,如今只留下焚烧后的残垣断壁。它见证了长安的繁荣与衰败,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斗转星移,大明宫勾心斗角的深宫内院,尔虞我诈的官场,早已灰飞烟灭,龙首渠水依旧在,不见当年唐明皇。但它的故事却永远镌刻在长安的历史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兴庆宫是唐代长安城三大宫殿群(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之一,原为唐玄宗李隆基与其兄弟的藩王宅邸,后扩建为政治中心,因地处隆庆坊避讳改名“兴庆宫”,开元天宝年间(728—755)成为唐玄宗理政与杨贵妃居住的主要场所,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p> <p class="ql-block">兴庆宫公园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址公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8年在唐兴庆宫遗址上修建。唐朝重大的玄武门之变发生在三大内宫中的太极宫,</span>太极宫遗址位于西安市核心区内,全为现代建筑所覆压,尚无条件进行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天宝四载(745年),唐玄宗在兴庆宫正式册封杨玉环为贵妃,标志着其身份从“太真”道人转变为宫廷最高阶嫔妃。此后至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前,兴庆宫成为两人主要居所和政治活动中心,其建筑群中的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及沉香亭等,均频繁出现在史料与诗词中,如白居易《长恨歌》所述“春从春游夜专夜”的宫廷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始建于隋唐时期,现存主体为明代扩建遗存,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代后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城墙周长13.74公里,高12米,拥有18座城门及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见证了西安1400余年的城市变迁。</p> <p class="ql-block">隋唐奠基‌:城墙前身为隋开皇二年(582年)修建的大兴城皇城,唐末缩建为新城。</p><p class="ql-block">‌明代扩建‌: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唐皇城基础上扩建,历时8年形成现存主体结构,城墙采用黄土分层夯筑,外砌青砖加固。</p><p class="ql-block">‌清代至近代维护‌:清代多次修葺,民国时期为便利交通增开14座城门,总数达18座。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大规模整修保护。</p><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就断绝了进城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主城门设瓮城、箭楼、闸楼三重防御,四角建角楼,沿墙分布98座敌台。</p><p class="ql-block">墙体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外有护城河环绕(宽20米、深7米)。</p> <p class="ql-block">现存18座城门中,含光门存有隋唐遗址,玉祥门为纪念冯玉祥1926年解围西安而建。</p> <p class="ql-block">明代四座主门为东长乐门、南永宁门、西安定门、北安远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西南角呈现圆形,主要源于明代修建时沿用唐代圆形基台,并避开地质裂缝所致‌。这一特殊设计融合了历史沿革、工程务实与防御需求,具体成因包含多重因素。‌‌</p><p class="ql-block">历史沿袭:沿用唐代建筑基台‌。</p><p class="ql-block">明代扩建城墙时,西南角处遗留有唐代皇城圆形基台。为节省工时和材料,工匠直接在原有基台上砌筑城墙,保留了圆形结构。此说法在《明实录》等史料中均有记载。‌‌</p><p class="ql-block">‌地质条件:规避地裂缝‌。</p><p class="ql-block">现代地质研究证实,城墙西南角外侧存在一条平行于城墙的地裂缝。若按原方案修建方形城角,可能因地基不稳导致坍塌,故改为圆形以增强结构稳定性。‌‌‌‌</p><p class="ql-block">‌军事防御优势‌:</p><p class="ql-block">圆形城角顶面面积比方角更大,可容纳更多守军;无直角阻碍,便于快速移动器械和调整攻击方向。‌‌</p> <p class="ql-block">四角设角楼,城墙每120米凸出“马面”以扩大射界。‌‌‌‌</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护城河是围绕明城墙修建的古代防御工事,现存河道经过多次改造,兼具防洪、生态保护和景观功能,构成环城公园的核心部分。</p><p class="ql-block">来到护城河岸边抬眼处,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城墙,而城墙根下郁郁葱葱的环城公园里,人们吹拉弹唱、健身游戏,享受着美好的都市清闲。“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不再只是人们的美好心愿,碧波荡漾的护城河为“秦川八水绕长安,汉家五陵空崔嵬”的风光又平添了一道色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袭汉服登古墙,在西安城墙上漫步,仿佛</span>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穿越古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梦回大唐盛世,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底蕴与荣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砖铺就的古道,是悠悠岁月的低语,黄土筑成的墙头,是厚厚历史的诉说。