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之旅【三】德国🇩🇪柏林 波兰🇵🇱华沙(25.5)

张姐

<p class="ql-block">德国:首都柏林。面积:35.8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人口:8471.1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836欧元。货币欧元,与人民币汇率: 1 欧元 ≈ 8.2086 人民币</p><p class="ql-block">主要民族:德意志人。主要宗教:新基督教、天主教。官方语言为德语。国歌《德意志之歌》</p><p class="ql-block">公元前,德国境内居住着日耳曼人并逐渐形成国家,公元962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1871年,由普鲁士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1939年至1945年,纳粹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被美、英、法、苏四国占领。1949年5月23日,西德颁布《基本法》,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德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90年10月3日,德国最终实现国家统一。</p><p class="ql-block">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及市场,全球第三大出口国。在科技、教育、医学、工业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汽车及配件、机械设备制造、电子电气、化学及制药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居世界市场领先地位。农业、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p><p class="ql-block">主要城市:汉堡,慕尼黑,科隆,法兰克福,斯图加特,不来梅,德累斯顿等。</p> <p class="ql-block">柏林熊(城市象征)起源:柏林名“Berlin”与德语“熊(Bär)”发音关联,亦传源于建城者“熊伯爵”阿尔布雷希特的绰号。代表勇敢、力量,是柏林精神符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柏林赫塔队吉祥物、“联合巴迪熊”艺术项目(各国艺术家创作熊雕塑,象征和平)均以此为原型。德国的“熊”,既折射野生生物保护的生态命题,也承载城市精神、文化产业的符号意义,串联自然、历史与现代生活。</p><p class="ql-block"> 泰迪熊(文化产业IP),德国Steiff公司(1880年创立)是现代泰迪熊鼻祖,玛格丽特·施泰夫设计的毛绒熊,因1902年美国总统“泰迪·罗斯福”轶事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泰迪熊与1902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昵称“泰迪”)的轶事。</p><p class="ql-block">1902年,罗斯福赴密西西比州处理政务期间,受州长邀请参与狩猎。连续多日未猎到熊,助手为“帮总统完成目标”,将一头受伤的黑熊绑在树上,邀罗斯福射杀。罗斯福认为“射杀已被困的熊胜之不武,违背体育精神”,拒绝猎杀;因黑熊伤势过重,他又指示手下对其实施安乐死。此事经记者报道后,漫画家 克里夫·贝瑞曼 将场景绘成漫画(把黑熊萌化为小熊,罗斯福做出拒射姿态),刊登于《华盛顿邮报》,迅速引发公众关注。纽约糖果店老板 莫里斯·米奇托姆 夫妇受漫画启发,制作毛绒小熊玩具,寄给罗斯福并请求以其昵称“泰迪(Teddy)”命名。罗斯福同意后,“泰迪熊”正式成为玩具名称,后续逐渐风靡全球。</p><p class="ql-block"> 罗斯福“拒射绑缚小熊”的轶事经漫画传播,催生了泰迪熊这一经典玩具,其昵称也成为品牌符号。</p> <p class="ql-block">踏上德国与波兰的土地,就像翻开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卷,每一页都写满故事,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在德国,柏林墙诉说着往昔的风云变幻,让人对岁月的沧桑有了更深的理解。柏林的勃兰登堡门庄严肃穆,它见证了德国的兴衰沉浮,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p><p class="ql-block">踏入波兰,华沙这座饱经战火洗礼的城市,如今已在废墟上重生,焕发着新的生机。克拉科夫的老城宛如童话世界,鹅卵石街道、古老的教堂和色彩斑斓的建筑相得益彰,每一步都仿佛穿越回中世纪。</p><p class="ql-block">德国与波兰,一个以严谨的工业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一个以跌宕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情迷人。