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歙县许村位于歙县西北20公里,东距杭州200公里。村落群山环抱,昉溪河穿村而过。周边邻近棠樾牌坊群、呈坎古村和徽州古城。许村始现于东汉,距今约1800年,初名“昉溪”。唐代因许姓家族迁居繁衍改称“许村”。 南宋后,许村因徽商崛起而兴盛,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徽州经济、文化重镇。历史上共出进士48人,被誉为“徽州进士第一村”。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p class="ql-block">许村村落的选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三面丘陵环抱,天然水系分布和村落布局,仍存留着古人选址时所作“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进入许村有一条斜坡,叫倒水葫芦,一般的水都是向外流,许村的水都是往内流,财气不会跑掉。”当年,许村的先祖来这里定居,就和这里的风水很有关系,风水对许村影响很大。两条河,两座大山,汇集成一个襁褓,佑护着摇篮中的许村子民。</p> <p class="ql-block">歙县许村手绘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许村赋</p> <p class="ql-block">昉溪公园</p> <p class="ql-block">枕漱亭</p> <p class="ql-block">任公钓台</p> <p class="ql-block">大墓祠于明中叶所建。三进三开间,现中进已毁。门厅为清中叶样式,唯后进保留着明代原貌。梭柱,且柱上铺麻髹漆,柱头有丁头拱,檐柱下有三升斗拱。大墓祠的精华为:轩部双步梁上有莲花盘斗,上置花瓶式瓜柱,月梁上有堆云状驼峰,山墙边童柱上有奔浪形叉手。祠堂里有两根柱子是金丝楠木柱,很珍贵。</p> <p class="ql-block">大邦伯祠为明嘉靖年间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升建,后为长子都福之支祠。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外加一门楼,面阔18米,进深60米,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建筑面积862平方米,由门楼、两庑、天井、前进、进享堂、中进、后寝组成。祠内堂上有楹联一付“堂构喜重新忆冀北归来济济一堂襄盛典 贤良怀旧泽仰汀州政绩煌煌百世著英声”为徽州著名的砖质牌坊之一。大邦伯祠是许村尚存最大的祠堂,是汀州太守许伯升之祠。大邦伯第,别称“晶祠”,俗称“官厅”,堂号为“敦本堂”。祠堂中间两柱的对联为许伯升为官箴言“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p> <p class="ql-block">许家泽故居</p> <p class="ql-block">福泉井</p> <p class="ql-block">观察第,为许氏支祠,清初为纪念观察使许天相而建。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面阔9.4米,进深29.1米,建筑面积273平方米。由门厅、享堂、寝堂外加廊庑和天井组成,为徽州常见的祠堂平面布局。前进门厅两稍间为八字墙传统做法,大门上方镶嵌有砖质“观察第”匾额。1997年,许天相的裔孙许靖华院士(现定居瑞士)捐资1万美金,由县政府修缮并辟为“许村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五马坊是明代为了福建汀州知府的许村人而建造的。古代太守或知府的雅号叫“五马”,故名由此而来。五马坊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宽8.2米,高9.7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直柱等主要构件为花岗岩,其余为砂岩,雕刻精美。牌坊还保留了明代早期的重要建筑上雕有的“哺鸡兽”的图案,是研究明代的古典建筑的宝贵标本。