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处死前一周,新大陆的东北建立起一个新城市,根据移民的家乡命名波士顿,现在是马萨诸塞州首府。<br><br>波士顿和广州都是海港,二者抗击龙虾兵(当地书籍现以红外套称之)也有相似之处,广州有虎门销烟、三元里平英团,这里有倾茶行动、邦克山战斗。<br>不仅如此,曾经指挥波士顿民军的老华和带领黄埔学生兵的老蒋,后来都成了国家第一人(这个词我由“第一夫人”引申而来)。<br> 波士顿有一条“自由之路”以纪念历史上的对英作战,始于波士顿公园,终于邦克山纪念碑,曲里拐弯全长四公里左右。<br>沿途景点的游客真多,即使墓地都人从众。选择了感兴趣的部分,外观之。<br> 北美战争的爆发原因及过程需要洋洋洒洒长篇累牍才能说清,这里简单介绍几处历史节点:市政厅前的枪击、倾倒茶叶、邦克山之役。<br><br>七年战争期间,波士顿市民和龙虾兵本是“鱼水情深”。战争胜利结束后,这些保卫者也就成了多余的人。而英国由于战争支出导致财政紧张,意图向殖民地征税,引发了殖民地人的极大抵触,与宗主国的关系出现裂痕。<br>以今日角度看,税收可谓合理,税额也较低,但自由惯了的殖民地人(一切凭感觉,至今不改)就是一个子儿都不愿掏。<br>出于震慑目的,英国根据1765年的驻营条例在波士顿驻军,自此摩擦不断,一些稀奇古怪的规定更是火上浇油。<br>比如英国士兵允许打零工,“物美价廉”的他们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冲击。<br>又比如允许当地惩处英军违法行为,可以用“践踏草地”一类名义处罚士兵。<br>这种局面谁都不会满意。<br><br>1770年3月5日,偶然误会引发的摩擦造成老市政厅前大批市民与少数英军对峙,市民首先动手伤人,英军在恐慌和愤怒下开火,4人当时身亡,1人伤后不治,数人受伤,被渲染成“大图沙”。<br><br>毕竟当时都是乔治三世的子民,事后进行公开法庭审理,约翰亚当斯为英军辩护,使其得以释放。由于论据充分,各方都接受了这一结果。英军也一度撤出波士顿。<br><br>这幅绘画很有名(虽然我翻阅美国历史普及书籍表示,场面与实际情况不符),不仅当时在殖民地流传,现在也几乎是反映该事件的唯一画作。作者保尔瑞维尔后来又成为通知英军即将来袭的“夜奔”成员,美国历史名人之一。<br> 未去老市政厅现场(那里有纪念标志),但在波士顿公园看到了纪念碑,女神上方是五人的名字。碑上有约翰亚当斯的言论——“美国独立的基石已放好”。<br>美国目前对这个事儿的介绍比较中性,但唬人的“图沙”称呼始终不改,五人连同保尔瑞维尔的墓地被列入自由之路景点。<br>到了周年纪念日,波士顿市民们会穿上当年的古装,去老市政厅兴高采烈地来个乒乒乒、乓乓乓!<br>不会冒出把真枪吧,我遇到还是躲开为妙。<br> 英国为安抚殖民地人,将引发激烈抗争的税收几乎全免,只留象征性的茶税,“否则显得我们是懦夫”。<br>就是这最后一点可怜的征税,成为北美战争导火索。<br><br>1773年,殖民地对东印度公司的入境茶叶免征关税,虽然当地人可以因此喝上更便宜的武夷红茶,他们却并不领情。安分守己的茶叶商和胆大妄为的茶叶走私者都视此举为对自己的利益冒犯,超过民众勒令离开的限期之后,“自由之子”开始行动。<br><br>1773年12月16日下午6点开始,波士顿周边的130-150名市民装扮印第安人,登上运载茶叶的DATMOUTH,ELEANOR,BEAVER三艘船只,三个半小时内将茶叶一股脑倾倒入河水中,这就是中学教科书上记载的波士顿倾茶事件。<br>这342箱茶叶重92616磅或46吨,时值9659.6英镑(网上也有说18000英镑),约合今日150万美元或120万英镑。<br> 美方书籍特意提到,他们除茶叶外没有破坏任何东西、倾茶时严格监察防止自盗、最后还把船面打扫干净。<br>自我标榜的“文明”细节不能平息大西洋对岸的怒气。半年后英国正式在波士顿驻军、封锁港口并实施严厉规定,双方矛盾已经不可调和。<br><br>在倾茶地点建有纪念馆,复制了三条船中的两条,每年也为观众重演这一场景,我无意等到开门,就在附近溜达。<br> 门口立有“革命之父”塞缪尔亚当斯的雕像。 由于双方关系恶化,虽然还在尝试沟通,但战争已是一触即发,大陆议会决意成立民军,囤积武器。