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现存佛教藏经雕版印刷品最多的千年古刹—崇善寺,位于太原市文庙巷9号。寺内的主建筑大悲殿,藏有宋、金、元、明、清原版佛教藏经4万余卷,最早的经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这些经卷除大部为木刻印刷外,还有用赤金粉写的,用鲜血写的,用墨汁写的……其藏经丰富,不仅世所罕见,而且见证了中国木刻印刷时代的辉煌。大悲殿内,还藏有三件国宝,一件是佛祖释迦牟尼应化事迹84幅画册,一件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册一部,两件国宝虽已历经600余年,色调艳丽如初。这两件国宝与寺内所存第三件国宝--东岳泰山上一部《金刚经》石刻的唐代拓片一起,被誉为崇善寺三大珍宝。不仅仅是藏经众多,宏规巨制重檐歇山顶的大悲殿,黄绿琉璃瓦剪边,出檐深远而舒展。殿顶正脊上的琉璃吻兽形象逼真,尤以插剑鸱吻观之十分有趣。大悲殿内,正面塑有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两旁为千手千钵文殊菩萨和矜持温婉的普贤菩萨。3尊巨像均高8.3米,全身贴金,色彩绚丽,衣纹流畅,历经600余年仍光彩夺目,是不可多得的明代艺术珍品。这里还是山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香火终日鼎盛,钟声偶而飘荡,门前铁狮明铸,游人香客不绝,都给人以闹中求静、定心定性才能得道成佛的清净感受。</p> <p class="ql-block">这几年崇善寺一直在维修,大悲殿内的雕像就看不到了。不过最近正是高考,也还是有不少善男信女来进香,祈求高考的娃顺利,金榜题名。我么,也是实在无聊,也想碰碰运气,希望能看到大悲殿内的塑像,可是最终也没看到,只有照片摆在那里,我也算是看到了,也算一点点满足吧。</p><p class="ql-block">坐在鼓楼前的石鼓上,微微的凉风习习,静静的大殿前的香炉里,一缕缕青烟,似乎一瞬间让我穿越了历史的时空,一瞬间似乎荡涤了心中的不平与浮躁,我的内心慢慢沉浸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出崇善寺,沿狄梁公巷,走一百多米,便是太原文庙了。</p> <p class="ql-block">太原文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太原文庙巷3号,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明代重修并扩建。太原文庙为祭祀孔子的场所,太原文庙严格按照孔庙建制修建,是国内存量极少的省府文庙之一,是山西境内布局完整规模较大的文庙,也是太原市区内最大的文庙。</p> <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太原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太原文庙,占地面积3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坐北向南,现中轴线基本保留了太原文庙原有建筑格局,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六角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和崇圣祠,前后四进院落式布局。</p><p class="ql-block">太原文庙前身是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位于水西关的太原府太原文庙。</p><p class="ql-block">据明万历《太原府志》、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在太原县治西原有府县两学宫并峙,宫内有府县两太原文庙。府太原文庙建于金天会年间(1123一1137年),县太原文庙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一1189年),均规模较大。</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七年(1881年),两太原文庙毁于汾水泛滥。文庙被水冲圯后,府城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学士,无不为之大惧,以为天降凶示于文人,水退之日,遂集聚府衙请求太原知府出面重建。太原知府把府城众文士的联名书上呈山西巡抚张之洞,请巡抚大人定夺。</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八年(1882年),时任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在烧毁了的崇善寺废墟上重建的太原文庙。移地重建的太原文庙,即现存的太原文庙。</p><p class="ql-block">民国八年(1919年),太原文庙被辟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曾作过民众教育馆。</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六年(1927年),易名为“山西省民众教育馆”。在这一期间,供奉孔子的大成殿,改作“古代礼物乐器陈列室”;大成门,改成“礼堂讲演厅”。其它殿宇或为阅览室,或为书库,或为其它活动室和陈列室。</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进攻太原。太原沦陷之后,伪太原市政府又把太原文庙更名为“山西省新民教育馆”。</p><p class="ql-block">1953年,改为山西省博物馆。出于保护太原文庙以及其他多种原因,山西省文物局依太原文庙而建。</p><p class="ql-block">1998年,山西省文物局等部门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对太原文庙进行修复。</p><p class="ql-block">2003年10月,山西省博物馆迁往汾河以西,改称山西博物院。同时在太原文庙成立山西省民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到了文庙门口,我才发现进文庙需要买票,门票30元。