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

二哥

<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兴建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院,它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由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33年倡议建立,拟建人文馆、工艺馆、自然馆,1936年动工,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仅于1937年完成了“人文馆”的部分工程,即南京博物院仿辽代大殿的主体构架。1950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1959年,正式更名为“南京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的正入口是一对仿汉阙式门楼,主体建筑是20世纪30年代由国民政府出资建造的中央博物院院舍,采用民国建筑“中西合璧”的特有形式,大殿为中国传统仿辽代庑顶大殿,其特征是外观为传统的大屋顶,屋顶铺盖金黄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 银壶化鸟梦飞翔</p><p class="ql-block"> 青铜错金银立鸟几何纹壶</p><p class="ql-block"> 青铜错金银立鸟几何纹壶是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它的壶盖顶部有五瓣梅花钮,钮的顶上立有一只双翅舒展的鸿雁,中间隆起的壶盖边缘蹲踞三只微张着嘴的雏鸟;壶的身体以三角纹为主,腹部饰有菱形纹,纹饰使用错金银工艺,其间镶嵌着大小不一的绿松石,纹路细致入微,排列规整,颇有韵律之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壶底的器足同样是三只展翅欲飞的立鸟,引吭高歌,灵巧可爱。</p> <p class="ql-block">  由于全器上下采用了立鸟装饰,使壶体产生了凌空欲动之感,动静结合,富有韵律美,整体采用镂刻、错金银、嵌宝石、鎏金银等多种金属工艺制作而成,其设计和制作构思奇巧,华丽凝重,可以想象在两千多年前它刚刚诞生的时候是多么光彩夺目。在经历了如此久远的时光之后,不但没有抹去那高超的设计与精湛的技艺,反而更笼罩了一层历史的厚重和端庄,令人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 重金妖兽镇邪魔</p><p class="ql-block"> 金兽</p><p class="ql-block"> 金兽是迄今我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集金属铸造和捶击工艺于一身,被誉为“国之栋梁瑰宝”。</p><p class="ql-block"> 金兽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百分之九十九,通体呈金黄色,表面布满大小一至的圆形斑纹,如同鳞片,熠熠闪光。头顶有一环钮,颈部有一三轮顶圈,两只圆睁的眼睛炯炯有神,张口露齿,耳朵紧贴在脑袋两侧,身体蜷伏成一团,长尾环绕后股深入腹下,两前爪八个指头整整齐齐地呈一字排列,神态十分警觉,似在守护着极为重要的物件。</p> <p class="ql-block"> 青釉瓷神兽尊 </p><p class="ql-block"> 青瓷神兽尊,盘口,短颈,长圆腹,平底稍向内凹,肩与腹之间两侧各有三系,腹壁浮雕神兽一只,头部双眼突出,口内含珠,颌下有须,体饰四爪、双翼、脊毛和尾,雕刻生动,制作较精。器底外部刻写“东州”二字。遍体内外施青釉,细腻、光洁、致密、匀整、晶莹滋润,棕色胎。</p><p class="ql-block"> 这件神兽尊神态生动,雄劲有力,和六朝陵墓前的石刻神兽作风极似,应属于镇墓祛邪的器物一类。从制作和形制各方面观察,都比以前进步,这给隋唐时期的瓷器发展和突飞猛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芙蓉石蟠螭耳炉</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皇帝玩物;人常说“黄金有价玉无价”。从古至今,帝王百姓无不钟爱美玉,而乾隆皇帝的玉石宝贝选用斯里兰卡进贡的“星光芙蓉石”,经宫廷造办处精雕细琢而成。芙蓉石质地易脆,制作成芙蓉石蟠螭耳炉这么大件的器物实属不易。这尊耳炉不愧为国宝,它就像一朵绽放的芙蓉花,温柔而迷人,大大地满足了乾隆皇帝的“少女心”。</p> <p class="ql-block"> 虎虎生威王者风</p><p class="ql-block"> 铜虎</p><p class="ql-block"> 铜虎一组两件,采用写实手法制成。两虎昂首瞠目,威猛雄健,眼珠镶以黑色矿料,通体以错金银工艺装饰为虎斑纹。