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 一本书 一起共修 <p class="ql-block"> 古人说“行百里者,看周追事,行十里者,阅世间情;行万里者,穷天下经”。为了进一步激发全校教师读书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底蕴,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扎实专业知识、良好教学方法、较强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打造书香校园,全面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教师成长组组织开展了教师本学期共读一本书主题活动。</p><p class="ql-block"> 在方林老师和翦罗波老师的组织下完成了《幸福人生的10大真相》的领读活动。每个真相都是一个独立的话题,如果你正处在迷茫期、处在各种关系的困扰中,建议你细细品读《幸福人生的十大真相》会打破你固有的认知,你将会看到幸福的真相的同时学到一些让自己幸福的小技能。</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懂那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情绪让我们跌延起伏,内卷让你焦躁不安,亲子关系让你焦头烂额,两性关系让你怀疑人生。关于人生,我们有太多的刻板印象,稀里糊涂的过了大半辈子也懊悔不已,只觉岁月蹉跎,这就是我们大部份普通人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 《幸福人生的10大真相》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自我成长类书籍,本书从“情绪、信念、压力、语言、亲子、婚姻、问题、身份、思维、能量”等多维度剖析现实生活中困扰我们、阻碍我们幸福的因素及背后的真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1大真相:每一种情绪背后都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p><p class="ql-block">✔️第2大真相:找准自己的“信念核按钮”,改变并不难。</p><p class="ql-block">✔️第3大真相:80%的压力都是自己制造的,只要改变认知即可。</p><p class="ql-block">✔️第4大真相:命运藏在你的话语里,改变语言模式,就改变了人生。</p><p class="ql-block">✔️第5大真相:听话教育逆杀了独立性,育儿的终极目标正是培养独立性。</p><p class="ql-block">✔️第6大真相:内心执着于理想化的爱人,永远处理不好婚姻关系。</p><p class="ql-block">✔️第7大真相: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p><p class="ql-block">✔️第8大真相:当你知道自己是谁并认同这个身份,你的人生就不再迷茫。</p><p class="ql-block">✔️第9大真相:,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思维,思维一变,奇迹出现。</p><p class="ql-block">✔️第10大真相:有生命能量的人千方百计,没生命能量的人千难万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每个章节老师们都认真阅读,有一些自己的阅读感想;有一些结合读书心得联系我们在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做法;还有一些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一些疑惑和大家一起探讨……。</p> 第一章——第二章第一节 <p class="ql-block"> 领读人:黄胤淇、燕明霞、张艳 </p> <p class="ql-block">情绪产生的三大源头</p><p class="ql-block">(一)思维问题:(视频)</p><p class="ql-block">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向不同的情绪方向。正向思维导向正面情绪,负向思维导向负面情绪。例如,面对挑战时,乐观的人可能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而悲观的人则可能感到沮丧和无助。</p><p class="ql-block">(二) 信念问题:(视频)</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负能量,我们要平和心态正确看待不如意。</p><p class="ql-block">剧情简述:一只小绵羊为自己有一身漂亮整洁的羊毛而高兴,觉得自己闪闪发光,她翩翩起舞,优美的舞姿、自信的态度,也引来了邻居的夸赞。然而在秋天的时候被剪掉羊毛,全身变成了露着粉色皮肤,它伤心极了,从开始的沮丧自卑被周围小动物们嘲笑后,再后来遇见了美洲跳跳羊,开始重新认识自我,不因全身羊毛被剪光全身变成粉红色而自卑,意识到“颜色决定不了一切”。