它们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欧洲大陆上,等待着更多游客去发现、去感受。</p> <p class="ql-block">【德累斯顿】在历史上,德累斯顿曾长期是萨克森王国的都城,拥有数百年的繁荣史、灿烂的文化艺术,欧洲城市绿化率比较高和拥有众多精美的巴洛克建筑,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又被称为“易北河上的 佛罗伦萨”。</p> <p class="ql-block">【布鲁舍平台】有“欧洲阳台”之称,是一个极佳的散步场所,漫步中欣赏广袤美丽的河流风光,观看宏伟的异国建筑。</p> <p class="ql-block">【德累斯顿圣母教堂】德累斯顿圣母大教堂始建于1726年,采用了圆形拱顶、砂岩拼建等前所未有的建筑方式,历时17年方才建成。圣母大教堂高95米,规模巨大,精巧华丽,是西方新式教堂建筑的代表作,是这座古老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德累斯顿最亮丽的风景,有许多音乐大师和艺术大师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前方是马丁·路德雕像 。</p> <p class="ql-block">圣母教堂是德累斯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曾在二战中损毁,后重建,融合了巴洛克建筑风格,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 。</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广场】,1805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来柏林访问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也曾在此广场上检阅部队,因此将广场命名为亚历山大广场。</p> <p class="ql-block">德累斯顿的王侯列队图,是一幅大型陶瓷壁画,描绘了韦廷王朝的诸位君主 ,展示了萨克森选帝侯和国王的骑马队列。</p> <p class="ql-block">德累斯顿圣母教堂(Dresden Frauenkirche) 。</p> <p class="ql-block">森珀歌剧院(Semperoper)位于德国德累斯顿老城中心,是萨克森国家歌剧院的驻地,与茨温格宫、圣母教堂并称德累斯顿“名胜三巨头”,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p><p class="ql-block">森珀歌剧院不仅是建筑艺术瑰宝,更是德累斯顿“音乐之都”灵魂,承载着数百年歌剧史的辉煌与重生。</p><p class="ql-block">由建筑师戈特弗里德·森珀设计,19世纪作为萨克森宫廷剧院始建。历经磨难:</p><p class="ql-block">- 1869年遭火灾焚毁,后按原样重建;</p><p class="ql-block">- 1945年二战轰炸中几乎全毁,1977年启动二次重建;</p><p class="ql-block">- 1985年2月13日重开,首演韦伯歌剧《自由射手》,重现辉煌。</p> <p class="ql-block">  俾斯麦纪念碑,是为纪念 “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而建 。雕塑主体是俾斯麦骑马像,底座装饰有丰富的浮雕,展现了俾斯麦对德国统一作出的贡献。纪念碑成为汉堡的地标之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德累斯顿的 欧内斯特·里彻尔纪念碑(Ernst Rietschel Denkmal),欧内斯特·里彻尔是德国著名的雕塑家,纪念碑用以纪念他的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波茨坦无忧宫】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无忧宫宫殿建筑与其宽广的公园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原因为:无忧宫的宫殿与公园,可视为普鲁士的凡尔赛宫,它是十八世纪欧洲艺术运动的合成品,结合了当时君主制背景精神下的建筑创意与地景设计。</p> <p class="ql-block">德国【波茨坦无忧宫】18世纪腓特烈二世建造的洛可可式夏宫,属世界文化遗产。