每一块秦砖汉瓦都是时间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这不仅仅是一座城墙,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深远而厚重。城墙上的风带着历史的气息,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span></p> <p class="ql-block">当阳光洒满城墙时,更能显示出他的温暖而又庄重,<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秦汉唐的风云变幻,都在这座城墙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实有些东西不用过多的诉说,他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表达。</span></p> <p class="ql-block">西安唐城墙遗址是唐代长安城的南城墙所在地,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展现了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框架‌。现存遗址公园通过工程技术手段还原了城墙、城壕、城门、里坊等要素,再现唐代城市防御与布局‌。</p> <p class="ql-block">‌唐都长安是世界帝都之冠,是历史上东方和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1300年前,中国盛唐时期的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大市场。东市是国内市场,西市是国际市场,也称为“金市”,是当时规模宏大、国际贸易繁荣的商业市场。</p> <p class="ql-block">“灞浐风烟函谷路,曾经几度别长安,”灞桥柳的故事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长安成为汉唐京都的漫长岁月里,灞桥是众多外放官员离京饯别的理想之处。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折柳相送,是中国人最古老的一个离别风俗。从《诗经》时起,古人就喜欢将离别同杨柳联系起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和“留”异字同音,柳丝摇曳,总给人以招手挽留的想像。在灞桥折柳相送的习俗中,最著名的故事传说就是关于灞陵桥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p> <p class="ql-block">“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p><p class="ql-block">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p><p class="ql-block">没有哪一座城市可以像长安一样,千百年来在诗歌辞赋里被千百万次地吟唱,唯有长安,只有长安。长安的月、长安的风、长安的树、长安的山、长安的柔情、长安的霸气和长安的厚重,都被写进了唐诗宋词平仄相间的韵律中。</p> <p class="ql-block">长安,一座迷一样的城市,一座流淌着古韵古香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 流传着上下五千年无法言尽的故事,在这个城市里 演绎过血雨醒风悲欢离合的历史。漫步在古长安街头,这里的每一个街道,每一条小巷,每一块秦砖汉瓦上都蕴藏着一首优美的诗,一个动人的传说。长安,一座流光溢彩的城市,一座翰墨飘香的城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走过李白,走过杜甫,走过王维、韩愈、杜牧,走过白居易、柳宗元、孟浩然……他们来过,走过,在这个城市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也留下了他们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篇。长安就象是一幅水墨长卷,展开它便展开了千年的历史,看见它便看见了中华文化万年的文明。站在古老的城墙角下,举目回眸,不尽长安遍地风流,看不尽长安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西安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了,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好的陵墓之一。</p><p class="ql-block">‌关于乾陵最火的一句话是“两帝一陵一世界,三山一景一美人”‌。这句话不仅概括了乾陵的独特魅力,还描绘了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乾陵以其宏伟的规模、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精妙的防盗设计而闻名,。乾陵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它位于梁山之上,三峰耸立,气势磅礴,四周环绕着坚固的城墙和护城河,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防线。陵园内还有许多精美的石雕和陪葬墓,展示了唐代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乾陵石人群像是清代石质文物,在乾陵陵园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分布着61尊无头石人像,其中东边29尊,西边32尊。据史书记载,石人群像最初建立有两座大型侧殿房和偏房,石刻群像就放置于殿中。</p> <p class="ql-block">朱雀门向北眺望,远远看到两侧对列排开的石人仪仗队衬托着乾陵主峰严阵以待。由远及近,开列的是石鸵鸟,紧随其后的依次是石马、牵马石人、翁仲石像,乾陵现存石人、石马五对,翁仲石像十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人视死如视生,认为灵魂永存,并希望死后享有和生前同等的待遇与尊荣,所以古代社会崇尚厚葬。陵墓前的大型石像生是体现墓主人身份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可以起到装饰陵园,烘托气氛的效果,给人以肃穆威严的气氛。