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动的“小白桦”

四季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海淀的夏夜,热浪中吹过一阵阵清风。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剧院的穹顶下,俄罗斯小白桦国立模范舞蹈团的足尖刚触地,便似将西伯利亚的风雪与黑土地的炽热,一同揉进了北京的夜色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俄罗斯小白桦国立模范舞蹈团创立于1948年,是俄罗斯国宝级艺术团体,与莫斯科大剧院并称文化瑰宝,被誉为“俄罗斯最美的名片”。作为由俄罗斯总统办公厅直接领导的艺术团体,其70余年始终保持高超艺术水准,演出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舞台下的观众之一,我有幸欣赏到一场编排造型各异的几何队列,“云步”轻飘掠过舞台中央,那些裹挟着野性的腾跃……正用艺术的语言,诉说着“生命力”的舞蹈盛宴。</span></p> 白桦林的诗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幕拉开的瞬间,柔光如晨雾漫过舞台。《小白桦》的舞者们手持细枝,足尖在地板上滑出细密的弧线,像极了白桦树皮上的纹路——整齐、有序,却又带着呼吸般的韵律。她们以近乎苛刻的同步率旋转、交错,队列忽而化作笔直的林梢,忽而蜷成起伏的丘陵,仿佛西伯利亚的白桦林在舞台上活了过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震撼的是《天鹅》段落,十六位舞者的长裙随“云步”流淌,在追光下凝成液态的白银,连指尖的颤动都带着对自然的敬畏。这种将自然美学拆解为几何符号的表达,恰似用数学公式谱写的抒情诗,让秩序与诗意在矛盾中达成了奇妙的和解。</span></p> 黑土地的脉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说白桦林是静谧的哲学,那么男舞者的登场则如惊雷劈开夜幕。《献给辛勤劳动的歌》里,跺地声与呼吸声交织成粗粝的节奏,男舞者们甩动的衣襟扬起气流,连肌肉的线条都在诉说着耕作与驭马的艰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车夫》的鞭声脆响里,我看见的不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是伏尔加河畔挥汗的农夫、风雪中紧握缰绳的车夫——那些被苦难打磨的生命韧性,正通过腾跃与旋身,化作舞台上燃烧的力量图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即便是《小丑》的诙谐段落,高难度的蹲踢动作里也藏着西伯利亚寒风的凛冽,仿佛在说:幽默从来不是逃避,而是对苦难最骄傲的蔑视。</span></p> 伏尔加河的狂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狂欢来得毫无预兆。《节日庆典》的音乐炸开时,舞台瞬间成了打翻的调色盘:红金刺绣的衣裙飞旋如火焰,踢踏声像暴雨砸向屋顶,舞者们边跳边放声高歌,连发丝都在传递着不加掩饰的快乐。这是与东方美学截然不同的“外放”——没有留白,没有隐喻,快乐就要喊出来,悲伤也要跺进土地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舞者们手拉手围成圆圈,裙摆扬起的风掠过观众席,我忽然读懂了身边零零后观众眼中的光:这种毫不扭捏的生命力,何尝不是对当代人“克制”惯了的灵魂的一次冲刷?就像有人在掌声里喊出的:“原来快乐可以这样理直气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散场后,夜风中的人们仍在回味舞台上的“几何美学”与“野性张力”。俄罗斯小白桦舞蹈团以足尖为笔,在中俄文化坐标轴上划出弧线——让西伯利亚的秩序力量与华夏文明的含蓄诗意在艺术中对话,最终凝聚成跨越差异的生命力共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场演出不仅以艺术之美叩击人心,更彰显海淀区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窗口的价值:通过引进顶级团体,既丰富市民生活,也推动不同文明互鉴,成为中俄文化密切交流背景下,海淀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生动注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