<br><br>1775年4月英军得知康科德有一座秘密军火库,盖奇将军命令一千人马于18日夜间出发“扫荡”,并逮捕在那里开会的塞缪尔亚当斯等人。感谢“夜奔”志士保尔瑞维尔传递消息,民兵做好了战斗准备。<br>4月19日早上5点,七十多名民兵与英军在距离波士顿二十英里的列克星敦镇大路上对峙。民军指挥官担心吃亏正准备让路,枪响了。<br>可能的走火引发英军迅速反击,8名民军不治,10人受伤。<br><br>英军继续冲到康科德,虽然军火大半已被民兵运走,他们劫掠一番也能回去交差。但归途不断遭到狙击,死伤高达259人,最后的结果是:盖奇将军及手下士兵被围困在波士顿。<br><br>今年是“列克星敦的枪声”250年,因为交通不便没有前往,后来得知19日列克星敦举行了重演,那时我已经按行程到达纽约。<br> 冲突爆发一个月后,英国援军抵达波士顿,但面对汹汹民军也仅能自保。<br><br>英军计划攻占位于查尔斯河对岸、对城内威胁较大的制高点查尔斯顿——最终目的只是为了突围。民军得知消息后,上校普雷斯科特奉命率领1200人在海拔34米(比北海白塔自身高度还低一米)的邦克山设置阵地,他们实地研究后,决定在其前方的布雷德山(海拔19米)布防——尽管如此这场战斗在史书上仍以邦克山命名。<br><br>1775年6月17日黎明英军发现民军工事建好,随即进行炮击,下午三点,得到增援的2200名英军在豪将军指挥下越过查尔斯河攻击,发起三次冲锋后占领阵地。<br>两个小时的战斗中,英军死伤1054-1150人,民军约伤亡441人,包括一位早期的领导者。<br>守军撤退的原因据说是子弹打光了,也有说英国攻入工事后立刻发挥出训练有素的白刃战优势,而民军几乎未装备刺刀。<br> 由于移山填海,当年海岸线(深色区域)与现在(浅色区域)有明显差异<br> 今日海军码头一带是英军登陆地点,他们从这里整队,然后向布雷德山发动袭击。 这一仗的消息传到伦敦,乔治三世气急败坏口不择言,英国和北美冲突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br><br>北美战争开局几乎就是六年最激烈的一役,英军将领此后有了心理阴影,不肯主动出击。曾力图避免流血冲突的盖奇将军被撤职,由据说不满英国政策的豪将军接替。<br>民军则过于自信,甚至认为北美不需要正规军也能战胜红外套。<br><br>邦克山高大的纪念碑很远就可以望见,但我的手机地图上北面还有一处标明“邦克山”,好奇心驱使我多走了几里地,看到的不过是沿海一片低洼的绿荫球场,真会开玩笑。 再去山巅的纪念碑。这里有很多说明牌,包括参战双方人员的回忆录片段。有一间不大的展室,纪念碑本身也可以从内部登临,但周一周二都关闭,那天是周一。<br>尽管如此,碑身周围游人满满,很多是集体活动,好像还有讲解员队伍专门来接受培训。<br>碑前方是普雷斯科特的雕像,架势像佐罗。 邦克山战斗之后,华盛顿赶来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指挥队伍以火炮封锁波士顿,英军被迫协商,双方同意英军撤出时不骚扰民众、大陆军则不予攻击。<br><br>1776年3月英军离开波士顿,出于泄愤依然对城市造成不少破坏,将带不走的火炮沉入海中。<br><br>波士顿战事结束,纽约、费城、约克城等地还将成为战场。<br> 下午我从邦克山返回波士顿市中心,偶然途经法尼尔厅休憩——依然是“自由之路”上的一站。<br>当时这里不仅是市场,也是市民和“自由之子”集会所在地,塞缪尔亚当斯等人曾在此多次发表演讲。<br>法尼尔厅现用于旅游品销售,而洗手间和座椅想必很受体验“自由之路”艰辛的观光者欢迎。 在赶走了龙虾兵的波士顿,龙虾依然出名,供四方来客享用。<br>怎么像是吃油炸桧?<br>个人观点,虾越小越鲜香滑嫩,龙虾级别的吃起来感觉油腻,吃一口就不想第二口。 美国城市里,波士顿是我最早听说的地名。七十年代末,北京医院工作的姨夫家冰箱上贴着一堆心形彩色塑料玩意,每个上面都写着英文“波士顿欢迎+姨夫的名字”,后来知道那种无用的东西叫冰箱贴。<br><br>“马萨诸塞州是我见过的一个地方”,这是六十年代回应嬉皮士歌曲“旧金山”的又一首经典老歌“马萨诸塞”。回来听到这首歌,又是一番感触。<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