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厨房博物馆

秋子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第二次去了位于中牟县的博物馆聚落,这次参观了“中国厨房文化博物馆”。馆内陈列的与厨房相关的珍贵文物文献数量之多、品像之好,令人惊叹。其中仅汉代的明器陶灶起码在百件以上,还有青铜器、古本的《灶王经》、木版灶王年画、各种古代的烹饪器皿、餐具、烹饪方式…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流传至今的厨房文化资料展示。</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展馆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复原古代厨房的“七星灶”,这种灶台可以算是古代的“集成灶”。它有大小七个灶头:三个大的可同时用来炒、炖、蒸等烹饪;四个小的灶头下面没有火源,而是利用主火的余热将放置在小灶头上水罐里的水加热。这种综合利用热能节省柴火的炉灶设计展现了先人的聪明才智。</p> 这是灶台背后的烧柴区。 <p class="ql-block">  看样子是个大户人家的厨房,有人说复原的是清代徽派商人胡雪岩故居中的灶台。不管是谁家的,说明清代“七星灶”在大户人家已被广泛使用。</p> <p class="ql-block">  走进体验馆,长长的走廊一侧悬挂着《灶王经》。这是中国特有的灶王文化,原来还真不知道灶王经有这么丰富的内容,而且读起来还朗朗上口。《灶王经》主要体现灶王爷对大众百姓的行为要求和规范。在过去曾是家庭生活、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被称为“善书”、“宝卷”。</p> <p class="ql-block">  馆中有不同版本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年画,这画贴在灶台上方的墙上。每到腊月二十三(小年)人们摆上麻糖祭灶,还要给灶王爷嘴上抹点糖稀,以便他“上天言好事”。然后把旧画烧掉,换上新画。画上还有灶王爷离开和返回岗位具体时间的告示。</p> 祭灶场景 <p class="ql-block">  下面几张图片是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复制品,多为盛食物或盛水盛酒的器皿。</p> <p class="ql-block">  青铜莲鹤方壶 春秋中期盛水或盛酒器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此为复制品,两件真品一件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件在河南省博物院。</p> 豆形方熏 春秋战国时期 <p class="ql-block">  三角云雷纹高足豆 战国中期(公元前375年—公元前276年)北京怀柔出土 盛食物器皿</p> <p class="ql-block">  四虎蟠龙纹豆 春秋晚期 1923年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 盛食物器皿</p> <p class="ql-block">  蟠龙纹簋 春秋晚期 1988年出土于山西太原金胜村 盛食物器皿</p> <p class="ql-block">  伯矩鬲(读Li) 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1974年北京琉璃河251号汉墓出土 盛食物器皿</p> <p class="ql-block">  铜冰鉴(冰酒器)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977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是迄今为止出土最大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击缶中“缶”的原型。</p> 猪形提梁卣 春秋 青铜鸮提梁卣 商代 青铜龙首柄三足鐎 六朝 饕餮 <p class="ql-block">  灰陶绿釉厨房院落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浮雕壁画 <p class="ql-block">  有的展厅的地面是一个个方型的玻璃柜。这个厅的地柜中是各种五谷杂粮。</p> <p class="ql-block">  厅的一端安坐着灶王爷的雕像。据介绍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灶王爷神像,是由中央美院历时19个月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灶王文化在我国已流传了几千年,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灶王的全称是“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王爷”。他是一位最亲民的神仙,在千家万户的厨房里职守。灶王爷最初的职责是主管人间饮食,晋代以后又增加了劝善教化人们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要求的内容,成为监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p><p class="ql-block"> 灶王爷的原型有炎帝、祝融等不同说法 ,但民间流传较广的是清代《敬灶全书》中所说的灶王爷是一位姓张、名单、字子郭的男神。</p> <p class="ql-block">  墙上有两排长方形的龛,龛里是不同朝代灶王爷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这个展厅墙壁上是有关厨房的浮雕壁画,下面的玻璃地柜中是中华美食中的豪华大餐—“满汉全席”介绍</p> 这片展柜中是古代灶具 <p class="ql-block">  三楼专业馆进门后是一座汉代墓室的再现。由于两汉厚葬之风盛行,事死如生。所以随葬品中厨房器具种类繁多,展品也以汉代墓葬明器为主,包括陶灶、陶鼎、陶甑、粮仓、水井、猪圈、厕所等。</p> <p class="ql-block">  东汉古墓中的粮仓、炉灶、餐具器皿等。</p> <p class="ql-block">  汉代粮食(黍)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圆形石磨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灰陶马 西晋 <p class="ql-block">  灰陶牛车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7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牛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狗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羊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鸡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红陶俑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花洒 清代(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喷水器</p> <p class="ql-block">  灶台是古代厨房必不可少的设置,人们在长期的使用实践中,根据火焰热力的最强高度和各种烹饪方式以及怎样省时省柴等不断研究革新,设计出单灶头多灶头等多种的灶台。由于汉代的厚葬风尚,馆中展出的以汉代明器炉灶居多。</p> 春秋虎形灶 带烟筒的灶台 <p class="ql-block">  绿釉陶灶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陶灶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陶灶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彩绘圆灶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陶灶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红陶圆形灶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青瓷船型单眼灶 隋(公元581年—公元619年)</p> <p class="ql-block">  陶灶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陶灶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褐釉刻画灶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绿釉陶灶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陶灶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人的吃饭方式取决于食物的内容也会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以精细农耕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在战国时期淘汰了刀叉等餐具改用筷子无疑是一种进步。</p> <p class="ql-block">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吃食是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在古代,食物的数量往往决定了种族的规模;而人口的规模往往决定民族的命运。我国特有的爆炒、熟水、蒸食、粥食、羹食等食物加工方式丰富了可食品种的范围,创造了系统科学的饮食文化,也吃出了人类最大种群。这些,馆中展出的诸多珍贵文物就是例证。</p> <p class="ql-block">  蒸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在保鲜、无害、节能等很多方面有着不替代的优点。蒸食始见于河姆渡和仰韶文化时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已普遍使用。在3200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时期,蒸食设备已相当高级,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三联甗(Yan)、汽柱甑便是实证。</p> <p class="ql-block">  黑陶蒸笼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铁鼎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绿釉三足鼎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陶制烤炉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陶制烤炉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磨房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厕所猪圈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厨房的用水离不了水井,在出土的汉代明器井台上已经有定滑轮的安装。</p> <p class="ql-block">  灰陶井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绿釉水井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灰陶食料盒 二层灰陶仓楼 <p class="ql-block">  灰陶熊足粮仓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灰陶粮袋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  就以博物馆的一段话作为这篇游记的结束语吧:世界唯一连续不断且以精细农耕为根基的华夏文明,其特有的饮食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依据与文化支撑,让我们共同来探寻。祝各位浏览愉快!</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