岩洞大厅(Grottensaal) 是贝壳装饰的核心区域:墙面大量镶嵌贝壳、宝石,搭配仿制钟乳石,经精心排布构成繁复华丽图案;因洛可可风格源自法文“rocaille”(意为“贝壳饰品” ),贝壳成为该风格标志性装饰元素,此处借贝壳与宝石的组合,展现18世纪欧洲精湛工艺与普鲁士王室的奢华审美,是无忧宫建筑艺术精华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柏林墙遗址】当年,东德为筑起这堵柏林墙,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今,残留的柏林墙上有来自于全世界181位画家的漫画创作,较为醒目的一幅是昂纳克和勃列日涅夫接吻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较为醒目的是这幅昂纳克和勃列日涅夫接吻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纳粹党开始掌握德国政权,德国逐渐走向法西斯独裁统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p> <p class="ql-block">1970年12月7日(非1972年 ),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访问波兰华沙时,在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这一“华沙之跪”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象征德国对二战暴行的深刻反思与和解姿态 。</p> <p class="ql-block">柏林墙是冷战时期分割东西柏林的屏障,1989年民众推动下拆除,加速德国统一进程。</p> <p class="ql-block">【勃兰登堡门】,又称命运之门,建成于1791年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砂岩建筑,它是东西德分裂的历史见证,是柏林的标志,也是德国的国家标志。</p> <p class="ql-block">以雅典卫城城门为蓝本,门顶上是张开翅膀的胜利女神驾驶四轮马车的铜像,这一切都象征着战争的胜利。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它成为了两德统一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德国柏林的胜利纪念柱(Siegessäule),顶端雕塑是胜利女神维多利亚。</p> <p class="ql-block">柏林世界钟:1969年由东德政府建成,位于柏林市中心 亚历山大广场 ,是冷战时期东德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工业设计师 埃里希·约翰 操刀,顶部为 简化太阳系模型(金属球代表行星);</p><p class="ql-block">​- 下方棱柱设 24个时区立面 ,刻有140余座城市名(如“PEKING”对应北京),同步显示全球时间。</p><p class="ql-block">​- 曾是东德科技与艺术的象征,2015年被列为 历史文化纪念碑 ;</p><p class="ql-block">​- 如今是游客打卡地,更有浪漫传说:当地时间24点整牵手的情侣,会永结同心 。</p><p class="ql-block"> 它见证了柏林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也承载着时间与城市的交融故事。</p> <p class="ql-block">德国柏林电视塔(Berliner Fernsehturm),它是柏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高368米 ,兼具广播电视发射与旅游观光功能,塔顶设有观景台和餐厅 ,能俯瞰柏林城市景观。</p> <p class="ql-block">东欧国家普遍使用电车,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车就在欧洲兴起,东欧国家当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纷纷引入电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比如匈牙利布达佩斯,在1887年就开通了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 ,形成了一定的电车交通基础,后续不断发展完善。环保优势:电车以电力驱动,相较于燃油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几乎不产生尾气排放,能有效减少空气污染,符合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东欧国家在向绿色交通转型过程中,电车成为优先选择。</p><p class="ql-block">​ 成本效益:从建设成本来看,虽然初期建设电车轨道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长期运营成本较低。电车的电力能源价格相对稳定,而且车辆的维护成本也比燃油车低。此外,电车使用寿命较长,能在较长时间内为城市提供稳定的公共交通服务。</p><p class="ql-block">​交通效率:电车行驶速度稳定,受交通拥堵影响小,能在城市中快速、准点地运送乘客。尤其是在高峰时段,电车的专用轨道使其可以避免与其他车辆混行,提高了整体的交通运行效率。</p><p class="ql-block">城市规划与景观融合:电车线路可以很好地融入城市规划,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许多东欧城市的历史建筑和街道布局保存完好,电车与城市风貌相得益彰,不仅方便市民出行,还能吸引游客,提升城市形象。