</p> <p class="ql-block">与“双寿承恩坊”相毗邻的,是一座两层楼高的小亭阁,牌匾书“大观亭”,此亭建于明嘉靖年间,许惠培说这是古时文人聚会之所。大观亭平面呈八角形,三层檐,楼阁式建筑。一二层八角檐,三层转为四边形,歇山顶。底层外墙花窗呈八卦图形,横坊以斗拱托大梁,天花板饰以锦纹彩绘。二层有外廊,靠檐置坐凳和栏杆,内柱间置方格隔扉,天花板上有凤戏牡丹彩绘。第三层为虚阁。亭外观造型别致,八角飞翘,风铃叮当,故又称“八角亭”。据说,登此亭四望,许村远山近水,村落田畴、古建民居都可以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大观亭这几个字外圆内方,蓄力饱满藏锋,爆发力很强。”大观亭一层八个角,按八卦来设计,祖先是想用它告诉后代子孙,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广阔地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站在大观亭的二楼,可以看收许村景色于眼底,朝北看是五马坊,朝西看是双寿承恩坊,朝东看是东升大社,向南看是姬王庙。“过去从正月初三开始,许村的文人都会聚集在这个楼上,赋诗、对句、画画、写字,这里成了文化交流的场所。”许惠培回忆道,光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还不够,还要有文化。修文化还不够,五马坊许伯升是有名的钦天知府;双寿承恩坊许世积仗义疏财;越国公汪华驻守箬岭,镇守安民,为老百姓鞠躬尽瘁一生;周武王姬发礼仪天下。祖宗告诉我们,人不仅要有文化,还要见贤思齐,要有注重道德情操的修养。这样的情况下,修完了一楼和二楼的功德,你才能登上三楼,三楼远看像官帽,也就意味着走上仕途。大观亭寓意深厚,建在许村老街的通衢大道上,就是让所有路过的许氏子孙领会祖辈的苦心,走正确的路,做正派的人。</p> <p class="ql-block">“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p> <p class="ql-block">明隆庆二年(1568年),时值穆宗于朝野倡“瑞侣”,徽商许世积乐善好施,又时年101岁,夫人103岁,朝廷因之旌表,勅封“征仕郎晋赠奉直大夫”,赐建“双寿承恩坊”。</p> <p class="ql-block">高阳桥又称离合桥“远看就像一个学士帽,修建者希望子孙能够追寻文化知识。高阳廊桥属双孔石墩廊桥,始建于元,最初由元代处士许村人许友山所建。横卧在昉溪河上,开始是座双孔石墩木桥,明代弘治年间改为石拱桥,后多次翻修。高阳廊桥长21米,宽5.3米,廊内七间,建筑面积125平方米。内设有佛座,供着观音菩萨。菩萨朝北,守在这里防止水灾,保一方平安。 </p> <p class="ql-block">许声远宅</p> <p class="ql-block">大郡伯第坊于明末所建。四柱五楼,宽9.6米,高8.6米,水磨砖砌,梁坊雀替等处有细致雕刻,花团锦簇。三层檐四角翘起,带鸱吻,中脊两端装鳌鱼,字板上大书“大郡伯第”,小字为“赐进士第湖广武昌府推官唐中楫晖为中宪大夫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升重立。”</p> <p class="ql-block">大宅祠因宋钦赐“大宅世家”许克复而得名,属许氏宗祠的一个支祠。大宅祠坐东朝西,开间12.7米,入深35.6米,三进三开间,后进栏板有净瓶荷叶,乃明代风格。左右山墙上嵌有“云溪堂帖”刻石十五块,所以又称云溪堂。其中有申时行、许国、董其昌等明代名家手迹,尤值称道。中进年久失修而倒塌,现仅存门楼,后进尚存。</p> <p class="ql-block">三朝典翰坊上有“三朝典翰”、“奕世承恩”等题字,是为明朝崇祯的中书舍人汪伯爵和他的儿子而立。中书舍人为明朝宫中的书记官,雅称“典翰”,他的儿子汪德章也得到父亲一样的中书舍人的封赠,故称“奕世”。</p> <p class="ql-block">薇省坊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四柱三间五楼,宽8.8米,高11米,直柱花岗岩,梁柱花板砂岩,雕刻精美,为湖广参政许琯而立。“薇省”即唐、宋“中书省”之雅称,明改之为“布政司”,长官称布政使,管理民政与财政。坊名“薇省”乃沿袭旧称。歙县志载:许琯为官清廉,52岁反对朝廷征收青苗税而罢官回家,后嘉靖认其为官清正,赐建牌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