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夏的长沙,湘江碧波荡漾,岳麓山新绿含烟。2025年5月30日上午十一时分,百年名楼火宫殿聚贤厅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落,为“明怡堂书画工作室导师刘晓斌收徒仪式”的横幅镀上金边。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书法家刘晓斌先生新收杨清查、彭喻、文崇鹏三位弟子的拜师礼,在千年文脉与时代新声的共振中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 包厢内檀香袅袅,茶香氤氲。主持人龙飞师兄一声“礼启”,三位新徒身着素色长衫,依序缓步上前。向师父师母三鞠躬时,衣袂带起的风中似有碑帖的沉香;敬奉香茗之际,杯中涟漪倒映着师徒三世的因缘。茶盏温润,承载着千年师道的礼敬,也托起新学之人的赤诚。“我愿拜刘晓斌为师,在师父的带领下学习书法……”誓言铿锵,声震梁栋。这不仅是笔墨传承的契约,更是文化火种的接力。当刘晓斌先生将“清音幽韵”“方静观悟道”“崇本守道”三幅墨宝递予弟子时,厅内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每一字皆凝师门心法,每一笔俱见匠心流淌——杨清查之“清”取自其名,更暗合书法澄怀味象之境;彭喻“方静观悟道”,既点化其名中“喻”之哲思,亦箴以静心求道的书家品格;文崇鹏“崇本守道”四字,则如晨钟暮鼓,提醒后学莫忘根基。仪式之外,更见深意的是明怡堂的艺术传承理念。刘晓斌先生以“明怡”为堂号,既取“明德之怡”的文人雅趣,亦寓“以艺养心”的处世哲学。</p> <p class="ql-block"> 宴席间,师父刘晓斌向众弟子描绘了五年规划蓝图:从培育省级、国家级会员的阶梯式培养,到追根溯源、学习经典,到以展代练,师徒联展等创新实践,无不彰显“守正创新”的传承智慧。“书法不是孤芳自赏的独木,而是需要万千新枝的森林。”刘晓斌执杯致意时,眼底流转着师者的炽热。他谈及明怡堂将建立“碑帖研习—创作实践—展览推广”的完整传承链,更提出“一人一风格”的因材施教主张。他强调,书法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人格的塑造。“笔锋里藏着春秋,墨痕中自有天地。”他的目光扫过满座弟子,仿佛已看见未来书坛的群星璀璨。弟子们举杯共贺,酒液在阳光下折射出琥珀色的光晕,祝福之意融于杯中,喜气之情溢于言表。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里,既有老一辈书家的厚望,也有新生代的蓬勃朝气,在师父的领航下,必将走得步履坚实,铿锵有力。</p> <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为火宫殿鎏金飞檐镀上一层暖色,师兄弟们齐聚合影。镜头定格的刹那,百年老店的雕花窗棂外,湘江正载着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雕像奔涌向前。从“孩儿立志出乡关”的豪情,到今日书家以笔墨载道的坚守,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密码,在师徒相授的仪式中完成现代性转化。</p> <p class="ql-block"> 明怡堂弟子们步出火宫殿,衣襟上墨香未散,身后是千年书法艺术的厚重积淀,面前是数字时代艺术传承的新天地。这场收徒礼,不仅是一次师徒缘分的缔结,更是一场文化的接力。当笔锋穿越纸背,当誓言沉淀为血脉,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在新时代的文化觉醒。湘水之滨,又一段翰墨传奇正在书写,而这场仪式,恰是序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