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故事】 高考落榜生逆袭记

豆瓣小站

<p class="ql-block"><b>  宋词能够登峰造极,离不开一位写词人的推波助澜,他还悄然改写中国文学史的进程。这就是“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的大词人柳永。他写的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谱上曲后,当红歌星金口一开,就迅速火遍大街小巷。</b></p> <p class="ql-block"><b>  柳永,原叫柳七,自幼在街边长大。他喜欢溜到市井巷陌听小贩吆喝,还经常蹲在茶肆边看伶人抚琴。那怕是到了京城应试时,同窗们挑灯苦读,他却溜到金明湖畔,盯着画舫上的歌女出神。那个年代的高考试题,没有如今复杂,往往是一篇文章定终身。执拗又太懂人间烟火的他,在第四次参加高考的他,依然违规,明明考题是“议国策”,他却偏偏将议论文写成了洋洋洒洒两千字的散文。</b></p> <p class="ql-block"><b>  考场院墙外,柳永拎着酒壶在落榜单上题词。围观群众越聚越多,有人念出声来:“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这首《鹤冲天》像长了翅膀,三天传遍汴京七十二酒楼。连大相国寺的和尚都在哼“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b></p> <p class="ql-block"><b>  这事传到正在早膳皇帝耳朵里时,顿气得摔了定窑碗:“如此狂生!且去填词,要甚功名?”提起朱笔,硬生生将柳永从高考报名表上永久除名。从此柳永成了大宋开国以来头号高考“钉子户”。最具讽刺意义的是,这首牢骚词后来被收录进《宋词三百首》,开篇就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当时的柳永哪知道,自己骂街的唾沫星子,日后会化成滋润宋词的春雨。</b></p> <p class="ql-block"><b>  自此以后,柳永褪去锦袍换上布衣,忙着给青楼的歌星们填词。东京城的歌姬们流传着句话:“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这位高考落榜生在民间找到了新天地。他整天忙着给妓女写悼亡词,替乐工谱新曲,把市井俚语活生生写成了金句。《雨霖铃》里那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原是豆腐西施送情郎参军时的场景;《定风波》中“针线闲拈伴伊坐”的闺怨,取材于裁缝铺寡妇的日常。</b></p> <p class="ql-block"><b>  正统文人不屑的“靡靡之音”,在他手里开出惊世之花。欧阳修骂他“词语尘下”,晏殊讽他“彩线慵拈伴伊坐”,可老百姓用脚投票,当时汴京最火的“金曲榜”,前十有七首标着“柳七作”。</b></p><p class="ql-block"><b> 皇祐五年(1053年),七十岁的柳永在润州客栈咽下最后一口气。那些他曾经为之填词的歌妓们,用胭脂钱为他置办棺椁,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送别最后的白衣卿相。三百年后,关汉卿在《钱大尹智宠谢天香》里写下:“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b></p> <p class="ql-block"><b>  柳永的故事藏着个黑色幽默:他越想挣脱的命运绳索,反而勒出最深的文明印记。当年仁宗皇帝朱笔封杀的“浮糜之词”,如今躺在了中学课本里;那个被皇帝老儿和正经词人们视作其人生污点的青楼岁月,反倒成就了宋词革命的奠基石。</b></p><p class="ql-block"><b> 当我们站在西子湖畔吟诵“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或许该感谢当年那个落榜的狂生。他用一生的佳作证明:命运虽然关上了你职场的大门,可能还有一条更宽阔的星河在等着你,只要你敢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b></p><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高考日,图源网络,侵权便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