</p> <p class="ql-block">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p><p class="ql-block"> 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是1957年出土于南京东善桥响龙山附近的明代墓葬。梅瓶为小口、细颈、广肩、至下腹逐渐内收,腹颈略微外撇,并有明显的三条接胎痕迹,平底。器身带盖,器盖表面以釉里红地白花技法为主,纹饰有火焰纹、菱形纹、缠枝牡丹纹。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纹饰发色灰暗,器身以白地釉里红纹饰为主,纹饰有蕉叶纹、如意纹、卷草纹、海水江芽、松竹梅、变体莲瓣。主题图案为“松竹梅岁寒三友”。从造型和图案看,应为明代洪武年间江西景德镇产品。此瓶是目前所见存世的唯一一件完整带盖的洪武粙里红梅瓶,所以1995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级。</p> <p class="ql-block">  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p><p class="ql-block"> 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为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仿青铜鼎式样,体形硕大饱满,内白粙釉,外壁为白地青花釉釉,周身满绘汹涌波涛和叠嶂山峦,礁石耸立在炉体中央,满炉的波涛气势磅礴,似乎将要涌出,其独特的构图即夸张又写实,极具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万岁万岁万万岁</p><p class="ql-block"> 青花万寿纹尊</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时期,官窑生产的瓷器大多造型高大,这件青花大尊即是其一。此尊没有款识,但来头不小,是专为“万寿节”特制的,是臣子为康熙帝祝寿精心打造的生日礼物。</p><p class="ql-block"> 此尊高达77厘米,周身绘满篆、草、隶等书体的“寿”字。尊口的上沿两周,每周77字;口的侧沿、圈足外沿每周48字;器身竖列75行,横置130排,共计整整一万字。字的大小随器物的造型曲线自然伸缩,十分有序,每个寿字都各不相同,这1万个寿字寓意“万岁,万岁,万万岁”。</p> <p class="ql-block"> 男舞俑</p><p class="ql-block"> 男舞俑,塑造了南唐时期供奉内廷的伶人跳“胡腾舞”的某个瞬间,即写实又写意。舞者深目高鼻,胡须满腮,头带蜈巾,身着宽袖束腰长袍袖,𥘵胸露腹,足蹬乌皮靴,从面庞、装扮、舞姿等判断,应为胡人扮相。舞者婀娜优美的体态,体现了中国古舞蹈讲求圆、曲、美的美学追求。</p> <p class="ql-block"> 白釉黑花瓷镜盒</p><p class="ql-block"> 白釉黑花瓷镜盒为圆形,直腹,小圈足,由盒身和盒盖两部分构成,身盖相接处设子母口。外满釉,白地黑彩,内施酱釉,盖面饰双如意形钮,绘慈姑叶、荷叶、莲花,中心绘三道弦纹,内书“镜盒”两字”;腹部绘卷草纹;纹饰造型优美,镜盒为盛放铜镜之用,在器物上标明用途的作品较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 灿灿金华耀翠屏</p><p class="ql-block"> 缠枝莲花花纹金盘 </p><p class="ql-block"> 缠枝莲花纹金盘采用锤鍱、模压和錾刻相结合的工艺制作而成,造型新奇,富有韵律美。器形作四出菱花式,由四个如意头纹样,上下叠加组合而成,还采用了米字格的构图方法,即每个如意头均布置在长方形的对角线上,作中心点对称。盘心也锤鍱出四个浮雕式的小如意头,与内外、大小如意相互呼应,别具匠心。</p><p class="ql-block"> 金盘上的其他花纹是用錾刻法制作的,这种錾花工艺早在春秋晚期就出现,它是一种微雕工艺,刻纹细如发丝,微细的线条是由錾刻的小点构成的。整个金盘通体装饰,俗称“满地装”。金盘外底素面无花纹,未经抛光,边缘凿刻“闻宣造”三字款识,笔体遒劲清秀。此金盘是一件制作精致、装饰华丽、象征吉祥的艺术陈设品,它将形式与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装饰风格,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金器工艺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 三彩陶双鱼瓶</p><p class="ql-block"> 三彩陶双鱼瓶表面为绿、黄、褐三色釉,三色互相浸润交融,色彩斑斓。瓶身为并列吉祥合欢的双鱼形,鱼口即瓶口,双脊即为双系,尾部制成瓶底,鱼目、鱼鳞、鱼鳍一应俱全。双脊间有穿系小孔,便于系绳,即实用又美观,反映了工艺上的高超造诣。这与中原地区三彩器的稳重、浑厚有明显不同,属南方三彩器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  青瓷飞鸟人物堆塑罐</p><p class="ql-block"> 堆塑罐又称“谷仓罐”“魂瓶”,是东吴到西晋时特有的一种青瓷明器,专门用于随葬。