自己的想法和解释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她勇敢追求新生活,不再因为每个秋天需要剪掉羊毛难过了,而是坦然而自在的面对,依然可以每天保持好心情。再例如,同样的批评,一个人可能会因为相信“这是在帮助我成长”而感激,而另外一个人则可能会因为相信“这是在否定我”而感到愤怒。所以,开心不开心,取决于你自己。</p><p class="ql-block">(三)理性脑与情感脑的差异:</p><p class="ql-block">解读:从生理层面来讲,理性脑负责思考、分析、逻辑等思维活动,而情感脑则负责情绪和情感的调控。在情绪产生的过程中,理性脑往往慢于情感脑。这意味着在情绪冲动时,我们很难立即用理性来控制情绪。例如:</p><p class="ql-block">当你需要决定是否接受一份新工作时,理性脑会分析工作内容、待遇、发展前景等多个因素,帮你做出明智的决定。</p><p class="ql-block">当你看到一只可爱的小狗时,情感脑可能会立即产生喜悦和想要去亲近的情感反应,而不需要经过理性思考。</p><p class="ql-block">当你感到饥饿的时候,本能脑会驱使你去寻找食物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这种是快速且自动的,不需要经过理性思考或情感加工。</p> 第二章第二节——第三章第一节 <p class="ql-block"> 领读人:贺远锋、粟治华、刘志伟</p> <p class="ql-block"> 灵活性的力量:凡事必有至少3个解决方法。</p><p class="ql-block">1.NLP前提假设。</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个NLP前提假设,就是“凡事必有至少3个解决方法”。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陷入二元思维,觉得一件事好像只有两种选择,非黑即白。但要是能突破这种限制,主动去寻找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案,那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大大提升。多几个方法选择,既可以保障我们自己的利益,又能兼顾到别人的需求,最终达成一个大家都满意的可持续解决方案,实现三赢。</p><p class="ql-block">2.如何培养灵活性。</p><p class="ql-block">那怎么培养灵活性呢?首先,当我们发现现状不太对,当前的方法没效果的时候,要先承认这一点,别给自己找借口,破除自我合理化。然后,通过像角色转换这样的技巧,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拓展自己的思路。最后,快速去尝试新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迭代。这里还有三个关键问题可以当作工具来用,就是在想到一个解决方案的时候,问问自己:这个方法有效吗?符合我的价值观吗?可执行吗?从有效性、价值观契合度、可操作性这三个维度来评估方案是不是可行。</p> 第三章第二节——第四章二节 <p class="ql-block"> 领读人:杨茜、谢蓉、李绍英</p> <p class="ql-block">身体的“高唤醒”</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要变紧张为兴奋。</p><p class="ql-block"> 其实,紧张焦虑和兴奋,从生理上来看,其实是两种完全相同的情绪,这听上去很扯,可是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确实是很有依据的。因为他们都是身体的“高唤醒”,那知道这个有什么用呢?说明你能在紧张和兴奋中自由切换,哈佛商学院研究员艾莉森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技巧,就能够阻止你的大脑去分辨这两种状态,当你紧张或者焦虑的时候你只需要对自己说四个字:我很兴奋!没错,就是这么简单,我很兴奋。不妨可以去试试。我这有一张图,大家可以试着读一读。 </p><p class="ql-block">现在我给大家设置一个紧张的情景,看你能不能变紧张为兴奋。</p><p class="ql-block"> 好紧张啊,明天我就要上优质课了,不知道评课的老师会怎么说。</p><p class="ql-block"> 好紧张啊,第一次自己独自一个人开车上路。</p><p class="ql-block"> 好紧张啊,下周就要轮到我上台分享《幸福人生的十大真相》了,可是我一上台就会紧张得手抖,说话也会不利索。</p><p class="ql-block"> 好紧张啊,马上就可以见到偶像了,要是能跟他说上一句话,或者握个手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随机年级组抽签反馈 </p><p class="ql-block">老师:好兴奋啊……</p><p class="ql-block">咱就说不管是不是真的管用,既然专家说了,咱们去试试,说不定就真让我们兴奋,幸福到了。