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友的美篇

美友

<p class="ql-block">【家规】历代领导人的家规,学习!</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亲情是一道越不过去的坎。然而共和国的领袖们却以其自身的大智慧,在亲情面前公私分明,成为人民共和国廉洁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 </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对于有困难的亲朋好友,总是给予无私的关怀与帮助。但这种关怀总有一把看不见的尺子,从不离开某个度。毛泽东有8个表兄弟,相互之间关系都很好。解放后,毛泽东曾多次给他们写信,寄钱寄物,并接他们上京。但当他们提出要毛泽东推荐介绍到北京工作时,毛泽东都未答应,他说这样做“人民会说话的”。刚解放那阵,毛泽东外祖父家的亲戚经常上京看望毛泽东,有些人回去后非常神气,不把当地政府干部放在眼里。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给乡政府写信:“……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请你们不要因为文家是我的亲戚,觉得不好放手管理,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一直关照杨开慧的家人,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建国初期曾抱了很大的希望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的回信则是“不要有任何奢望”、“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既感人又不失原则。对待子女,毛泽东要求他们与老百姓一样,不允许搞特殊化,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女呢?”无论是对待毛岸英的婚姻问题,还是对李讷上学往返、住校、吃饭等问题,毛泽东都是这一句话。</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有十条“家规”: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买饭菜,有工作的自费,没有工作的总理代付伙食费;看电影(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准请客送礼;不准动用公家的车子;个人生活凡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面对如此家规,人们除了肃然起敬,能说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作为在我党历史上参加过长征的少数女性领导人,邓颖超同志的革命生涯可歌可泣,她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就是这位德高望重的女性领导人,在周恩来同志担任中央和中央政府主要领导人后,却在很长一段时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唯一的原因就是她与周恩来共同制定的“家规”。周恩来与邓颖超相识之初就有一个约定:两个人可以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机关工作,但不要在同一个具体单位共事。建国后,周恩来成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凭邓颖超为中国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她完全有资格在重要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再作新贡献,所以,当时,很多人提议邓颖超在中央部门担任要职,但都被周总理否定了,不久,又有人提议邓颖超担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一提案还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可是周恩来仍然没有同意,他曾说过:“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在政府里任职。”</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p><p class="ql-block">  任武警部队负责人之一的刘源中将,是刘少奇的幼子。他上中学时在学校食堂吃饭,一次吃枣窝头,小刘源吃了枣,扔了窝窝头。刘少奇同志知道后,严厉批评了他,叫他把刚扔的窝头剥去弄脏的皮后吃下去,又叫他写了检讨书交给学校,使刘源受到了终身难忘的“艰苦奋斗”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对妻子的要求邓小平进入中央工作后,对妻子卓琳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言行要谨慎。”这一要求,同卓琳当时的想法不谋而合。卓琳说:“解放初期,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都在单位工作。安全部门怕她们路上出事,就派人暗中保护她们上下班。我想与其这样给安全部门添麻烦,不如就给他当秘书,反正他一个秘书也不够用。”于是卓琳成了邓小平的秘书,主要负责整理邓小平批阅过各种文件。卓琳从不参与政治上的事情。她的好朋友,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我国著名外交家黄镇的夫人朱琳忆说:“解放以后,有一次我去她那里。她对我说:朱琳呀,我现在就是把这个家管好,把孩子们管好。让他不要操心,他好好地工作他的。对于我这个秘书工作,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有的地方让我出面,担任政协里的什么职务,我不愿意,我没有这种名利思想。那一天把这个家管好,支持他的工作,一直把他送到八宝山,我的工作就完成了。”邓小平的妹妹邓先群说:“我大嫂这个人,从来不给我大哥添乱,她不去参政,就做好她的本职工作,她该做的那份工作。”</p> <p class="ql-block">朱镕基</p><p class="ql-block">  原国家总理朱镕基同志在清华大学辞去该校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的告别会上,谈到自己“教子”的一个小故事:他的二儿子十几岁时,喜欢楼上的阳台,有一天拿了一张破油毡布,上面铺上一层土,准备种菜。朱镕基问他是从哪里拿来的,还打了一个耳光,说:“我们再穷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儿子委屈地说,是从计委门口垃圾堆里捡来的。朱镕基很后悔,承认打他不对,陪他把油毡布又送回垃圾堆。朱镕基接着说,后来自己当上海市长和副总理时,孩子出去留学,没人知道其父位居要职。他靠刷盘子、打工度过了留学生活,现已回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