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有历史的华宁里

二等人林老虎

<p class="ql-block">学历史的人相对而言更容易走进历史,因为“历史”作为一个“历”和“史”两个词素组成的合成词,“历”是过去,“史”是记录下来。不是所有的历都有史的。没有史的历被湮没了,没有进入历史。就算历史也不见得都被人们记住,因为历史太多了,我们的记忆力有限,很容易挂一漏万的。更不要提那些被一些人故刻意歪曲遗忘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然专门学习历史的,比起其他人相应知道历史更多,忘记更更少。例如今天走的华宁里,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如果你是学过广州古代史,曾了解过古代广州城的发展历</span>史,就会知道这是个有历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今天来华宁里是很偶然的事,原本和几个朋友约了在广大路五月花广场北门附近的顺得来吃饭,昨晚电话订位时,那边服务员叮嘱我5点前到,我无反应过来,以为只是位置太紧张了要提前到,于是我发给朋友说叫他们六点过来,我提前五点到拿位等他们。结果5点正来到后,服务员说从拿位后起计90分钟用餐时间,到时要交让下一轮。我只好和服务员说那我现在重新下订7点的位等我的朋友到齐。我赶快发信息给今晚聚餐朋友,叫改7点到齐。然后我想离7点差不多2个钟头,去哪呢?我立即想到去华宁里走走。</p><p class="ql-block">华宁里位于越秀区人民公园附近,是一条南北向小巷,位于越秀区,巷的西面有吉祥路和它平行。它南起巷口原本是在中山五路上,但由于建了捷登都会(1993年建成),原南出中山五路巷口没有,缩短后的华宁里南面出口改在沿捷登都会巷出吉祥路,再接中山五路。这次我步行华宁里,就是从吉祥路这个口自西向东进入到华宁里巷囗,再自南向北走华宁里。现有华宁里最南面门脾号码也从12号开始。</p><p class="ql-block">又吉祥路的对面,有人民公园,清代是广东巡抚衙门。这也是我有着特别个人感情的地方,后面会再说。</p> <p class="ql-block">这便是华宁里对着捷登都会停车场的巷囗。</p> <p class="ql-block">从巷囗向北眺望华宁里。</p> <p class="ql-block">这栋红砖便是华宁里12号,看上去应该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建筑上有字但不清。现在这条巷连民国建筑也很少。但华宁里其实是很有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南越国赵佗城。</p><p class="ql-block">话说广州城最早是秦代修建的任嚣城,它以修建者为岭南的秦军统帅任嚣而得名。这又是最早的番禺城,任嚣率秦军征服岭南后,设岭南三郡,其中南海郡下辖番禺县,任管在这里修建番禺城作为自己的治所,城面积非常小,仅今文德路附近番山和禺山,东面有来自白云山的文溪在今仓边路和长塘街,该水可以饮用,解决当时此地临近古海的不利因素,而建在番禺两个小高地上,而是解决水涝的不利,也起防御作用。番山在今十三中南面,今有番山亭,禺山则是在今南越王宫遗址,这里为历代的衙门要地。秦是任嚣办公地方,秦地方实行郡县制,原本每郡设守、尉、监,各有职掌,互不统辖,皆直隶皇帝,但岭南三郡为新征服的地方,主要任务的稳定秩序和安民,加上缺干部,因此三郡只设南海尉,由秦军统帅任嚣出任,故南海尉任嚣实是岭南最高军政长官。后来秦大乱,任嚣病亡,代理郡尉的赵佗自立,称南越王,在这里修建王宫,这里成为禁地,先是南海尉署、后又成为南越王宫,使得这里地貌发生很大变化,到后来汉武帝平南越国,烧了番禺城,王宫更是重灾区,以致古禺山都失踪了,不留痕迹。所以后来人们找啊找,都确定不了禺山在哪?于是就禺山的身世产生了多种说法,甚至怀疑番禺城实际只有番山,而禺山是番山之隅的讹传。东汉末年交州刺史步骘来到南海郡视察,问起番禺旧城情况,解答的人就是搬出这种说法。这证明当时的禺山巳迷失了。过五六百年后,到了唐末和后来的南汉,突然间在今北京路又出了座新的禺山,说定在扩建新南城中被挖掉了,附近建起清海军楼,刘岩称帝后改为双阙。但其实今北京路是出了最早番禺城——任嚣城范围的,因此古禺山根本无可能在那里,那座被挖掉的山真叫禺山的话,充其量也只能是后来的禺山,和古禺山没有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说回西汉赵佗自立南越国时,以番禺城为国都,对番禺城进行扩建。当时东面是文溪、南面是古海,北面也是水和山,因此只能扩西扩建,于是一囗气扩建到华宁里。这比任嚣城不知大了多少倍。虽然任嚣城西限在哪,现在还难定论,但应没未到现在的北京路。