</p> 第四章第三节——第五章三节 <p class="ql-block"> 领读人:白尤斌、刘蕾、龙黎</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就来深入剖析一下大脑常见的三种信息处理模式——扭曲、删减和归纳,它们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塑造我们的语言,以及我们该如何破解这些模式,让语言成为我们改变人生的有力武器。</p><p class="ql-block">一、5种扭曲类语言模式及引导技能</p><p class="ql-block">家人们!大脑处理信息时,最爱玩“扭曲”套路啦!简单说,就是大脑按自己想法加工信息,结果经常加工成“歪版”,说出不符合事实的话。常见这5种“扭曲操作”:</p><p class="ql-block">1.脑补大师(猜臆式):纯纯主观臆断,没依据就猜别人想法。晨读时,小阳趴在桌上掉眼泪,我顺口问:"是不是又被同桌抢橡皮啦?"结果这个平时内向的孩子突然爆发:"不是!我妈妈说要是考不好就不带我去迪士尼!"这让我想起去年处理的"橡皮冤案"——当时我武断认定是小美拿了小强的卡通橡皮,直到R值日生在讲台缝隙里找到它。这种"读心术式"的误判,就像给孩子的玻璃心蒙上了一层雾。</p><p class="ql-block">2. 甩锅达人(因果式):硬给没因果的事组CP。镜头转向教师办公室,类似的思维魔法也在悄然上演。作为班主任,我曾是"因果式"思维的受害者。去年冬天流感肆虐,班级出勤率很低,我急得直跺脚:"肯定是值日生没做好消毒!"直到朱组长提醒说:"最近气温骤降,你们班很多孩子上了体育课后穿得太少。"现在遇到突发状况,我会先列"可能性清单":天气?家庭因素?课程难度?就像给每个问题配了把万能钥匙。</p><p class="ql-block">3. 强行组CP(相等式):把不同概念硬凑一对。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课堂,孩子们的思维等式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相等式"逻辑在孩子们中的流行。有次和孩子们聊天小宇信誓旦旦地说:"老师不让带零食=老师讨厌我!"后来发现他把"为了安全"的规定和个人情感划了等号。现在听到"因为...所以..."句式,我都会蹲下来和孩子平视:"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想吗?"</p><p class="ql-block">4. 幻想家模式(假设式):全靠假设画饼。这种思维变形不仅发生在学生身上,教师群体也时有中招。说到假设式思维,上个月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当展示"乌鸦喝水"实验时,我预设孩子们会说"往瓶子里填石子",结果小志突然举手:"乌鸦可以用吸管呀!"这个超出教案的答案让我明白,教育的魅力就在于打破"如果当初..."的预设,拥抱意外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5. 模糊大师(虚泛词式):用模糊词打马虎眼。在作业批改的微观战场,虚泛词陷阱同样无处不在。虚泛词陷阱在作业评语中尤为明显。上周批改作文时,我看到小美的周记写"今天很开心",便追问:"能具体说说哪里开心吗?"她想了想说:"课间和小丽玩编花篮,她教会我新步法!"这种具体化的引导,就像给孩子们的观察装上了显微镜。</p> <p class="ql-block"> 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个需要家长持续学习和努力的过程。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改变沟通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理解,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当我们用心去经营亲子关系时,就会发现,亲子之间的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p><p class="ql-block">龙:最后我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第五章的第三小节---懂关系:收获三代人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首先咱们看一段视频(父母给孩子树立榜样和父母没有表率孩子跟着学坏)</p><p class="ql-block"> 小结:是啊,很多时候我们无意间的话或者无意间的习惯,其根源都有可能追溯到自己的父母那里。所以,在学会如何做父母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自己的父母,明白如何做好子女。只有真正懂得我们父母,在处理亲子关系时才避免很多问题。</p><p class="ql-block"> 那想要给孩子打造一个温暖的家,父母应该要为孩子营造具备以下特征的家庭环境:(ppt)。1.相互尊重。2.心态积极。3崇尚互爱。4.各担己责。5.容许差异。6.共同助人。7.鼓励思考。8.识己认人。9.喜乐共享。10.