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29日,烈日炎炎,吃过午饭,我们从绥德县城出发,沿着242国道向佳县坑镇赤牛坬村行驶。本想在车上打个盹,可蜿蜒曲折的道路让人头晕心慌,只能透过车窗,任凭那刺眼的阳光洒在脸上。车窗外,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汽车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穿梭,仿佛在时光的缝隙中穿行。山间,枣树给黄土地披上了绿荫,宽阔的地方散落着大大小小的院墙,一排窑洞就是一家人,展现出陕北农村独特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汽车行驶了约两个半小时,向山顶爬去。忽然间,“旱地拔葱”的景象展示在眼前。几百孔窑洞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令人兴奋不已。我忍不住打开车窗,让那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涌入车内,仿佛能闻到岁月沉淀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刚进入村中心广场不久,一场秋收《打谷场》的演出开始了。在《社会主义好》的乐曲中,几十号男男女女从山间不同地方肩扛背驮着刚收割的稻谷来到村打谷场。他们穿着传统的陕北服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随着一声声嘹亮的劳动号子,打谷的生产原生态演出开始了。这场以天地为背景,村庄为舞台,村民为演员的演出,展现了陕北农民的生产生活,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陕北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我们在一位60多岁老人的引导下开始游览参观。老人上着一件蓝衬衣,下穿部队老式裤子,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沟壑,但眼神里透着热情和自豪。他边走边介绍道:“赤牛坬村是陕北唯一成规模的民间自建仓储式博物馆,也是全国最具特色的陕北民俗文化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囊括了陕北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的诸多方面,分前窑展示区、后窑展示区、上平房展示区、下平房展示区、36行当展区、上院特色窑洞展示区、陕北窑洞布达拉宫牛领山寨展区、酒瓶博物馆展区和室外展区等十大展区。”</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到后窑展示区,一排十几孔窑洞中间相通,各展示区相衔接。窑洞内展示了陕北农村传统家居格局,五谷杂粮样品,家居“摆设”,各种油灯,民俗活动器物应有尽有,数量惊人。老人热情洋溢地讲述着乡村的故事,十分自豪地告诉我们这里很多东西是他们家传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你看这盏油灯,是我爷爷传给我的,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老人拿起一盏小小的油灯,轻轻摩挲着,“那时候没有电,晚上就靠这盏灯照亮。虽然光很微弱,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心里暖烘烘的。”</p> <p class="ql-block">我凑近看了看,那盏油灯虽然有些破旧,但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岁月的痕迹。它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那些在微弱灯光下度过的夜晚,那些在艰苦岁月中坚守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来到前窑区,这一排窑洞是民间食品加工场景。这里有民间医药、陕北红枣和瓜果、蔬菜展示,还有灌溉设施、大型劳动场、驴拉磨场景展室,瓷油瓶、壶、坛、罐展室,石刻具展室,瓦器具展室,放羊场景展室,小牛碾米场景展室,陕北传统食品和灶具展室……每一个展室都像一个时光胶囊,封存着过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黄河情”展室,一幅幅描绘黄河的画作让我驻足良久。黄河,这条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也滋养了这片土地。画中的黄河奔腾不息,仿佛能听到那汹涌的涛声。老人告诉我,这些画作都是村里人自己画的,虽然技法不算精湛,但每一笔都饱含着对母亲河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文革记忆”展室里,陈列着那个年代的各种物品。红宝书、毛主席像章、大字报……这些物品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老人低声说:“那时候,大家都很迷茫,但生活还得继续。这些物品,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鞋馆”展室里,各种各样的鞋子让我目不暇接。从草鞋到布鞋,从绣花鞋到皮鞋,每一种鞋子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老人拿起一双绣花小脚鞋,笑着说:“这是我奶奶的嫁妆,那时候女孩子都会绣花,这双鞋是我奶奶亲手绣的。虽然现在不能穿了,但看着它,就像看到了奶奶年轻时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作家王蒙在《绝顶的赤牛坬》中写道:"建馆时把它们精心陈设安排,充分地艺术化伟壮化了,于是就有了这一个抚今思昔、感慨万端、面对历史、展望前程的鞋子展室,使千百双劳动人民穿废了的鞋子的陈列,具有了一种幽默、一种庄严、一种感动,一种成功后对往日的回想与温习。"</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来到了三十六行当展室。这里展示了陕北农村的各种传统手工艺,弹毛、擀毡、织毯、打绳、打席子、打帘子、半自动化弹棉花机……每一样都让我惊叹不已。老人拿起一个弹棉花机,给我们演示起来。他用力拉动机器,棉花在机器的震动下变得蓬松起来。他说:“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虽然现在用得少了,但不能丢。这些手艺,就是我们的根。”</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我感慨万分。一个乡村博物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陕北农村生产生活场景,全面展现了陕北农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展示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深刻主题。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物质民俗,更有深厚的精神民俗。每一件展品,每一个场景,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记录着历史的脚印。</p> <p class="ql-block">赤牛坬村,这片黄土地上的明珠,用它的窑洞和博物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正如王蒙先生所讲的:"在这里,生产生活的实用性更迭来去,正在成为陈迹的一切手段与用品,仍然唤起着往日荣光、质朴、艰难的回忆,激起对今天对新时代的成就的豪情自信,成为源远流长的文化记忆与文化资源。生活、发展、获得、更替,种种变化,样样更新,你面对的是生活,是山河,是翻天覆地的历史,是换了人间的故乡家园。"我们看到了陕北农民的坚韧和智慧,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对过去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夕阳已经西斜,金色的阳光洒在窑洞上,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辉。老人站在门口,微笑着目送我们离开。我回头望了望,那几百孔窑洞在夕阳的映照下,仿佛是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守护着这片土地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