</p><p class="ql-block">但自从南越国一口气把西城墙推进华宁里,直至宋代修西成,一千多年的时间,广州城西城墙竟然止步在这里,原因这里也是有文溪阻挡。原来发源白云山的文溪是流到今下塘到越秀山一带兵分两路,东路从今仓边路长塘街入海,西路从今吉祥路教育路入海,又分别称文溪东支和西支。</p><p class="ql-block">南汉时,文溪西支上又建了人工湖。</p> <p class="ql-block">华宁里并不长,而且从南起步向北走不远,便被东西向马路广卫路横截。这条民国建成的广卫路东起于北京路,西止于吉祥路。取名广卫路,是因清代这里有广州府署,故路名冠以“广”字,而“卫”字有两说:一说因西至卫边街(今吉祥路)。一说因明代广东左卫、右卫设于此地。广卫路曾经是极其热闹的地方,民国广州市政厅、省建设厅、海关署都曾设在这里。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参加工作,在市府大院上班,记得这里依然有市纺织局,还有广卫路汽车总站,众多的公共汽车从这里发出,例如最著名的14路车,它是过河南的,经中山大学,总站到赤岗。当时河南为工业区,但城建较为落后,因此过河北过河南的公共汽车并不多,坐上14号车靠挤,人满为患的恐怖程度不亚于今天地铁任何一条线路。我1980年到1984年就读于中山大学,家住海珠桥,从家回中大就是坐14号车(有时也坐25路,但25路车仅到中大正门,而我们宿舍是在东区,所以更多坐14号车),4年间在车上丢手表3块,掉钱包或裤袋里的零钱被掏又或被挤掉是家常便饭,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过了广卫路继续向北行。</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一座民国建筑,曾经作为越秀区教育局。现在的华宁里真的很少历史痕迹,过去曾经著名的七石桥、黄鹂巷(黄泥港)等巳无处觅,甚至可能被人们完全忘记了。</p> <p class="ql-block">左边建筑是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p> <p class="ql-block">再北出巷口便是到了越华路,这里是华宁里北尽头了。越华路东西向,东起仓边路,西至吉祥路,华宁里巷囗正对有两广总督府遗址,民国时做过省政府、省长公署、国民政府等。今是省民政厅。清代这里又叫卫边街和司后街等,“卫边”顾名思义就是广州卫署的旁边,“司后”是因为东边有布政司。开马路后叫越华路是因为附近有越华书院。</p> <p class="ql-block">巷囗对面的省民政厅。百年前广州成为国民大革命中心,这里是国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巷囗旁边便是广州市规和自然资源局,从它门前两头威武石狮,就知道这是个相当权重的部门。</p> <p class="ql-block">转出来是吉祥路,广州市人民政府在此。此地也曾经是广东巡抚署一部分。1984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市档案馆,单位在这大院一直到1987年迁出,差不多3年,时间不算长但觉得经历了很多,当时正少年成长时,青葱事儿自难忘!那时我们工作努力,但班后的娱乐也多,记得我们有4个小青年:邦记、安仔、冬燕和我经常下班后留在办公室打牌,玩百分升做。师兄肖凡(他是中大历史系78级)从不下班后和我们打牌,因为当时的他正和同单位的一位女同事谈朋友,下班后总是撇开我们,和女朋友一起下班,但我和他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午饭后去人民公园逛。当时这公园是有围墙的,收5分钱门票,但对市府上班的人不收。大师兄莫健(他是中大历史系77级的)则是“独立大队”的人,很少和我们玩在一块。我还在单位值了很多的睡觉班,以老鼠为伴,经常被鼠辈惊梦,我和它们虽相处日久,但相杀不相爱,几十年过去依然。</p><p class="ql-block">而这么一条吉祥路,还有连接着的教育路,就是昔日的文溪西支,所以华宁里为昔日旧城墙所在,一再到宋三城西城修筑前古城的西限,是有原因的。以前技术落后,加上当时文溪水也宽,到后来竟然还演变出西湖,广州城过不去就是过不去。所以目前有的人喜欢用人民公园城市原点说事,说那是广州古城的原点,其实那只是一个现代城市地理标志,而不是古代广州城的历史起点,因为宋以前,人民公园还是在城外,只能说是郊区。</p> <p class="ql-block">今天走在华宁里别有滋味在心头。这里虽然这里经过岁月反复的冲洗,今天好象是什么都没有了,每当我向别人说广州城城墙曾在那里,很多人都会瞪大眼睛,或者问我现在还有没有城墙?能不能去看看。但如果你知道历史,就会明白这里是一个可以走进历史的入口,象今天的我,从这里走回你要找的历史现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