</span></p> <p class="ql-block">乾陵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在乾陵司马道东侧,北靠土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p><p class="ql-block">“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p><p class="ql-block">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p><p class="ql-block">一个女人,争权夺利,杀人诛心,身后一片争议。只留下慌冢草青青,还有那冰冷的无字碑供后人评说。</p> <p class="ql-block">懿德太子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和太子妃裴氏的合葬墓,也是唐高宗乾陵的陪葬墓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大足元年九月三日(701年10月8日),邵王李重润与妹夫魏王武延基被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诬陷私下议论武则天内帏之事,武则天震怒,将李重润与武延基杀害,时年十九岁。</span></p><p class="ql-block">唐神龙元年(705年),中宗李显复位后为李重润平反昭雪,追赠其为皇太子,谥号“懿德”。将其灵柩从洛阳迁回长安,同时给其聘娶国子监丞裴粹之亡女裴氏举行冥婚。</p><p class="ql-block">唐神龙二年四月二十三日(706年6月8日),中宗李显将懿德太子李重润与太子妃裴氏以“号墓为陵”的制度合葬于乾陵之侧。</p> <p class="ql-block">茂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北,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西距兴平市12千米,东距咸阳市15千米。其北面远依九嵕山,南面遥屏终南山。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寝,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茂陵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0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此外,还发现了修陵人的墓地,面积约四万平方米,估计埋葬尸骨在两万具以上。</p> <p class="ql-block">茂陵的建设耗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年度赋税,足见汉武帝的奢华与气度。更令人惊叹的是,茂陵的随葬品数量之多,直到皇帝去世时,墓中已经塞不下更多的珍贵物品,堪称古代世界的一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p><p class="ql-block">霍去病以河西和漠北战役闻名,歼灭匈奴近十万人,设立河西四郡,削弱匈奴势力,为汉朝强盛和边疆安定作出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马踏匈奴和跃马石雕是西汉时期的重要文物,雕刻于汉武帝时期,为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体雕刻,现收藏于茂陵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马踏匈奴整体高1.68米,长1.90米。石刻中的马骨架匀称,肌肉结实,躯体剽悍肥壮,腿筋劲健,蹄足抓地,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匈奴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蜷曲作狼狈挣扎状,须发蓬松零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跃马石雕采用圆雕、浮雕及线刻技法组合,将马的体形与石块的天然形状配合得十分妥贴,展现了西汉石刻艺术的写意风格与雄浑气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踏匈奴和跃马石雕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象征着西汉时期汉武帝对霍去病的纪念,反映了当时雕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杜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曲江乡三兆村南,是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杜陵始筑于元康元年(前65年),初元元年(前48年)汉宣帝葬此,为西汉诸帝陵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p><p class="ql-block">汉宣帝刘询(刘病已)的童年充满了坎坷。他出生几个月后,因“巫蛊之祸”事件被投入监狱,险些丧命。幸运的是,廷尉监邴吉保护并照顾他,使他得以存活。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重,下令处死所有囚犯,邴吉冒死抗命,保护了刘病已‌。出狱后,刘病已被收养于掖庭,并在祖母史良娣的娘家生活,期间得到了掖庭令张贺的照顾‌。</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由于无子嗣,权臣霍光等人拥立刘病已为帝,改元本始,是为汉宣帝。即位初期,汉宣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他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暗中培养势力,最终在公元前68年亲政。亲政后,他整顿朝政,打击腐败,重用贤能,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加强边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宁‌。</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又名“真身宝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扶风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距西安市区110公里,西距宝鸡市区90公里。