碰巧我也没带旅游一卡通,但带着身份证。于是便想碰运气,我把身份证递给售票员。他看了看身份证,又抬头看了看我,说了声“进吧”。一瞬间我如释重负,激动还有点小骄傲的,便有点自豪的走进去。</p><p class="ql-block">走进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色彩斑斓的照壁,上面镶嵌着黄、蓝绿琉璃,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照壁前,四只石狮威严地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先看到的是棂星门和对面影壁上的团龙。</p><p class="ql-block">棂星门是每个文庙的标配。</p><p class="ql-block">棂星门起源于古代灵星祭祀,后演化为文庙的重要建筑,象征祭孔如同尊天,并寓意汇聚天下英才、指引学子成材。作为文庙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其形制由古代“乌头门”演变而来,兼具礼仪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棂星门被视为“天门”,跨入即喻示进入儒学圣地,肩负治国平天下之责。</p><p class="ql-block">门饰鱼龙石刻(“龙门跃珠”)激励学子逆流勇进、鱼跃成龙。门名取义“集天下文士于门下”,彰显文庙作为英才培育中心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琉璃团龙影壁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太原文庙的三座棂星门之间,巧妙地镶嵌着四座琉璃砖墙夹壁。这些夹壁采用坚固的砖构造,搭配须弥座,外表覆盖着黄、蓝、绿三色的琉璃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p><p class="ql-block">每座夹壁的底座都装饰着独特的花卉图案,而壁心则以浮雕云舞团龙图案为特色,仿佛云中的龙在舞动。 檐顶两侧的琉璃筒瓦与额枋上的彩画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充满艺术气息的画面。</p><p class="ql-block">此外,最外两侧的灰砖制团龙影壁更是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威严。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太原文庙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匠心独运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过棂星门就是泮池。泮池的来历可追溯至周代诸侯之学“泮宫”,是古代官学的标志性建筑,其形制与儒家礼制紧密相关。泮池最初源于周代鲁僖公在泮水畔兴建的学宫“泮宫”,后因《礼记》规定诸侯之学不得效仿天子四面环水的“辟雍”,故采用半圆形水池象征诸侯规制,并因孔子受封文宣王而成为文庙标配。</p> <p class="ql-block">泮池是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p><p class="ql-block">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多洞不等,被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p> <p class="ql-block">东西庑。东西庑位于大成殿前院的东西两侧 ,是祭祀历代先贤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满院里堆放着石雕、木雕集其他,有石狮、佛像、拴马柱、标识柱、上马石、石碑、石屏、石经幢、石础等石头系列,五花八门林林总总,也有铁狮、铁焚炉、铁钟、铜屏等金属家族,以及木雕牌坊等,是货真价实的杂类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过泮池就是大成门了。</p> <p class="ql-block">穿大成门后,一所宽大的院子。正前方为大成殿。两旁有些古树,还有永济黄河开元铁牛的前世今生展览,不过也简陋粗糙的很。</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旁边巨大的银杏树,今天金黄色的树叶,增添了无限的趣味。</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祭祀孔子的正殿,是文庙最核心的建筑。大成,出自《孟子·万章下》中的“孔子之谓集大成者”。宋代,宋徽宗尊孔子“集先圣先贤之成”,赐此殿名“大成殿”,后世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与秋天比,碧绿碧绿的银杏叶,承托着大成殿的匾额,别有一种静穆和内敛。</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作为文庙的核心建筑,单檐歇山顶,显得庄严肃穆。殿内展示了孔子五家文石展,让人感受到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绕过大成殿,就是崇圣祠了。</p> <p class="ql-block">崇圣祠位于大成殿后方,是祭祀孔子先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崇圣祠我觉得没什么可看的,但我特别喜欢院子里的一竿竿绿竹,给人以无限的宁静,居于闹市,而自有情趣。与门外的红墙相照应,自由别样的情趣,这是俯仰其妙。</p> <p class="ql-block">踏入太原文庙的那一刻,仿佛踩在了历史的褶皱上。斑驳的红漆门楣,青石板上细密的裂纹,还有那高耸的棂星门,无不诉说着这座古庙的沧桑。崇善寺的前身,文庙的今身,两者之间,横亘着数百年的时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原文庙不仅是一座古建筑群,更是一座历史的宝库,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