</p> <p class="ql-block">【马恩广场】柏林市中心的一个公园,得名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作者,现代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个公园于1986年由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建成,广场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铜像与柏林电视塔和遥遥相对。</p> <p class="ql-block">罗马神话海神 尼普顿(手持三叉戟,象征海洋主宰)。</p> <p class="ql-block">池边4位裸体女神雕像,分别代表德国四条重要河流—— 易北河、莱茵河、维斯瓦河、奥得河 。</p><p class="ql-block">- 二战期间被围蔽保护,幸运躲过战火;战后曾遭金属盗窃,雕像受损、池体毁坏 。</p><p class="ql-block">1967年经铸造厂修复雕像,更新池体;1969年迁至今址(红色市政厅与圣母教堂之间) 。</p> <p class="ql-block">【柏林大教堂】起源可追溯至15世纪(1465年附近初建教堂,属霍亨索伦王宫附属),历经多次重建:</p><p class="ql-block">- 1747年建巴洛克风格宫廷教堂,1822年改古典主义;</p><p class="ql-block">- 1894–1905年,德皇威廉二世下令拆除旧堂,由建筑师 尤利乌斯·拉什多夫 设计,按 文艺复兴+巴洛克复兴风格 新建,作为新教教堂抗衡罗马教廷,1905年落成;</p><p class="ql-block">- 二战中严重损毁,1975–1993年修复(简化部分原设计),1993年重新开放。</p><p class="ql-block"> 高114米,三大圆顶 为标志性符号(仿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又融入自身风格,圆润造型区别于哥特式尖顶)。</p><p class="ql-block">- 穹顶高74米,以 西里西亚沙岩 建造,饰有 耶稣登山传福音 镶嵌画;</p><p class="ql-block">- 内饰极尽奢华:镀金柱头、复杂雕刻柱廊、精美壁画交织,与“冷峻”外观形成反差。</p><p class="ql-block"> - 王室象征:曾是 霍亨索伦王朝宫廷教堂,更是 欧洲重要王朝陵墓 —— 地下室及一层停放 95具王室石棺(含德皇腓特烈三世、选帝侯约翰·西塞罗、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等)。</p><p class="ql-block">现为新教路德宗教堂,兼作国家仪式、音乐会场地,承载宗教与文化功能。</p> <p class="ql-block">【柏林大教堂】高114米,三大圆顶 为标志性符号(仿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又融入自身风格,圆润造型区别于哥特式尖顶)。</p><p class="ql-block">- 穹顶高74米,以 西里西亚沙岩 建造,饰有 耶稣登山传福音 镶嵌画;</p><p class="ql-block">- 内饰极尽奢华:镀金柱头、复杂雕刻柱廊、精美壁画交织,与“冷峻”外观形成反差。</p><p class="ql-block"> - 王室象征:曾是 霍亨索伦王朝宫廷教堂,更是 欧洲重要王朝陵墓 —— 地下室及一层停放 95具王室石棺(含德皇腓特烈三世、选帝侯约翰·西塞罗、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等)。</p><p class="ql-block">现为新教路德宗教堂,兼作国家仪式、音乐会场地,承载宗教与文化功能。</p> <p class="ql-block">波兰,首都华沙。人口:3755.2万。人均GDP14750 欧元。与人民币汇率:1 波兰兹罗提 ≈ 1.9人民币 。 主要为波兰族,此外还有德意志、白俄罗斯、犹太等少数民族,多数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波兰语。</p><p class="ql-block">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被俄罗斯帝国、普鲁士和哈布斯堡王朝瓜分,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后建立波兰共和国,后改名为波兰人民共和国。二战后,波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89年12月29,改为波兰共和国,波兰政治经济体制实施转轨。</p><p class="ql-block">国歌《波兰没有灭亡》</p> <p class="ql-block">波兰🇵🇱华沙,这座欧洲著名的古城是波兰第一大城市,也是波兰的首都。拥有大小公园65处,条条大街绿茵葱葱,绿草坪和小花坛星罗棋布,整个城市掩映在绿荫花海之中,故有“世界绿华沙都”之美称。</p><p class="ql-block">著名景点有:华沙旧皇宫、华沙城堡广场、圣十字圣殿、美人鱼雕像、无名烈士碑、瓦津基公园肖邦雕像、波兰大学等等…</p> <p class="ql-block">肖邦纪念碑,位于波兰华沙瓦津基公园。