参与是金</p> 第六章——第七章第一节 <p class="ql-block"> 领读人:邵平、张敏珍、马明珠</p> <p class="ql-block">美满婚姻的12条幸福法则</p><p class="ql-block"> 我们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打造美满的婚姻呢?书中给我们提供了12条幸福法则。是哪12条幸福法则呢?</p><p class="ql-block"> 尊重彼此是基础。尊重对方的个性、选择和梦想,不试图去强行改变对方。就像我们在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一样,在婚姻里也要尊重伴侣的不同之处。有效沟通是关键,每天都要留出时间来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认真倾听对方的心声,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保持浪漫能为婚姻增添色彩。偶尔制造一些小惊喜,一束鲜花、一顿精心准备的晚餐、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能让婚姻生活充满新鲜感。共同成长也很重要,夫妻双方可以一起学习新技能、培养新爱好,在相互鼓励中不断提升自我,这样不仅能拓宽共同话题,还能让彼此在成长的道路上携手同行。分担家务、财务透明能让家庭生活更加和谐有序。夫妻双方合理分配家务劳动,共同为家庭付出;在财务方面,共同制定计划,定期沟通收支情况,重大决策共同商议,避免因家务和金钱问题产生矛盾。信任为先,给予对方充分的信任,不轻易猜疑。当出现问题时,及时沟通澄清,不让误会越积越深。</p><p class="ql-block"> 管理情绪是处理婚姻矛盾的重要法宝。遇到矛盾时,先冷静下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理性地去沟通解决问题。学会妥协也是一种智慧,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妥协,以维护婚姻的和谐。关爱家人,尊重并关爱对方的家人,积极参与双方家庭的活动,增进家庭间的融洽关系。</p><p class="ql-block"> 最后,学会感恩相伴。时常表达对伴侣的感恩之情,珍惜彼此在生活中的付出和陪伴。一句简单的“谢谢你”,一个温暖的拥抱,都能让对方感受到爱与被爱。</p> <p class="ql-block"> 用理解层次规划人生</p><p class="ql-block"> 用理解层次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样的也能帮助我们实现成功、快乐的人生。但需要注意的是,分析问题我们从环境层入手,一层层深入;而规划人生,则需要从身份层入手,一步一步规划和落实,最终在行为层和环境层上寻找机会。</p> 第七章第二节——第八章第三节 <p class="ql-block"> 领读人:刘芳、姚弦、钟雅琳</p> <p class="ql-block">遇到一些情况,如何高效解决呢?可以从如下四点出发:</p><p class="ql-block"> 一、调整态度法:先改“看待问题的镜头”,再找“解决问题的钥匙”。</p><p class="ql-block">在使用态度调整法时,我们需要关注3点,请一个老师来说一说是哪三点?</p><p class="ql-block">1.我认为问题是什么 2.怎么才能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3.我是谁,我有什么资格去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面对问题时,只有根据以上三点,先调整“解题心态”,才能找到“解题思路”。调整态度法,就是让我们关注自己对待和处理问题的态度。态度变了,看问题的视角就变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相应变了。用“正向期待”替代“负面标签”。</p><p class="ql-block"> 二、定位三问法——把“混沌问题”翻译成“可执行清单”</p><p class="ql-block">问题之所以让人焦虑,往往因为模糊抽象。定位三问顾名思义就是用三个问题帮助我们找准自己在问题中的定位。如何用定位三问法来分析我们的遭遇呢,怎样才能将模糊的“一团乱麻”拆解为清晰的“任务节点”?举个例子:估计大家都有一个困扰,班级卫生总是扣分,防不胜防,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三问法精准定位:</p><p class="ql-block"> 三、界限思维法——在“可控区”精准发力</p><p class="ql-block">区分“影响圈”与“焦虑圈”,避免在“不可控事项”上消耗能量。心理学“控制二分法”告诉我们:专注“我能改变的”,接纳“我需放下的”,才能守住内心秩序。相信在座的各位老师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老师,我家孩子个子矮\调皮,能不能让我家孩子坐前面?刚带一年级的我也曾因家长要求给孩子调换座位而感到焦虑,每个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坐在前面,但是后面也需要有人坐呀,这个时候便可以用界限思维分析:</p><p class="ql-block">1.可控区:制定公平的调座规则(我们班是按小组轮换来进行的,每个人前后左右的席位都有涉及) </p><p class="ql-block">2.