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临临高速公路于去年底开通后,从沂南开车到淄博市,只需要两个小时。近日,我们一路顺风,来到这个历史悠久的齐国故都,在品尝了舌尖上的美味淄博烧烤、欣赏了建筑设计独特和藏书丰富的中国最美书店后,最想去看的地方自然是陶瓷琉璃博物馆,以了解这陶瓷之乡的前世今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个博物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现代化陶瓷琉璃专题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现有20个展厅,陈列陶瓷琉璃精品1.6万余件,采用声、光、电、像等高新技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了淄博陶瓷琉璃工业发展成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博物馆聚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展览焕新、服务创新、文创上新、环境更新,新开设了《奇遇三星堆》沉浸探索展等项目,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50万人次,跻身国内热度最高博物馆行列,成为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地、旅游目的地。陶瓷琉璃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城市会客厅品牌更加亮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步入各个展厅内,人头攒动,接踵擦肩。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目睹淄博陶瓷从古至今,赓续前行,代代相传,可谓是精品辈出。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产品不仅形成了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而且在各个时期对中国陶瓷工业的发展,都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两个多小时的参观,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类陶瓷琉璃制品,我们走马观花,只能是浮光掠影的欣赏一番,但对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脉络,却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上下几千年,纵观齐国大地,先民们从人类蒙昧初开的上古时代发展制陶,犹如一道晨曦,昭示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陶器制造业的发展未来。在以后的薪火传承中,更是创造岀了灿烂的古陶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为西周原始瓷器的出现,为春秋战国时期制陶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淄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考古资料表明,在距今约五十万年前,就有原始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发现于沂源县土门镇骑子鞍山附近的沂源猿人,是山东境内最早的人类。淄博陶瓷文化源远流长,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就抟土制器,焚柴而陶,拉开了中国陶瓷史的帷幕,是我国最早发明和生产、使用陶器的地区之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西周初年,太公姜尚封齐建国,定都临淄,很快崛起成为东方大国。齐国发达的经济、繁荣的商业、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当地陶瓷的发展,当地的制陶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距今约6100年至4600年的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大汶口而得名。淄博地区主要分布在张店、淄川、临淄境内的淄河、孝妇河沿岸。这一时期的淄博陶器基本上还是手工制作,中后期开始采用轮制,多为红、灰、黑陶器,器型有鼎、壶、杯、盆、罐等,晚期出现了彩绘陶和白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白陶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开始使用含铁量极少的高<span>岭</span>土,在原料选择、淘洗、烧制技术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为后来瓷器的出现创造了重要条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秦汉时期,以临淄为中心的齐国地盘,经济文化和工商业十分发达,临淄是全国五大都市之一。制陶业以生产生活器皿和礼制陶器为主,建筑用陶兴而不衰,低温铅釉陶的发明和应用,成为汉代制陶工艺的新突破,为后来低温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东汉时期,日用陶器、明器、陶塑、建筑用砖瓦等新品叠岀,特别是随葬用的陶制模型,各类陶塑,形象生动的人俑、马俑、艺俑,以及器型高大的楼阁、车马等产品的大量烧制,成为制陶业的一大特点。临淄山王村遗址出土的500余件陶兵马俑、陶车马、宅院建筑等,充分证明汉代齐地制陶业已非常发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北朝•青釉莲花尊</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后,淄博陶瓷历久弥新,在继承文化和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用独特的制陶工艺,诠释奥妙无穷的陶瓷文化,打造了淄博陶瓷、当代国窖形象品牌,迎来辉煌时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60年代,淄博陶瓷首次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成为国家用瓷。70年代,鲁青瓷进入北京饭店,在国宴中崭露头角。80年代以来,高石英质瓷、高长石质瓷、鲁青瓷、系列精炻器、合成骨质瓷、华青瓷成为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举办重大庆典活动,接待外国元首、政要或国际会议的专用陶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特别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设计的中华龙、为60周年大庆设计的凤舞和鸣国宴餐茶具,其华丽祥瑞、雍容高雅,惊艳了中外。</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因为要当日返回,我们很快离开了博物馆,踏上了回家的路。对于琳琅满目、内容丰富的博物馆,虽只是匆匆一瞥,但通过粗略的浏览,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可谓是不虚此行。尽管我们历史知识匮乏,却感觉这小小的陶瓷琉璃器皿,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作为寻常生活用品,足以窥见我们先人的智慧,可以看到一部勤劳奋进的中华民族发展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目前,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陶瓷业正迎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祝福淄博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青春,繁荣昌盛。</b></p>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