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铭记:《一代人的爱国情怀》

玲玲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我阅读穆旦的《赞美》中“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时,我的思绪立刻回到了我的父亲——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他是市公路局离休的老干部,一生都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不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过去,我并不完全理解他的这种情怀。他曾经担任重要职务,为多少职工家属解决了就业问题,但我的母亲却未能得到这样的安排?别人的子女都能得到妥善安排,而我们姊妹三人却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拼搏?直到我观看了电影《大长津》,我才深深地理解了父亲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电影中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他们去打仗,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不会去打仗!他们的祖国才会安全!”因此,他们那一代为了祖国和人民,勇敢地跨过鸭绿江,在抗美援朝的艰苦战斗中,在枪林弹雨中幸存下来。他们以无数战友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自己的幸存和祖国的安全。这就是为什么他不会计较个人得失,为什么他要教育他的子孙后代不忘先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因为这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托起来的祖国。</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我们的子女在教育中都被灌输了爱国精神。这是对他们的爱国情怀的铭记,是对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土地的铭记。我们将传承他们的爱国精神,踏着他们的足迹,迎着时代的挑战,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致敬!我的老兵父亲</p><p class="ql-block"> 当我读到穆旦《赞美》中“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时,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我的父亲——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市公路局离休干部。值此“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要把这些文字献给我最敬爱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父亲身形清瘦,在我们子女面前总是神情严肃,讲话说一不二,办事雷厉风行。小时候,我们几乎没有父亲陪伴的记忆,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对我们学习和生活的要求格外严格,我们从未感受过特殊待遇。那时,父亲担任县公路段段长兼书记,常常戴着草帽,穿着一双前面有个“X”的“越南鞋”,骑着一辆大自行车早出晚归,奔波于湘阴的公路养护和建设事业。我们入睡时他还未归,我们起床时他早已出发。</p><p class="ql-block"> 父亲1948年参军,参加过丹阳、连江、同安、厦门、岛美、福晏(后两个属小地名,为音译)等多次战斗。1950年,他随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从机枪手一路成长为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战功赫赫。但这些过往,他从未向我们提及。直到前天,我想在“八一”建军节为父亲写点文字,去组织部档案室申请查阅档案才知晓。</p><p class="ql-block"> 打开父亲的档案,一股敬意油然而生。我看到了父亲抗美援朝回国时英姿飒爽的照片(小时候我曾见过他身着戎装、胸前挂满勋章的照片),还有几张朱德总司令签名的立功喜报,以及抗美援朝的功勋胸章,可惜后来因多次搬迁不知收藏到何处。那时年幼,我以为那些勋章就像三好学生的奖状,如今重新了解父亲,才明白他的功绩如此卓著。他就像一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老黄牛,我想这都源于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和平年代的珍惜,对曾经并肩作战、壮烈牺牲战友的守护,体现了一名军人的家国情怀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档案中记载了父亲的一次立功事迹:在带新兵训练投手榴弹时,一名新兵用假弹投掷正常,可换真手榴弹时,他扯断引线后竟将手榴弹扔向人群。父亲奋不顾身地扑过去,迅速将手榴弹踢飞,手榴弹在空中爆炸,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父亲因此荣立二等功。档案里还有他在朝鲜战场上阻击美军撤退、执行危险任务等记录,由于是钢笔记录且年代久远,部分内容已模糊不清,但仍能清晰看出朝鲜战争中的立功记录,可想而知的战斗场景以及父亲在其中表现出的勇敢与坚韧是令人敬佩的。父亲在枪林弹雨的战争中经历了生死考验,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和价值观,让他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珍惜和平,坚定信仰。</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部队参加过多次干部培训学习班,于1956年10月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到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地方工作后,父亲依旧吃苦在前,充分发挥革命军人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公路被称作“马路”,他最初赶着马车查看路况、修路建桥。在我的记忆里,父亲骑自行车时,公路已从泥土路变成砂石路。还记得在那个将砂石路改造成柏油路的关键时期,父亲没日没夜地扑在工地上,一心只想着把路修好。修路筑桥为民造福!忙得晕头转向的他,竟不慎弄丢了戴在手腕上的手表。那手表是父亲为方便工作掌握时间,全家人省吃俭用积攒了好久才买的。很快,父亲丢表的事儿就传遍了全县。大家都知道,父亲为了县里的公路建设,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这块表记载着他为公路建设付出的心血,是他敬业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一位进城卖货的妇女来到我们家。她手里紧紧攥着那块丢失的手表,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原来,她捡到了这块表,四处打听后,得知是父亲为了修公路才弄丢的。她被父亲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便不辞辛劳地寻到了我们家。母亲接过手表,眼眶一下子就红了。她拉着妇女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母亲转身走进屋里,拿出了一件自己亲手织的毛衣。母亲把毛衣递到妇女手里,声音颤抖地说:“妹子,谢谢你!这是我自己织的毛衣,你收下吧,就当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妇女推辞不过,只好红着脸收下了毛衣。</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在一旁看着,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父亲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公路建设者,但他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却赢得了全县人民的爱戴!</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件事令我至今难忘。那是一个平常的夜晚,父亲特意买了许多零食,猫屎糖、阳眯眯头、鸡颈块、小花片等摆满了一整桌,随后召集全家开家庭会议。彼时的我年幼不懂事,满心只惦记着桌上的美食,囫囵往嘴里塞着零食,对于父亲所说的话并未在意,只模模糊糊记得他提到要前往一个条件艰苦的地方蹲点,为期一年有余。</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来,那时父亲或许是在郑重地向母亲和姐姐交代家中事宜,同时叮嘱我和弟弟要乖巧听话。第二天清晨,父亲便毅然踏上行程,奔赴那最为艰苦的地方,深入基层开展工作。他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带领当地农民探寻改变命运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一年转瞬即逝,父亲归来。农民兄弟们带着不舍聚在我家,似有千言万语要同父亲诉说。母亲听闻消息,进厨房忙碌起来。她煮好两大锅饭,又备好一桌佳肴,有红亮的红烧肉、鲜美的鱼汤。众人围坐,相谈甚欢,气氛热烈。之后,母亲唤来我们,温和叮嘱:“去挑几套衣服,给兄弟们带上。”我们虽有不舍,仍依言照办。那以后,这些农民兄弟成了我家亲戚,多年过去,至今仍常来常往。</p><p class="ql-block"> 1978年,父亲调入市公路局,担任岳阳地区公路建设机械工程队书记。彼时的他,就像一位坚毅的领航者,带领着一支技术过硬的公路桥梁队伍一路向前。他们在修路筑桥领域深耕细作,精湛的技术在整个路桥行业都名列前茅。工程队常常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出国援建,在国际上展现中国公路建设的实力与担当。随着岁月的发展,那支队伍不断壮大,逐渐演变成如今声名远扬的岳阳路桥。《湖南公路志》详实记载着父亲在湖南公路建设中的突出事迹,那一行行文字,是对他卓越贡献的永恒铭记。</p><p class="ql-block"> 父亲啊,您是我生命中巍峨的高山,您的脊梁是我最坚实的依靠。您如穿越枪林弹雨不熄的烽火、历经沧桑不褪色的旗帜。您书写的人生画卷绚丽、生命乐章动人。我会将您的精神藏于心底,让您的荣光如清泉在岁月中流淌,精神如星辰在历史中闪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