寺庙占地面积120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1981年,宝塔半壁坍塌,经报请中央政府同意,1987年,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四枚佛指舍利与2499件大唐国宝重现世间;1988年依明塔原样真身宝塔复建落成,法门寺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马超,三国时期 蜀汉 名将,以勇猛和智谋著称。他在潼关之战中大败 曹操 ,后在 西蜀 助 刘备 攻下 成都 ,地位显著。</p><p class="ql-block">马超在刘备攻打刘璋时投降,成为重要将领,但未获重用。尽管位列五虎上将,他未能单独领军,地位象征性,最终郁郁而终。</p> <p class="ql-block">石门栈道风景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总面积6875公顷,距离市区15千米。它以石门水库为依托,汇聚了栈道文化、褒国文化、水文化、两汉三国文化以及石门摩崖石刻为一体,是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俱佳的城郊型水利风景区。</p><p class="ql-block">石门栈道风景区山势险峻,怪石嶙峋,翠峰林立,清代文人王晚香概括为“褒谷二十四景”,石门水库的建成更是锦上添花。</p><p class="ql-block">这里有古代第三大建筑奇迹—褒斜栈道遗址(石门栈道),有世界第一例人工通车隧道—石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山河堰,还有70年代初国内最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石门大坝。石门栈道风景区被誉为“中国栈道之乡”和“西北的水利明珠”。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张良火烧栈道写“玉盆”,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p> <p class="ql-block">‌石门栈道承载了众多历史典故,尤以楚汉相争时期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为著名‌。作为中国古代沟通南北的重要军事通道,它不仅见证了秦汉时期的权力更迭,还留存了褒姒故里、石门隧道等文化遗迹,但因现代水利工程,部分遗址已淹没于石门水库之下。‌‌</p><p class="ql-block">‌“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听从张良建议烧毁褒斜栈道麻痹项羽以示归隐之心,实则派韩信率军秘密修复陈仓道(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最终突袭关中,击败章邯等人,奠定汉朝基业。‌‌</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栈道是在古栈道的遗址上修建的,真正的栈道已埋在了水下70米,我来的时候这里正在进行山体护坡,不让游人进入,我只能远远的看看这现代的栈道。听听这亘古不变的褒河水讲诉的古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 <p class="ql-block">勉县武侯祠,又称诸葛庙,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武侯镇诸葛古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约53333.33平方米,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年),是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堂,为中国众多武侯祠当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下诏修建的祠庙。</p> <p class="ql-block">勉县武侯祠,现存建筑大都保持着明清时代风格,融建筑、园林、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建筑呈南北向布局,有山门、乐楼、牌楼、琴楼、戟门、拜殿、大殿、崇圣祠、观江楼、东西配殿等古建筑,是一座代表陕南地方传统建筑风格的千年古祠,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美称。勉县武侯祠对研究“诸葛亮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武侯墓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眠之地,位于陕西省勉县。诸葛亮于234年病逝于五丈原,遗命葬于定军山下。</p><p class="ql-block">武侯墓选择于此,既可以彰显诸葛亮五次北伐的作用,又可以纪念其在定军山下教兵演武、推演八卦阵的旧事,同时也寄托了其生前收复中原、兴复汉室的愿望。从地理位置上看,定军山下武侯墓区地貌呈现沟梁相间的“九岭十八坡”,如九条巨龙,从四面汇聚于墓地,拱围着苍松翠柏的武侯息栖之地,所以有“九龙捧圣”之佳誉。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赠谥为“忠武侯”,因为武的本意为“征战示威”,寄托着蜀汉朝廷想要通过诸葛亮“耀武”而统一全国的愿景;为褒扬诸葛亮“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的神威”,民众尊称其墓地为“武侯墓”。</p> <p class="ql-block">‌诸葛古镇是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三国文化主题景区,占地300余亩,以诸葛亮生平为线索,融合八卦阵布局理念,集历史展示、民俗体验、实景演出于一体,为陕西省重点文化项目“两汉三国文化景区”的开篇之作‌。‌‌‌‌</p> <p class="ql-block">来到诸葛古镇,不得不提的就是诸葛亮本人。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与传奇。从“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到赤壁之战的运筹帷幄;从六出祁山的北伐壮志,到五丈原的壮志未酬身先死,诸葛亮的一生都在为实现刘备的兴复汉室之梦而努力。他的忠诚、智慧和勇气,至今仍被世人传颂。</p> <p class="ql-block">‌诸葛古镇,一镇藏古今,古镇以三国文化为魂、青砖黛瓦为骨、潺潺流水为韵,尽显历史厚重与诗意交融之美‌。