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人工长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途经今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br>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br> (下图源于网络) 大运河天津段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段大运河开凿于元代,包括天津至北京通州的北运河和天津至山东临清的南运河的一部分。南、北运河与海河在天津三岔口相汇。元代庞大的漕运(南粮北运)促进了直沽(天津)的繁荣发展,直沽因而被马可·波罗誉为“天城”。三岔口作为运河槽运中转站,当年船舶云集,元朝廷于三岔口两岸敕建有天后宫,成为船工酬神、聚会场所。<br>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北起武清木厂闸,南至静海九宣闸,由北运河段和南运河段组成。流经武清、北辰、西青、红桥、河北、南开、静海七个区。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总长约195.5公里,包括北运河和南运河两个区段,在三岔河口与海河相连通,<b>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遗产为北、南运河三岔河口段,全长约71公里。</b><br> (下图源于网络) <h1><b>(一)武清区</b></h1><div><b> </b>武清隶属天津市,位于天津西北部海河水系中下游。 北与北京通州区、河北香河县为邻,素有“京津走廊”、“京津明珠”之称。武清段北运河全长62.3公里,位居天津段之最,大运河从北京进入武清,在武清留下众多遗产,包括御碑亭和运河河道、运河上的船闸、桥梁、堤坝等水工设施等。</div><div> (图片为网上下载的武清著名的运河枢纽工程十六孔闸桥) </div> <b>(1)御碑亭</b><div><b> </b>御碑亭是武清标志性建筑,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清朝时期。</div> 清康熙三十八年,北运河筐儿港(今八孔闸地区)处决口,康熙帝亲临阅视,命建减水坝,转年改为石坝,长67米。御书“导流济运 ” ,工部郎中牛钮等于坝旁立碑。 该碑上篆额为“御笔”二字,下为“康熙御笔之宝”大印,中有“导流济运”四字。 康熙五十九年,湖广总督喻成龙奉旨重修港减水坝,雍正六年扩修减水坝并建御碑亭。 乾隆帝也三次到筐儿港视察水利工作,每次都留诗一首:其一《阅筐儿港减水坝作》作于乾隆三十二年。其二《阅筐儿港工作》,作于乾隆三十五年。其三《阅筐儿港作》,作于乾隆三十八年,并题写“导流还济运”连同三首御诗,也制成御碑立于筐儿港。<div> 2007年由于治理北运河需要,将二碑移入杨村小世界碑林。后为便于观瞻,特在杨村的北运河畔建御碑亭,将两个御碑的复制品放在亭内,因康熙为乾隆的祖父,故称“祖孙碑 ” 。 </div> 御碑亭所在的大运河畔风光 大运河畔【千年古邑】武清碑文 <b>(2)北运河郊野公园</b><div><b> </b>正在建设中的北运河郊野公园即下图中的北运河休闲旅游驿站。从下图中可以看到武清北运河郊野公园一带京杭运河船闸、桥梁等设施的密集程度。</div> 武清运河枢纽工程处耸立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碑 新三孔闸桥(图左)与六孔闸桥(图右)运河交汇处。 十六孔闸桥 十六孔闸桥另一侧运河汇集处。远处小房子两侧的两座闸桥即前面提到的 新三孔闸桥(图右)与六孔闸桥(图左)的另一个侧面。 正在建设中的武清北运河郊野公园 <h1><b>(二)杨柳青古镇</b></h1><h3><b> </b>京杭大运河杨柳青段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属于古代永济渠,京杭大运河横穿杨柳青镇,历史上曾有“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一说。</h3> 元代开凿通惠河,与济州河、会通河相连,恢复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运重启,沿河而居的村落正式形成。明代迁徙移民并安置在杨柳青地区的运河岸边,使杨柳青地区人口巨增。流经本区域的南运河更是漕运的必经之转运地,使得杨柳青镇成为北方重要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被誉为北国小江南、沽上小扬州。因大运河杨柳青段曾为明清历代皇帝南巡水路要道,又有乾隆御驾亲莅杨柳青的传说,因此运河又被称为“御河”。(下图源于网络) 明清两代杨柳青名闻遐迩,漕运鼎盛,御河两岸千帆竞渡,市井繁华,商贾云集。广东、福建的蔗糖、木材,江浙的布匹、茶叶、瓷器等各种物资都集中到三岔河口地区,再转运北方各地销售。繁忙的漕运、人口的流动、南北文化的碰撞,使得运河岸边的杨柳青镇经济繁荣,推动了当时文化的发展,运河文化、大院文化、民俗文化等融为一体。杨柳青镇拥有多项中国民间艺术瑰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落石家大院、安家大院,以及曾经“入京赶考”的学子古道文昌阁、普亮宝塔…… <b>杨柳青年画馆</b>,坐落在华北第一宅石家大院西侧。杨柳青年画始创于明代末年,清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其独有的艺术特点和强烈的地方特色而位居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和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 年画馆内陈设的年画 <b> 《莲年有余》,</b>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作之一。