这件堆塑罐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罐体,圆唇,肩部出沿微上翘,孤腹,凹底,腹部有飞鸟贴塑。上部为堆塑部分,共分两层:上层堆塑了大量的飞禽走兽;下层排列一圈人像,造像基本一致,头上戴帽,头部微向下倾,神态平和,均结跏趺坐,身披通肩大衣,衣纹稀疏,居中下垂,底置莲花座。人像两侧似还饰有一对异兽。整个器物需要整体的构思,是设计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反映出当时青瓷制作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骆驼</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瞰神兽</p><p class="ql-block"> 陵墓石刻</p><p class="ql-block"> 南朝陵墓石刻是指分布于南京附近的南朝宋、齐、梁、陈帝王诸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遗存。从现存石刻来看,通常为三种六件:石兽一对、石柱一对和石碑一对。其中帝陵前的石兽均有角。单角为麒麟,双角为天禄;诸侯王墓前为无角,称辟邪。均有翼。这些石刻体制巨大、形象浑厚朴实、造型精巧、鹏刻技法高超,是闻名中外的珍贵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泥沙百炼成尊王</p><p class="ql-block"> 原始瓷尊</p><p class="ql-block"> 原始瓷尊器形硕大,胎质致密,釉色晶莹,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体量最大的一件原始瓷。出土时,其腹内还藏了26件原始瓷碗。</p><p class="ql-block"> 尊,一般体型均较大,应为固定安放的器物。商代中期以后,出现原始青瓷制品,是现代瓷器的老祖宗,是陶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其发现地遍及全国,在江苏主要发现于苏南地区商周时期的土墩墓中。江苏发现的原始青瓷数量多、类型全,在器型纹饰风格上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p> <p class="ql-block"> 铜熏炉</p> <p class="ql-block"> 烟火无息空气清</p><p class="ql-block"> 错银铜牛灯</p><p class="ql-block"> 这盏错银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很方便。灯座是一头四肢粗矮敦实、身材雄浑壮硕的黄牛、它俯首站立、双角耸立、双眼圆睁、含着下颌、张开着嘴巴似发出一声吼叫;它的头部中间顶着一根弯弯长长的烟道与灯罩相连。牛的腹内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打开的灯罩,其中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p><p class="ql-block"> 这盏铜牛灯的身上纹饰华美、以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为地,刻画了龙、凤、虎、鹿等汉代喜用的神禽异兽等吉祥图案热闹地聚在一起,用错银工艺嵌入青铜材质内,即工匠将银片敲打进器物表面的花纹图案中再用错石错平磨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该铜灯看上去是静止的,但人们分明看到。它雄浑有力、引而不发的动感,仿佛将2000年前正在工作着的一头牛永远被定格在一瞬间。它无疑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的上乘之作、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显示了汉代实用与装饰合一的审美理念。</p> <p class="ql-block"> 灵犀含水暖琼浆</p><p class="ql-block"> 青铜错金银牺尊</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的文物中,商周青铜器以其丰富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美丽的纹饰而显出独有的风采,以牛羊等动物为造型的尊被称为牺尊。</p><p class="ql-block"> 这件牺尊别具一格,是一件非常实用的温酒器。牛背正中孔穴中的锅形器可以容酒,牛腹中空,盛水后加温便可温酒。它采用错金银工艺制成:工匠先在表面预先铸出或预刻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将金银或金银片镶嵌于凹槽中反复磨错,其目的是用两种金属不同光泽显现花纹美化器物,突出装饰效果。