‌‌</p><p class="ql-block">诸葛古镇就像一本翻开的历史画卷,每一处角落都藏着故事。那古街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光滑滑,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默默<span style="font-size:18px;">诉说着往昔的繁华。</span></p> <p class="ql-block">兴汉胜境景区以自然生态的汉水之源为根,以中华民族的汉文化之源为魂,以汉朝初兴的历史辉煌为底色,建成集汉风景点群、汉风商街群、汉风博物馆群、汉风酒店群、汉风餐饮、汉风演艺等于一体的汉文化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汉中最无可比拟的,是深厚磅礴的汉文化。这里是大汉王朝的龙兴之地,是汉文化的源头。遥想当年,刘邦以汉中为根基,广纳贤才,积蓄力量,最终挥师东进,建立起辉煌的大汉王朝,开启了一个影响华夏数千年的伟大时代</p> <p class="ql-block">汉中,这方被汉水温柔环抱的灵秀之地,有着丝毫不输江南的迷人景致。春日,汉中百万亩油菜花田灿烂盛放,金色花浪肆意翻涌,其间点缀着古朴村舍,更多了几分豪迈大气。<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中,既有江南的婉约秀丽,更有江南所不及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豪情。</span></p><p class="ql-block">漫步汉中兴汉胜境,处处都是汉文化的印记。先祖文化的深刻、能人志士的思想、石门栈道上无数的金戈铁马与商贾往来,闻名遐迩的石门十三品,煌煌大汉的庄严气魄,在这里都有了具象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龙头山地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站在巅峰俯瞰全貌,山势如一条卧龙,每当云雾萦绕时,峰巅忽隐忽现,如巨龙翻腾,故名龙头山。另一说法为因其山体走势犹如盘龙,主峰型若龙头而得名,故名龙头山。</p> <p class="ql-block">龙头山,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处在川陕交界处米仓山主梁,系米仓山山系,是大巴山系米仓山高峰之一,距汉中市区50千米。</p><p class="ql-block">龙头山是秦巴区域最具特色的彩林观赏基地,以奇石、云海、彩林、雾凇四绝著称,素有“天然氧吧”“动植物基因库”之美誉,为陕川旅游大通道上的精品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游览龙头山,重温地质知识。龙头山是白垩纪石灰岩山体,几亿年前火山爆发海底上升形成。局部基岩裸露,裸露岩石主要为石灰岩、燧石灰岩、夹砂质灰岩、夹粉质灰岩、炭质页岩等。</p><p class="ql-block">龙头山地貌属中山山地,最高海拔2336米,为龙头山顶,最低海拔949.8米,为小坝,部分地段出现宽谷盆地,高山平地。</p> <p class="ql-block">“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p><p class="ql-block">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p><p class="ql-block">手抓黄土我不放,</p><p class="ql-block">紧紧儿贴在心窝上。</p><p class="ql-block">几回回梦里回延安,</p><p class="ql-block">双手搂定宝塔山。</p><p class="ql-block">千声万声呼唤你,</p><p class="ql-block">——母亲延安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贺敬之的一首《回延安》,让我有了半个世纪的想往,母亲延安我今天终于看到了你。</p> <p class="ql-block">枣园又名延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这里花草繁多,风景优美,1944年10月至1947年3月,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旧址有小礼堂一座,是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会议室兼职工俱乐部;平房三座,是作战研究室、休息室和机要办公室;窑洞20余孔,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等领导人的办公室和寝室。毛泽东同志的旧居位于两排石窑洞五个院落的中间,东西分别是朱德旧居和周恩来旧居。在这里,中共中央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迎接解放战争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水上丹霞景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龙州乡闫家寨,是靖边波浪谷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总面积44平方公里,由陆地丹霞和水上丹霞两大区域构成。地貌形成:形成于距今9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是红色砂岩经长期风、水侵蚀而形成。</p> <p class="ql-block">宽阔的水面与红色的丹霞地貌相互映衬,初升的太阳、红色的丹崖赤壁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岸边丹霞伫立,山水相依,如诗如画,仿佛大自然创作的一幅壮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波浪谷是陕西省靖边县风景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城东南22公里处龙州镇的闫家寨子,面积44平方千米。波浪谷景区是由陆地丹霞和水上丹霞两大游览区域组成。