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介书生的美篇

半介书生

<p class="ql-block">“婉若游龙”,清代皇家御用毛笔,贺莲青,浙江湖州人,约生活于清中晚期。1830年在北京琉璃厂开设贺莲青湖笔庄。咸丰六年,时为懿妃的慈禧将贺莲青湖笔庄制作的一对名为“腾蛟起凤”的毛笔进献给咸丰皇帝贺寿,咸丰甚悦,后给贺莲青湖笔庄题写了“松寿”二字。因此,贺莲青湖笔庄又名“鹤松寿堂”。户部尚书翁同龢,所用毛笔基本在贺莲青湖笔庄订制,并题写“贺莲青”庄额。文房四宝发展到了明代,羊毫笔的制作工艺非常成熟,文人对毛笔的要求除了实用之外,毛笔外观的品位也上升到了“品玩”阶段,甚至,文人士大夫对笔杆(竹子)的要求和讲究,已经具体到了年份、皮色、花点的多少等,笔头的长短大小与竹杆的搭配有严格的数据要求,湘妃竹、凤眼竹一度价等黄金。这个时期的毛笔和明代家具一样,也达到了一个顶峰,贺莲青就生存在这个时代。贺莲青湖笔庄以选毫精细、制作精心、刻字精美“三精”而著称,雄视清末民国间120余年。其所制的每一支毛笔,无论选毫、选杆、搭配都非常严格,精益求精。尤其高雅、精湛的刻字水平,直续晚明,代表了400余年的最高水平。贺莲青湖笔庄制作的品种主要分为定制、精制和常规三大类。产品即使是常规所制,也不降低工艺要求,价格是同类其他品牌的三倍左右。定制要求则更为严格,“三精”之外,其他要求完全按照定制者意愿,不厌其烦,一丝不苟地完成最后的刻字。贺莲青湖笔庄的定制和精制毛笔品名,基本采用儒家的经典篇名和诗词名句,让中华文化与用笔者的思想情趣在毛笔上默契认同。斯为物,实乃心。也许,这就是制笔者赋予毛笔的最高要求吧!贺莲青湖笔庄以明确的态度借助毛笔的形式表达其对文化的眷恋和探寻精神,探寻晚明以后失落的毛笔贵族精神,对挖掘和探索羊毫笔的“新时代性”,为湖笔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树立了典范;形成独特的工艺面貌,至今无与相匹;风雅可掬、流连吟诵的毛笔品名,拓宽了毛笔行业历来“笔中求名”的传统概念,丰富了毛笔文化和用笔者的书写情感。贺莲青湖笔庄产业发展并不是很大,产品仅在津京鲁冀等生活层面较高的群体之间流布。从创始人贺莲青到贺涤生、贺寿民、贺国、俞培芳,五代传人历经120余年,声誉赫赫,光彩耀眼。1956年公私合营,贺莲青湖笔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鹤松寿堂”原址改为一家小手工作坊。贺莲青湖笔庄在中国毛笔制作工艺史、文化发展史上,其意义不仅仅是物质的延续,而是象征着继晚明之后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民间萌芽、中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