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发现新课标对语文阅读能力的高要求让家长很焦虑,很多家长在交谈中都谈及阅读指导上的困惑,现我就小学家长常提的几个问题做出我的解答。这些对阅读的理解有我个人阅读的经验,更多的是我所阅读过的相关阅读指导书籍中的一些研究成果的分享,我觉得这些研究成果是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家长: 我家的孩子只看图画书不看长篇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答:孩子最早的阅读体验就是从图画书开始的,早到他还不识字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图画阅读。读图也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低年段我们鼓励大量的绘本阅读原因就在此。三四年级是绘本向长篇过渡的阶段,但每个孩子的阅读能力发展不一样,我们不可一刀切的认为进入哪个年段就必须要读相关的书目,孩子只爱看图画书很可能的一个原因是他的阅读能力还跟不上,需要我们给较长的时间缓冲,切不可打击了阅读的积极性,应该把阅读的快乐体验放在首位。</p><p class="ql-block"> 家长:我从一年级就陪读,但现在三四年级了,还需要陪读,没有阅读的自主性,难道他真就天生不爱阅读吗?</p><p class="ql-block"> 答:有些学生的不爱阅读恰恰是陪出来的,打压式的阅读是不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的。那什么是打压式的阅读呢?家长我读你听式的阅读,提问式的阅读,自己的理解强加式的阅读,非读不可的书目限定式的阅读都属于打压式阅读。亲子阅读不是讲,不是价值观的强加,孩子要有思考的权利才有快乐的阅读体验。在阅读中,没有什么是必须的。我们要给孩子独立阅读的空间和自主选书的权利,家长只需要负责大方向把关,不要让他们接触到“坏书”就行,这一本名著和那一本名著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相同的。</p><p class="ql-block"> 家长:那老师要求的课内阅读怎么办,比如说快乐读书吧的阅读书单,那是要考试的!</p><p class="ql-block"> 答:首先,阅读是不分课内外的。我们先想一个问题,分数怎么来的,分数来自能力,能力又来自哪里呢?能力是培养的,它来自阅读。既然能力来自阅读,我们还担心什么呢!至于指定的考试书目,必读一本,选读两三本,一学期的指定阅读书目很少超过四本的,在大量的阅读面前,这几本书在老师的指导阅读下是不难完成的,不需要过分担心,盯着这几本书的阅读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是没有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家长:我们家的孩子喜欢听书而不喜欢看书,听书和看书的作用一样吗?</p><p class="ql-block"> 答:首先要明确,它们是不一样的,听书、看纪录片不等于看书,更不等于阅读。它们建立信息接收的方式不同。听书侧重于知识面的拓展,但阅读能力的提升还得靠纸质书,它才有助于扩大学生的思考空间,提升阅读品质。选择读物的原则还是纸质书。</p><p class="ql-block"> 家长:那买来书又怕不读,不是没用吗?家里就有一部分这样的书,感觉浪费。</p><p class="ql-block"> 答:没读和没用还是不一样的,没读是有可能被读,没有的话就没了读的可能性,现在没读不代表他永远不读。大部分家长要求的阅读必须要记住细节,要从头到尾读等要求对小学生来说有些严苛。阅读有略读、泛读、精读等,不是所有的书都要一字不落的读一遍的,读标题、读封面、读导语都是阅读。东西的存在就是价值。那家长考虑只为读封面买一本书就太不划算了,确实这样,所以我们要利用好公共图书资源,比如学校及地方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家长:我家孩子已经五六年级了,现在培养阅读是不是晚了,另外到底阅读多长时间后才能在考试中见效?</p><p class="ql-block"> 答:首先,阅读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至于阅读多久才能见效,这因人而异,不可急于求成。我见过有些家长要孩子阅读一学期就想看到阅读能力提高的,或者总把孩子也看书,但就是理解能力差,阅读上不去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大量阅读首先是阅读速度的提升,理解能力的提高还与孩子的思考能力有关,阅读并不代表思考,两者之间不可等同。当然,阅读有量的积累它肯定会在能力上有突破,我们只需要鼓励孩子们阅读就行,如果有阅读后的分享那理解能力提升自然会快很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