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波士顿,这座融合历史与学术的文化名城,如智者般静静伫立,迎接着一批又一批求知者的脚步。我们一家从布法罗驱车千里,终于踏上了前往剑桥的“朝圣之路”——目标直指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MIT)。</p><p class="ql-block"> 对我而言,这两所世界顶尖学府,一直是心中的圣地。尽管未曾在青年时代成为它们的一员,如今能牵着两个小孙子的手,亲临其境、呼吸其中的智慧气息,已是人生旅途中弥足珍贵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行前,儿媳鼓励小孙子柏文做了充足准备。在车上,他摇身一变成了“小导游”,用稚嫩的声音讲述哈佛雕像的来历和MIT的历史迁徙,那股认真劲儿为旅途增添了几分童趣与深意。</p><p class="ql-block"> 首站是光环加身的哈佛。尽管是假期,校园依旧人流如织。红砖古墙、常青藤和苍翠榆树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我们在约翰·哈佛雕像前合影,轻触那双被摩挲得锃亮的鞋尖,默默祈愿智慧与幸运。不远处,两位毕业生竟以中文交谈拍照,意外的乡音让这所古老学府更添亲切。尽管图书馆紧闭,我们仍在红砖小径上徜徉,触摸那沉淀了百年的厚重与静谧。</p> <p class="ql-block"> 跨过查尔斯河,我们来到风格迥异的MIT。这里现代建筑林立,玻璃幕墙、几何结构充满未来感,仿佛步入科技实验场。走过机械工程系时,想到远在他州同是机械专业任教的儿子,我们倍感亲切。窗内的设备、走廊里的海报、空气中的“代码味”都让人感受到知识与创新脉动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哈佛与MIT,如查尔斯河上的双子星,各自辉映,却同样闪耀。</p> <p class="ql-block"> 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共鸣,也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地理之缘:隔河相望,却共同滋养于波士顿这片文化与科技并重的沃土。</p><p class="ql-block"> 开放之魂:没有高墙,没有铁门,市民与游客自由穿行,知识的气息浸润街巷。</p><p class="ql-block"> 纽带之河:查尔斯河不仅是地理分界,更是精神桥梁,连接两岸的学术心流。</p><p class="ql-block"> 创新之韵:哈佛的古典中嵌有现代,MIT的前卫中保留人文——传统与革新在此共舞,皆奔向真理的彼岸。</p> <p class="ql-block"> 四小时匆匆一瞥,终究难以尽览这两座知识殿堂的博大精深。但当小孙子们指着高楼、满眼好奇地打量身穿学袍的学子时,我知道,一颗名为“向往”的种子已悄然落地。这趟旅程,点燃了他们的想象,也点亮了他们未来的方向。</p><p class="ql-block">(2025-06-0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