画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这个胖小儿。他活泼可爱,画上胖小儿头饰扎法与其它年画不同,一个小辫代表的是小男孩儿,另一个不是小辫了,叫抓髻。抓髻娃娃在民俗中主要具有繁衍和生育的职能,在民间称为“喜娃娃”。 街上的年画 <b>运河岸边的《莲年有余》双面雕塑</b>(上图为临街一面,下图为面运河一面)。 <h3> <b>石家大院</b>,原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住宅,100多年来历经坎坷,留下了一座建筑精美的石家大院。占地6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9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包含十二个院落。 石家大院中收藏大量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代作品和具有中国古建筑特色的天津砖雕陈列,集中了130余件砖雕。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并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h3> 宽敞的院落 精美的砖雕 豪华的戏楼,宽敞华丽,可供200人听戏饮宴,是华北民宅中最大的戏楼,其中花灵格扇全部是楠木原色,精雕细刻,极为华贵。 <b> 普亮宝塔</b>,坐落在杨柳青古运河南侧,又称于公塔。清嘉庆十一年(1803年),为纪念杨柳青民间道士于成功(民间称之为“于五爷”)而建造,因于成功道号普亮,遂以于公道号命名,称为普亮宝塔,现为西青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div> 普亮宝塔塔高12.5米,为青砖垒建,由基座、塔肚、塔身三部分组成,塔后有于五爷墓。</div> <b> 文昌阁</b>,杨柳青镇古运河(御河)南岸,是杨柳青的标志建筑和重要文化旅游场所。此阁因奉祀掌管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文昌帝君”而得名,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阁中供奉魁星。天启二年(1622)曾遭焚毁,崇祯七年(1635)重建。清咸丰三年(1853)再次被毁,咸丰八年(1858)再次重建。</div> 文昌阁为砖木结构,三层六角,高15米。六脊瓦顶,六龙头各衔一脊,正中为一球形宝珠,设计精巧。六面檐角悬铃铎,风吹铃摇,为运河上一景。阁楼三层各有自身的内涵。上层是祭祀魁星的。传说魁星主宰文笔兴衰。中层为祭祀文昌帝君的。文昌,据说是北斗七星中魁星之上六个星的总称,主宰功名利禄,元代加封他为文昌帝君。下层祭祀孔子。 <h1><b>(三)桃花堤与西沽公园</b></h1><h3> 桃花堤与西沽公园是大运河进入天津红桥区后形成的两个公园。全长1.3公里的桃林步道,串联起西沽公园、桃花堤等历史景观。 始建于元代的桃花堤,经过多年改造后,再现了当年“天津小江南”的美景。 这些见证城市变迁的“活文物”,每到三月便绽开深浅不一的粉白花朵,与修复如初的碑刻、凉亭相映成趣,构成跨越时空的立体画卷。</h3> <h3><b>(1)桃花堤,</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桃花堤亦称桃花园,位于红桥区丁字沽地区至河北小王庄路段之间的运河之畔,经历了元、明、清历代的变迁,近年来重新修缮,成为天津旅游景点之一。据记载,清朝初期,这里就有桃柳数千株。每逢春日,桃花盛开,绿柳如茵,文人学士纷纷在此赋诗。清代康熙帝曾为桃花堤题词:“再见桃苍,津门红映依然好;回銮才到,疑是春两报。锦缆仙舟,星夜盼辰晓;情飘渺,艳阳时袅,不是垂阳老。”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此处,见到岸坡桃林茂盛,垂柳依依,弃船登岸观花余兴未消,欣然命其名为“桃柳堤”。</span></h3>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产区界桩 中国大运河图示石碑 <b> 乾隆皇帝登临处石碑和皇帝御用码头“腾龙坞”</b>,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此处,见到运河岸边桃林茂盛,垂柳依依,便弃船登岸观花,余兴未消,欣然将其命名为“桃柳堤”。 龙亭与“桃栁堤”石碑 迎宾阁 登上桃花园右侧的长堤,可以看到大运河水由西向东缓缓流淌;桃花园的南面是高楼林立的居民区。二者之间掩映的是这一带红桃绿柳,恰似一处降落在繁华都市里的人间仙境。 <b>“潞河督运图”</b>,画面上展现的是清代乾隆年间大运河漕运的经济、商贸及民俗盛况。) <b>(2)西沽公园</b><div> 西沽公园位于天津市区西北部,东临北运河,原为铁路局的一个农场,1958年经过改造,成为市区西北部惟一的大型综合性公园。</div> 北运河码头 <h1><b>(四)三岔河口</b></h1><h3> 三岔河口位于天津市市区西北部,老城厢北隅(今狮子林桥附近),为子牙河、南运河(卫)、北运河(潞)的三河交汇处,被称作天津的发祥地。这里曾是天津最早的居民点、最早的水旱码头、最早的商品集散地,故有“天津摇篮”的美称。</h3><h3> 三岔河口段是天津唯一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其周边著名的景观有:遗产区界桩、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天津之眼、天佑舫与耳闸、金钢桥、海河游船永乐码头广场、天子津渡遗址公园等。