它是为纪念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弗里德里克·肖邦而建,雕塑展现肖邦坐在树下创作的姿态,是华沙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 ,常吸引音乐爱好者和游客瞻仰,传递着肖邦音乐艺术的永恒魅力与波兰对其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1848年最后一次公开演出,1849年病逝于巴黎,遗愿将心脏运回波兰(现安葬于华沙圣十字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十字圣殿】外观,是矗立在华沙市中心的一座天主教堂,它的命运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波兰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教堂正对着华沙大学主校园,是华沙著名的巴洛克教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波兰华沙圣十字教堂内的肖邦纪念碑,肖邦的心脏安葬在此处立柱中。</p> <p class="ql-block">波兰国防部的宣传横幅,文字“DZIĘKUJEMY ZA WASZĄ SŁUŻBĘ!”意为“感谢你们的服务!” ,向军人致谢,展现对国防力量的敬意 。</p> <p class="ql-block">全名为 “约瑟夫·斯大林文化和科学宫” ,是前苏联赠送给1947–1989年“波兰人民共和国”的标志性建筑(与现今波兰共和国并非同一政权),由苏联建筑师 列夫·拉德内夫 设计,自带4000名前苏联建筑工人,1952年动工,1955年竣工。建成时为 波兰最高建筑(约230米,42层) ,至今仍是华沙天际线的核心地标。典型 “斯大林式建筑”(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外立面饰有雕刻、浮雕、巨型雕塑及红色五角星等符号,凸显庄严宏伟的时代印记。因风格与华沙老城格格不入,且象征苏联统治,波兰人赠其讽刺绰号——“斯大林的注射器”“俄国婚礼蛋糕” 。</p><p class="ql-block">功能布局(含3座剧院、1家电影院、展览馆(办艺术展、博览会),以及 科技博物馆(展通讯器材、老相机、汽车等工业文物)。入驻近70家科研机构、波兰电视台,还有 3000人国际会议厅 ,是波兰学术与传媒枢纽。-30楼设环形观景台(购票进入) ,可俯瞰华沙老城、维斯瓦河及新城全景,视野绝佳。</p> <p class="ql-block">作为冷战符号,波兰人对其既抵触(象征苏联霸权),又认可其地标价值。2007年,它被列入波兰历史遗产名录 ,成为时代反思的载体。21世纪初,政界曾提议拆除(如前外长称“维护费高昂,象征压迫”),但因 “改变城市轮廓线”的顾虑 及功能不可替代性,最终保留。塔顶大钟曾整点报时,是一代华沙人的听觉记忆,2009年停摆后,成为城市变迁的注脚。</p><p class="ql-block">华沙文化科学宫从“苏联礼物”到“历史遗产”,既承载波兰对冷战历史的复杂反思,又以多元功能深度融入当代生活,是解读波兰历史与文化的独特标本。</p> <p class="ql-block">波兰华沙的 约瑟夫·毕苏斯基纪念碑 ,纪念波兰政治家、军事家约瑟夫·毕苏斯基(Józef Piłsudski) 。</p> <p class="ql-block">波兰饺子宴:业余演员,在摄影师的指导下忙着摆拍!欢笑声都忘记了品尝饺子的味道啦!</p> <p class="ql-block">【美人鱼雕像】,是一座人身鱼尾的青铜雕像,高约2.5 米,建于 1938 年。美人鱼的上身是头发卷曲、眉清目秀的美丽少女,她右手举宝剑过顶,左手执盾牌护身,双目凝视远方,表现出波兰民族坚贞不屈的性格,是英雄城市华沙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克拉科夫】是波兰的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中欧古老的城市之一。二战期间,波兰全境陷入战火,仅有克拉科夫幸免于难,完整保存了中世纪的旧城光华,因此在1978年克拉科夫旧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市内古典的建筑物,弥漫着中世纪的风情,被誉为波兰至美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克拉科夫】是波兰的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中欧古老的城市之一。二战期间,波兰全境陷入战火,仅有克拉科夫幸免于难,完整保存了中世纪的旧城光华,因此在1978年克拉科夫旧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市内古典的建筑物,弥漫着中世纪的风情,被誉为波兰至美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中央广场】,广场温馨又充满活力,精致且不失纯朴,许多人到克拉科夫就是特地为了来感受波兰地道的地方风情。广场上砖红色的圣母马丽亚教堂是克拉科夫的标志,夕阳映照的时分,它散发出一种迷人的暖红。