虽然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走向了衰落,错金银的镶嵌工艺水平却在当时达到了顶峰。</p> <p class="ql-block"> 此情长存毋相忘</p><p class="ql-block"> “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p><p class="ql-block"> 银带钩出土时是咬合在一起的,钩纽底部用不同金属铸造出三个同心圆,寓意“永结同心”。后来,考古人员在清理修复文的过程中,又发现带钩中深藏的小秘密——带钩中间有条缝,内侧有阴刻与阳刻吻合在一起的四字小篆“长毋相忘”。“长毋相忘”与“长乐未央”都是秦汉时期常用的吉祥祝福语,寓意是情长意久,永不相忘。</p> <p class="ql-block"> 青铜犀牛灯</p><p class="ql-block"> 青铜犀牛灯是南京博物院汉代灯具收藏中的精品。灯设计精巧,牛背部上翻为灯盘,灯盘尾部有流口,灯油可倾入腹腔内,牛尾作环钮,起固定作用。</p> <p class="ql-block"> 广陵王玺金印</p><p class="ql-block"> 广陵王玺金印系纯金铸成,制作精工,光灿如新。印台呈方形,重123克,龟纽。龟纽的背上铸有六角形图案组成的龟背纹。龟甲的周缘、双眼、四肢等部位,均錾有小圆圈形的花纹——俗称鱼子纹。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布局疏密有致,行笔直中有曲,坚挺饱满,古扑凝重。全印设计精妙,制作工整,为汉印上佳之作。金印的主人推设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广陵王刘荆。</p> <p class="ql-block"> 青铜云纹虎纽錞于</p><p class="ql-block"> 錞于是一种古代打击乐器,形如圆筒,上大下小,顶上有钮,可悬挂,常与鼓配合,用于指挥军队。錞于钮的造型有虎、龙、狮、马等多种,其中以虎钮最多,故常有“虎钮錞于”之称。</p> <p class="ql-block"> 酒香飘向九重天</p><p class="ql-block"> 春秋棘刺蟠虺纹尊</p><p class="ql-block"> 在商周青铜文化中,尊为大中型盛酒器,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由于青铜贵重,尊在古代祭祀中也被作为重要的礼器。</p><p class="ql-block"> 春秋棘刺蟠虺纹尊口径27.1厘米,高26厘米,分三段造型,侈口、扁鼓腹、高圈足。腹部满饰蟠虺纹,上有细密的棘刺,属于吴文化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一“觥”好酒祭天地</p><p class="ql-block"> 商周时代,有一种被称为“觥””的盛酒器,一般作椭圆形或长方形体,或仿动物造型,典型特征是兽形大脑袋和覆盖整个背部的大盖子。</p><p class="ql-block"> 青铜牺觥形似四足兽,兽身为圆角长方形,上有兽钮盖。腹饰是对称的凤鸟纹,云雷纹地。</p><p class="ql-block"> 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多数使用动物造型和几何纹饰。例如,下面这件青铜牺觥就是典型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青铜四凤盘</p><p class="ql-block"> 青铜四凤盘体积庞大,口纵88厘米,横84厘米,通高27厘米,地径63厘米,外形圆润,肩膀上有两个把手,盆沿还立着4个小凤。</p><p class="ql-block"> 盘是一种洗手用具,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常与匜配合使用,在祭祀或宴会吋,须行沃盥礼,即用匜浇水洗手,下端用盘接水。</p> <p class="ql-block"> 几何印纹硬陶瓿</p><p class="ql-block"> 1975年5月3日至25日,南京博物院对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西周时期陶鼎豆及黑皮印纹陶器、几何印纹硬陶瓿、原始瓷豆等遗物。其中的印纹陶器的纹饰,以席纹、竹器编织纹、水波纹为主要特征,即与中原地区的陶器纹饰有关,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件几何印纹硬陶瓿,扁鼓腹假圈足,腹部拍印席纹,肩颈部印弦纹数周。瓿内装满鸡蛋、相互粘连、已石化。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鸡蛋。</p> <p class="ql-block"> 嘴长腿短肚满膘</p><p class="ql-block"> 猪形陶罐</p><p class="ql-block"> 一排可爱的小猪如士兵列队,它们向前噘起的嘴巴上都戳了两个圆圆的小鼻孔,背上都张开大大的“嘴巴(注水口)”,作为陶罐供主人使用,真是既夸张又实用。