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场外的话题

山东诸葛故里彦爱

<p class="ql-block">高考场外的话题</p><p class="ql-block">——是母亲的关爱还是孩子的骄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彦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高考已结束。去年高考的第一天,一则见闻始终萦绕在心头,是我们旁观者的偏差还是父母、学校、孩子的偏差?这种现象应该不是个案吧。</p><p class="ql-block"> 那天阳光灼热,考生家长们个个更是心热如火,心神不安,祈盼寒窗苦读十余载的孩子能够金榜题名,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p><p class="ql-block"> 下午一点多钟,我们在高考点附近的十字路口等待红灯时,看到远处像是一对夫妻,走在去高考点的大路上,男子高高的个子,被一个矮小的妇女用举起的右臂为男子撑起一把遮阳伞,正当我们怀疑为什么男子不给那个妇女撑伞时,他们慢慢向路口走来,走近我们时才看清是母子二人,个头不高的母亲,伸直右臂用力给足有一米八的高考儿子撑伞遮阳,儿子手里拿着一个透明文件袋,自在泰然地走在母亲的右侧方,宛如一位高官被秘书伺候着……</p><p class="ql-block"> 高考生年龄大约都在十八岁左右吧,是不是也应该懂得点孝敬二字吧?孝敬、体谅、尊重父母也是每位中学生应该也必须懂得的一种最基本的做人常识吧?</p><p class="ql-block"> 但是,偏偏发生这种违背做人基本常识的现象,是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有人会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是无限的,是无处不在的;也许有人还会说,这个对孩子的关心呵护无可厚非,也许……</p><p class="ql-block"> 有句古语说的好:百事孝为先,千事德为重。爱孩子,应该是对孩子的一种良好的素质教育,更应该从小树立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尊敬长辈的一种优良传统美德。如果一个中学生连这最基本的礼貌待人、孝敬父母长辈、尊重他人都做不到,将来能指望他做一个合格的人民公仆?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能为社会和人民做出什么贡献?</p> <p class="ql-block">  另外有话题同样说明学校、家庭教育发生了大问题,大学生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和袜子的现象屡见不鲜,自己的衣物东西凡事都要依靠父母来给代替整理,这不能说是一个大学生的能力和智商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些考生快到考场时才发现自己忘记带身份证或准考证了或其它物品了,或由于路上堵车等等原因导致迟到了,所幸有交警为你帮助。试想一个中学生连最基本的高考必备物件都准备不好,还能指望他做好什么?高考可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啊,且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好像一切事情都要自己的父母来给代办,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一件小事反映的不是它本身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 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强则国强。少年怎么强?教育怎么强?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历代人对如何“强”的深情理解和长期坚守,而不是学校、社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偏差、溺爱和娇惯。</p><p class="ql-block"> 对于丢三落四,对于不守时间规矩,对于懒惰成性这样的中学生、大学生,国家能强起来吗?《礼记·学记》记载“严师出高徒”和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一句谚语“严父出孝子”,都突出一个“严”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p><p class="ql-block"> 而现在出现的一种现象学校怕出事对学生的管理失之于宽软,教师更是怕管理严格丢饭碗而不敢管,有的学生还不让老师说教,父母对孩子的无限溺爱,社会舆论良莠不齐导向的偏差,素质教育的缺失等等,导致整个社会教育态势的严重失衡。良好的教育应该从小树立一种自立自强的责任意识和行动,教育学生做一个最基本的做人做事方式,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协力共同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高考生不止考出好的分数,更要考出好的精彩人生。</p><p class="ql-block"> 祝各位学子金榜题名,学业双成。</p>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梦想的翅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