影响区:向家长解释规则,提供沟通渠道(当家长再次提及这个话题的时候,可以跟家长讲清楚座位的规则,并强调公平性,而不是一味的满足家长提出的要求。) </p><p class="ql-block">3.接受区:凸显公平规则的重要性(或许家长心里依然还有坐在第一排的想法,但他们也懂得何谓公平公正,所以身为家长的他们欣然接受。) </p><p class="ql-block"> 从一开始的“必须让每个家长满意”到后来“只需做好专业内的事,尊重家长的意见但不背负他们的情绪”,灵活运用界限思维法,不仅仅处理好了问题,也赢得了简单和轻松。在可控区发力,是减少内耗的关键,提供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p><p class="ql-block"> 四、减法思考法——复杂问题的答案,往往藏在“做少但做好”里</p> <p class="ql-block">真相二:身份是心理活动的核心能量</p><p class="ql-block"> 苏轼一生经历 “乌台诗案”“三起三落”,但始终以 “文人”“官员”“生活家” 三重身份自处。被贬黄州时,“官员” 身份受挫,他迅速激活 “生活家” 身份 —— 种地、写诗、发明 “东坡肉”,在身份的灵活切换中保持心理平衡。这印证了一个规律:人会本能地选择维护核心身份,甚至为此调整价值观。其实,学校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我们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如果把教学比作一场漫长的登山,反思就是途中的驻足回望——既能看清来时的路哪里崎岖、哪里平坦;也能眺望前方的山径是否需要调整方向。让我们避免在“重复劳动”中消耗热情,而是在“看见自己、看见学生、看见教育”的过程中,不断靠近“更有智慧的教育者”这一目标。每周一篇反思,最终会沉淀为教师专业成长中最珍贵的“复利”,这就是‘反思型教师’的身份践行,默默积累自己的专业厚度。作为教师,我们给学生贴的 “标签”,本质上也是在给他们塑造身份。当我们说“你是个有好奇心的探索者”而非“你这次考砸了”,学生的自我认知会从“失败者” 转向“成长者”。当然,我刚刚讲的“标签”是正面且积极的。我们每周写给孩子的点赞卡变是如此,不仅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心理能量源泉,也用身份赋能的智慧点亮他们的成长之路 。如此,便将心理资本将转化为成长的持续动力。</p><p class="ql-block"> 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身份光谱中找到最明亮的色彩。"这或许就是身份认同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以身份之光照亮生命旅程,让每个灵魂都能在自我实现中绽放异彩。</p> 第九章、第十章 <p class="ql-block"> 领读人:罗曼、郭倩茹、曾祥文</p> <p class="ql-block">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练习来提升内视觉能力。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读完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后,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再现文中的场景;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想象不同景物的特点等。同时,我们自己也可以多做类似的练习:像观察校园里的一处风景,下课后的场景,回忆听课后的细节等,在脑海中还原细节,这样能让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讲解内视觉提升方法).提升学生内听觉,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听英语听力材料、诗歌朗诵,或者组织课堂辩论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内听觉。我们自己也可以多留意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声音、语气,从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提升内感觉,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感受,比如在考试前,让学生感受自己的紧张情绪,学会调节。我们自己在面对教学压力时,也可以通过关注内感觉,调整心态。比如做几个深呼吸,感受身体的放松。</p> <p class="ql-block"> ♥️感恩这份同行的力量,相互陪伴,相互激励,一群人,一本书,一起共修,向着更加美好的自己迈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组长:康桂兰</p><p class="ql-block">组员:黄扬 方林 朱志红 翦罗波 刘娟 江智宏 胡小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