现已开放的景区为一期开发项目——陆地丹霞区域,于201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因景区内拥有众多的波浪式丹霞地貌景观而取名为波浪谷,又因地处龙州镇,也叫龙州丹霞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波浪谷景区的丹霞地貌景观,地处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与沙漠结合部,形成于距今9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由于这里的沙丘不断浸渍地下水,经年累月便一层层沉积下来,凝结成砂岩,后又经地壳运动、流水与风力的自然雕琢,就形成了各类线谷、巷谷、赤壁等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波浪谷景区获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关于波浪谷这种奇怪岩石的形成,有关记载是这么说的:波浪谷展示的是由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砂岩而成的奇妙世界。波浪谷岩石的复杂层面,是由一亿五千万年前侏罗纪就开始沉积的巨大沙丘组成。沙丘不断地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所覆盖,天长日久,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砂岩,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这里地势相对平缓,那些层层叠叠的石头就像一大批铺盖在地面上浸染过后晾晒的红色布匹,一层层、一卷卷、一盘盘在夕阳的渲染之下,异常的鲜红;又似黄土中冒出的一股红水缓慢地向低洼处流淌。</p> <p class="ql-block">“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大朵白云漂浮在景区上空,流云飞波更使景色锦上添花。 这丹霞岩石的奇美造型,是由一亿五千万年前侏罗纪就开始沉积的巨大沙丘,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成的工艺品。</p><p class="ql-block">波浪谷红色石头像泥石流一样呈现出一种流水状,一圈圈、一坨坨、一弯弯的向沟壑中涌去。靖边波浪谷的美,是一种直击灵魂的震撼。层层叠叠的古老山岩,似汹涌澎湃的洪流,肆意地纷涌汇聚,磅礴大气。而砂石的纹路,又像轻柔的琴弦,流畅而优美。它们似火焰一般在心口绽放蔓延,久久萦绕,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甘泉大峡谷,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张家沟村,甘泉大峡谷的地貌结构是由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产生的断裂,经长年累月的山洪暴雨冲刷而形成的,甘泉大峡谷的形成初步认为,大约在亿万年前,陕北曾发生过一次强烈地震,黄土大山分开一条条裂缝,有宽有窄,又经过上亿年高原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地表被切割和冲刷后慢慢形成这样独特的峡谷地貌。</p><p class="ql-block">在2017年初被一位来自北京的地质摄影爱好者偶然发现,同年8月甘泉大峡谷景区正式对外运营。</p><p class="ql-block">甘泉大峡谷主要由桦树沟、牡丹沟、龙巴沟、月牙谷等峡谷组成。</p> <p class="ql-block">月牙谷峡谷</p><p class="ql-block">月牙沟峡谷位于桦树沟峡谷南6千米处,峡谷全长约600米,高10余米。在300米处出现三岔口,分为左右两谷,各有200米。月牙沟峡谷属于隧道式地缝丹霞景观。</p><p class="ql-block">桦树沟峡谷</p><p class="ql-block">桦树沟峡谷有可游览部分1100米,其中后300米景观最为经典。峡谷高20到25米,宽多1到2米,谷底最窄处仅为20厘米。游览时间约为40分钟,不需要原路返回。峡谷蜿蜒悠长,常年溪水潺潺,崖壁绿苔茵茵,有“天空之眼”“仙女思凡”“时光隧道”“天外来客”等微景观,被誉为“摄影家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甘泉大峡谷因与美国羚羊峡谷相似的地质特征,甘泉大峡谷被称为“中国的羚羊谷”。其红砂岩经亿万年流水溶蚀形成的地埋式丹霞地貌,被誉为“黄土高原自然地缝奇观”,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独特的丹霞地貌与光影艺术构成了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span></p> <p class="ql-block">三秦大地,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曙光。从西周到秦汉,从隋唐到明清,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留下了数不尽的遗迹与传说。在这片黄土地里,掩埋了七十三位皇帝,这里的每一块秦篆汉瓦都刻印着历史的痕迹,每一块石碑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这片神奇的土地,滋养了无数璀璨的文明与传奇。从炎帝、黄帝到秦始皇、汉武帝,从药王孙思邈到书法家柳公权,从名将白起到文豪韩愈,这里诞生了一代又一代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p><p class="ql-block">这片红色的土地,是革命的摇篮,是精神的圣地。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革命的鲜血;这里的每一处遗迹,都诉说着革命的故事。他们的精神,如同黄河的水流,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照亮了后人的前行之路。</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三秦的辽阔原野,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生敬畏。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精神象征。它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起源,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孕育着无数的英雄与智者,是文化的交融之地,是精神的高地。这片土地,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探索、去感悟、去敬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