</h3> <b> (1)遗产区界桩</b>,画面界桩左侧是与北运河汇合后的子牙河,右侧为南运河,两者汇合于金钢桥(正面红色的桥梁)后始称海河。 <b> (2)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b>1983年建造,标志着天津引滦工程的胜利。纪念碑为汉白玉“盼水母子”雕塑,总高约24米。面向子牙河与南运河的纪念碑两侧镌刻邓小平同志当年题写的“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九个金色大字。 “盼水母子”雕塑面朝东方,包含生命之水、人民、子孙万代三层意思。碑柱下部有两幅描绘建设者战天斗地和象征滦河水给天津人民带来幸福的浅浮雕。碑文记载着建设者的功绩。 纪念碑背面书写“引滦入津造福人民”八个大字 <b> (3)天津之眼</b>,天津之眼是世界唯一建在桥上的摩天轮,又称天津永乐桥摩天轮,兼具观光和交通功用,是天津地标之一。 <b> (4)天佑舫</b>,天石舫在天津之眼北面边的北运河河道上,2004年为纪念天津卫建城600周年而建造,这里曾是海河上游的第一座渡口——北开渡口。天石舫仿明代舰船外形建造,两层楼阁,中式建筑风格,由汉白玉雕刻而成。我曾两次到此游览均未见其开放,不知何故。 <h3><b> (5)耳闸,</b><span style="color: inherit;">天佑舫继续向北就是耳闸。耳闸</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全称新开河耳闸枢纽,位于天津市市区海河分洪道新开河上游河口处。是天津市区第一座水利工程。始建于清代,后经多次改造。耳闸建成后,曾为汛期分洪,平时挡水、通航和促进天津的水利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span></h3> <b>(6)永乐码头</b>,是游览海河码头之一,一座刻有《潞河督运图》和《三岔河口记》的百米浮雕安静地伫立在亲水平台上,记载着三岔河口在天津运河故事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b>《潞河督运图》,</b>占据了浮雕的一半,雕刻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各类船只在三岔口穿梭往来的景象,两岸衙署、店铺、寺庙、民宅、粮仓错落有致,树木茂盛,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浮雕的另一半<b>《三岔河口记》</b>碑文讲述了三岔河口的历史脉络:“三岔河在津城东北,潞、卫二水会流。潞水清,卫水浊,汇流东注于海。三岔口到明、清时已是车船熙来攘往、万方商贾云集的重要商业中心。” <b>(7)金刚公园</b>,金刚公园坐落在金刚桥的斜对面,是天津第一所中国人建立的公园。最初是清政府的海防公所,后改建为慈禧位津阅兵行宫;再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为推行新政、开发河北新区,将直隶总督衙门迁设与此。1937年7月被侵华日军炸成废墟。解放后改建,院内有仿古建筑和金钢桥微塑模型。<br> 金刚桥公园中的用1比20的比例制作的老金钢桥模型,据说是用当年老金钢桥拆下来的材料做成的。 <b>(8)天子津渡遗址公园</b>,位于引滦入津纪念碑西侧的北运河岸边,长约550米。公园突出明成祖朱棣靖难时由此南下攻克南京称帝,以为福地赐名“天子津渡之地”的历史特色。 公园中明成祖朱棣牵马大理石塑像 公园标志物<b>“天子津渡”景观石</b>。这块采自燕山山脉盘山脚下的花岗岩随形石,长6.6米、高3.2米、厚1.7米,重达62吨。是“近代中国看天津”旅游重点项目之一,准确再现“天津”起源和得名由来的“天子津渡”遗址公园。 <b>(五)望海楼教堂与狮子林桥</b><div> <b> (1)望海楼教堂</b>,旧称圣母得胜堂,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狮子林大街西端北侧,斜对狮子林桥,以其旧址望海楼而得名。望海楼教堂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底建成,具有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是天主教传入天津后建造的第一座教堂。</div> 望海楼教堂曾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反洋教斗争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两次被焚毁,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发生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1976年,在地震中受损。1983年,修复。建筑正立面筑平顶塔楼3座,呈“山”字型,有哥特式建筑风格。 <b> (2)狮子林桥</b>,坐落在望海楼教堂对面<b>,</b>南开区、红桥区与河北区的交界处的海河之上。是中国公路桥梁建设上最早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悬臂技术的一座桥梁。原桥始建于1954年,其后经过1994年和2003年两次改造。 新的桥梁景观设计采用了现代设计理念,本着打造世界名河、构建一桥一景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海河与周围景观、建设相协调的基础上,保留了桥头原来的四座石狮子,同时在桥栏、桥身、桥墩等不同部分新塑大小石狮子几百个。