</p> <p class="ql-block">产自波罗的海的琥珀饰品</p> <p class="ql-block">【华沙旧皇宫】是一座三层的建筑,曾是波西米亚国王的住所,建于 12 世纪,经过几次修建,增加了哥特、文艺复兴样式。入口进入后是维</p><p class="ql-block">拉迪斯拉夫大厅,也是整个皇宫的重心,下层有哥德式的查理四世宫殿,和仿罗马式宫殿大厅,大多数的房间在西元1541 年的大火中受到毁坏,因此部份是后来重建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华沙城堡广场】,又名王宫广场,是位于华沙老城区南端的一个巨大的广场。建于 13 世纪末。建筑呈五角形,美轮美奂,富丽堂皇。二战期间王宫遭破坏,1971 年 1 月重建。</p> <p class="ql-block">【克拉科夫】是波兰的故都,第二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中欧古老的城市之一。二战期间,波兰全境陷入战火,仅有克拉科夫幸免于难,完整保存了中世纪的旧城光华,因此在1978年克拉科夫旧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市内古典的建筑物,弥漫着中世纪的风情,被誉为波兰至美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瓦维尔教堂】位于波兰克拉科夫的瓦维尔山上,是波兰的国家象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意义:</p><p class="ql-block">教堂始建于11世纪,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历经多次重建与扩建。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相互交融,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元素在教堂中都有体现。</p><p class="ql-block">​教堂外观宏伟壮观,拥有高耸的尖塔和精美的雕刻装饰。内部装饰华丽,有众多精美的壁画、彩色玻璃窗 ,以及波兰历代君主的石棺和纪念碑。其中,西吉斯蒙德小教堂以其镀金圆顶和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装饰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宗教地位:它是天主教克拉科夫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是波兰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许多波兰君主在此加冕,并且一些波兰历史上著名人物也安葬于此,比如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 。</p> <p class="ql-block">​教堂外观宏伟壮观,拥有高耸的尖塔和精美的雕刻装饰。内部装饰华丽,有众多精美的壁画、彩色玻璃窗 ,以及波兰历代君主的石棺和纪念碑。其中,西吉斯蒙德小教堂以其镀金圆顶和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装饰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还藏有著名的 “西吉斯蒙德钟”,重达13吨,是波兰最大的钟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斯坦尼斯瓦夫(St. Stanisław),波兰历史上的著名主教,因捍卫教会权益对抗王权殉道,被封圣,是波兰天主教核心象征。</p> <p class="ql-block">奥斯维辛一号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部分,是最初的集中营。位于波兰南部小城奥斯维辛附近,1940 年4月27 日由纳粹德国党卫军首领海因里希·希姆莱下令兴建,这里曾是波兰军队的炮兵兵营,最初用于拘留波兰政治犯,也是整个奥斯威辛地区集中营主要的行政管理中心 。</p><p class="ql-block"> 奥斯维辛一号集中营见证了纳粹德国令人发指的暴行,如今,奥斯维辛集中营整体已成为博物馆和殉难者纪念馆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以警示世人牢记历史,珍惜和平。</p> <p class="ql-block">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火车站(位于小城奥斯威辛/Oświęcim),是纳粹大屠杀的“死亡中转站”。</p><p class="ql-block">历史罪孽:纳粹的“人口传送带”。二战期间,纳粹将全欧洲的犹太人、战俘、异见者等,通过火车集中运至此站。列车直接接驳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二号营)的铁轨——受害者刚下车,就被纳粹按“生死”分拣:老人、儿童、体弱者直接送毒气室,青壮劳力发配劳役,开启“工业化屠杀”流程。