狮子的形态各异,每一只都不一样,有仰天咆哮的,有俯首休息的,有活泼可爱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狮子林。 <h1><b>(六)天妃宫遗址</b></h1><h3> 天妃宫遗址位于天津河东区大直沽中路51号,始建于元至元年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毁于兵燹,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复建大殿三间,1950年以后逐渐成为遗址。</h3> 天妃宫遗址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已经发掘面积近500平方米。揭露出元代建筑基址和明清时期大殿基址,出土大量元明清时期生活器皿、建筑构件等重要遗物 。天妃宫遗址是金代直沽寨发展为元代海津镇的标志,在天津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地位,是天津城市原生点的标志,也是天津市区内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br> 2006年5月25日,天妃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进入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一座象征桅杆的柱子,表面雕刻着元、明、清不同时期的海洋图案。顶端站立着一尊妈祖像,双手捧起,眺望远方。 博物馆古色古香的西入口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屋檐和立柱两边分别镶嵌着一幅反映天妃宫曾经繁华景象的浮雕绘画。 走进博物馆,展厅中央展现了元代建筑和明清时期天妃宫大殿的基址,当年大殿正中间的台基上供奉着海神妈祖的塑像,清朝末期八国联军侵华时遭到破坏。 元代定都大都以后,为了解决首都粮食供应问题开辟了东南沿海到直沽的漕运。元世祖至元年间(1282—1294)在海运漕粮枢纽大直沽修建了天妃灵慈宫,祈祷天妃保佑航海安全。因此在天津民间流传着“先有天妃宫,后有天津卫。”<br> 元泰定三年(1326)重新修建大直沽天妃宫,包括山门、二门、戏楼、大殿、后殿、东西配殿等建筑,供奉天妃、赞相、三宫、真武大帝、财神、火神等。 大直沽兴旺时期的漕运与市井图 <b>张湾沉船。</b>2012年4月,在北辰区张湾村北运河整治清淤过程中发现了沉船遗址,经专家认定为明代沉船遗址,并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发现明代沉船三艘和金元至明清时期各种文物600余件。张湾明代大运河沉船的发现与发掘,为大运河申遗提供了天津段的实物证据。 <h1><b>(七)天后宫</b></h1><h3> 天后宫,又称小直沽天妃宫、娘娘宫,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80号,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是天津市区较古老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的妈祖庙之一 。</h3> 天后宫坐西朝东,沿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有戏楼、幡杆、山门、牌楼、前殿、正殿、凤尾殿、藏经阁、启圣殿。两侧配以钟楼、鼓楼、关帝殿、财神殿、其他配殿及过街楼张仙阁等建筑 。是研究宋元时期妈祖庙建筑特征的活化石,是现存唯一实例,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br> 2013年3月5日,天后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iv> (图片源于网络)</div> <b>(八)静海区</b><div> 静海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天津市静海区,全长约48公里,南起唐官屯镇九宣闸(运河入津第一闸),北至独流镇进洪闸,流经6个乡镇、110多个村庄,滋养了唐官屯、陈官屯、独流三座千年古镇。静海运河主要景观有独留木桥与九宣闸。</div> <b>(1)独留木桥</b><div> 独流木桥,位于天津静海独流镇兴业大街运河上,1936年建造,是独流水陆交通运输的主要桥梁之一,也是是南运河上唯一的一座老木桥。</div> 独留木桥建于民国时期,长31.8米,宽5米,为木质结构。桥两侧有19根护栏,材质均为黄花松。桥面铺有沥青路面,下面有5个桥墩。由于年代久远,风雨腐蚀,木质已见腐朽。护栏原来涂有绿色油漆,现在已经基本剥落,桥两侧的木板腐蚀也比较严重。 老桥无法再承载过多车辆,目前已经禁止通行,只能看见稀疏的路人步行走过。 木桥两侧南运河风光 独流木桥作为京杭大运河遗产的一部分,已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b>(2)九宣闸</b><div> 九宣闸是运河入津第一闸,位于天津市静海区靳官屯马厂减河首端,主要分泄南运河洪水,经马厂减河导洪入海。同时,作为引黄济津入津的第一站,承担着引黄应急调水的重要任务。</div><div> 该闸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曾多次进行改造。是天津水利史上较早建筑的水闸,除闸门和启闭设备做了更新换代以外,其它建筑均为原 建筑物,目前还在运用。</div><div> (图片源于网络)</div> 谢谢观看!部分文字源于网络,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