车站的铁轨,正是当年“死亡列车”的终点延伸——比克瑙营区的入口处,铁轨直接穿进营门(如照片视角),象征着“一旦踏入,便与死亡接壤”的残酷设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奥斯维辛集中营用于运送受害者的货运车厢,也被称作“死亡车厢”,有着黑暗而惨痛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在运输时, 每节车厢通常会被塞进80 - 100人 ,没有任何座位和基本生活设施,空间极度拥挤。且车厢封闭,空气不流通,卫生条件极差 ,还缺少食物和饮用水。在长途运输中,许多人因 饥饿、脱水、疾病和踩踏 等原因死亡。</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营区包括囚室、办公楼、刑讯室和其他设施 ,还设置了毒气室和焚尸炉,其中临时毒气室位于监狱的地下室(11区),后又在焚尸炉旁建造了一个毒气室。</p> <p class="ql-block">1940年6月14日,收容了首批728名波兰和德国政治犯。到1941年3月有10,900名囚徒,其中大部分是波兰人 。在这里,大约70,000名波兰境内知识分子、苏军战俘和德国境内同性恋者及罪犯被杀。 由于部分囚徒可作为劳力,为德军服务的企业也设在此处 。</p> <p class="ql-block">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罐(内装 齐克隆B ,含剧毒氰化氢气体 )的使用,是纳粹实施大屠杀的残酷环节,过程充满欺骗与暴力:</p><p class="ql-block">1. 诱骗受害者进入毒气室:纳粹谎称受害者将“洗澡”“消毒”,甚至安排音乐欺骗,让其赤身裸体进入封闭的毒气室(如比克瑙集中营的毒气室被伪装成“浴室”,设有穿衣镜、挂钩等假象 )。</p><p class="ql-block">2. 投放毒气:由集中营内的特遣队员( 被迫服务的囚犯 )或纳粹士兵,通过毒气室的 通风口、烟囱或管道 操作:- 砸开毒气罐,释放罐内的氰化氢颗粒( 齐克隆B ,遇空气挥发为毒气 );- 毒气通过管道或直接扩散至密闭的毒气室,快速充斥空间。</p><p class="ql-block">3. 致死与处理:氰化氢毒性极强,约10分钟内 使受害者窒息死亡。之后,特遣队员打开门,将尸体搬运至焚尸炉销毁,完成“工业化屠杀”闭环。</p><p class="ql-block">这一过程是纳粹系统性种族灭绝的具象体现,毒气罐作为工具,暴露了大屠杀的残忍与高效,成为人类历史最黑暗的符号之一。</p> <p class="ql-block">氰化氢毒性极强,约10分钟内 使受害者窒息死亡。</p> <p class="ql-block">走进集中营的瞬间,冰冷的铁丝网、阴森的营房、堆积如山的遗物(鞋子、眼镜、行李箱)会让人瞬间窒息。这些实物证据以最直接的方式撕开了历史的伤口,迫使你面对人类所能制造的最极端的恶。 </p><p class="ql-block">数字的抽象与个体的真实:教科书中的“百万人遇难”是模糊的概念,但当你看到一张张囚犯照片、儿童的小鞋、刻在墙上的指甲痕,抽象的数字突然变成具体的生命。这种冲击让人意识到:每一个受害者都有名字、故事和未完成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这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收集的皮箱,是纳粹暴行的有力罪证。皮箱上标注的“anni Metzner”是受害者名字, “5.4.1908” 是出生日期, “NO 886 ”是编号。当时,被送往集中营的受害者受骗,以为只是换个地方生活,便携带皮箱和少量家当登上列车。抵达集中营后,纳粹夺走他们的财物,受害者往往惨遭杀害 。这些皮箱承载着受害者的希望与悲惨命运,如今陈列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警示世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p> <p class="ql-block">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一次沉重而震撼的经历,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性、记忆与责任的深刻反思。</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朋友们:与你们共游东欧,是今夏最明亮的章节!</p><p class="ql-block">从布拉格广场的黄昏钟声到布达佩斯的鎏金多瑙河,从维也纳咖啡馆的琴声到绿荫花海的华沙,那些石板路上并肩踩过的光影,教堂尖顶下默契的惊叹,还有每次迷路后意外发现的小惊喜,都成了最珍贵的行囊和那些无需多言的温暖!</p><p class="ql-block">感谢你们让风景有了温度,让异国的星空下有了家的笑声。愿这些镶嵌着城堡、音乐的记忆碎片,永远在我们心里叮当作响。 </p><p class="ql-block">这趟穿越时空的旅程,不仅收藏了美景,更烙印了属于我们的金色音符。感谢同行,愿故事继续,<span style="font-size:18px;">期待下一站,还是我们,一路欢笑一路行! [玫瑰][握手][拥抱]</span></p> <p class="ql-block">唯有通过文字、美篇、视频和一帧帧的照片,将时间凝固,让瞬间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