</p><p class="ql-block"> 猪又称豕,是六畜之首,在我国已经有七八千年的养殖历史,又是令人崇拜的图腾。如果家里没有养猪,就不成为“家”。因此,家=“豕”+“宀”。</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期的人类遗址,在许多古人的墓葬中都不乏猪的遗骸,古人常常以牲畜的多寡来体现地位和富裕程度,因此,葬猪或以猪做祭祀品就显得十分重要。</p> <p class="ql-block"> 神人兽面纹玉琼</p><p class="ql-block"> 神人兽面纹玉琼外方内圆,分上下两节,上节为神人面纹,眼睛为重圈,两条短线表示眼角,鼻子宽阔,以弧线勾画鼻翼。下节为神兽面纹,好像绵羊的犄角,又似瞪大眼睛的青蛙。两眼间有孤形短桥相连,刻着横纹和卷曲的毛发。圆滚滚的鼻子下面贴着一张扁扁的阔口,鼻口两侧有胡须。这种纹饰组合是良渚文化典型的徽记。</p><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时期,人类的力量太小,从而对自然产生崇拜。神人兽面纹折射出良渚文化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  清花海水红彩云龙纹盘</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p><p class="ql-block"> 盘内以巩红彩绘制五龙,其中盘心在青花描绘的海水波涛之上绘五龙,似从海中升腾而起,盘内壁四周分别描绘四龙,两作三爪,两作五爪,以青花祥云纹相隔开。仔细观察,四龙中有一带翼应龙,作三爪,目前不清楚这样的设计有何深意。</p> <p class="ql-block"> 人首鱼身俑</p><p class="ql-block"> 南唐二陵出土的镇墓俑有人首蛇身俑,人首龙身俑和人首鱼身俑三类。这件人首鱼身俑出土于钦陵,用拟人化手法表现了《山海经》中半人半鱼带双翼的“海神”形象,人首昂立挺颈、头戴道冠帽子,鱼身被圆形鳞片,背鳍突出、酷似鲫鱼、肩部突起的脊棱似鸟类羽翼的基部。</p> <p class="ql-block"> 嘴尖皮厚腹中空</p><p class="ql-block"> 陶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炊饮用具,口部有槽型的“流”,有把手和三只空心的足,主要用于炖煮羹汤或温酒。</p><p class="ql-block"> 陶鬶是中华史前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器物。商周时期流行的其他礼器,大多与陶鬶有关。</p> <p class="ql-block"> 玉棺盖</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为西汉江都王刘非或其王后的葬具,以青白玉板镶嵌金丝云气纹和玉璧纹饰,展现了西汉诸侯贵族极尽奢华的丧葬制度与工艺水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棺盖长2.3米,宽0.9米,文体为梓木髹黑漆,表面镶嵌230片和田青白玉及1578克黄金。</p> <p class="ql-block">  纹饰设计:金丝勾勒云气纹象征升天通道,阴刻谷纹玉璧代表礼器与权力。玉片形制复杂,包括璧形、三角形、菱形等对称分布并以金银箔片装饰接缝。</p> <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构件</p><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拱门构件由25件五彩琉璃件构成,顶部正中为人身鸟嘴、鸟脚、鸟翼的迦楼罗像,两旁为人身蛇尾的龙女,以下分别为腾龙、飞羊、狮子和象,最下层由弥座承托。整座拱门体形瑰伟,雕塑生动,色彩斑斓,它们多次被送至海外展览,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明代早期中国人民特有的琉璃烧制技巧和艺术匠心。</p> <p class="ql-block"> 万贯家财系腰间</p><p class="ql-block"> 缠枝花果金腰带饰</p><p class="ql-block"> 缠枝花果金腰带饰由九件组成,一件长方形缠枝花果饰件,三边平直,一边微弧,呈圭形,实为一根束带上的獭尾,亦称为铊尾;七件方形缠枝花果纹饰件,形制相同,规格相同,重量亦相近,实为方形胯;一件葵瓣形缠枝花果纹饰件,一边有直径约一厘米的圆孔,是与草鞋或束带相连接的圆孔。九件饰件以锤鍱、錾刻等技法制成,立体高浮雕缠枝花果纹,四周饰有边框,花纹造型奇特,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圆转柔美,图案变化有致,层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  嵌宝后乌沙翼善冠(复原冠体)</p><p class="ql-block"> 冠体用细竹丝编成六角形网格为胎,后山前面嵌二龙戏珠,龙身为金罩丝编结制成,每条龙上嵌有宝石和珍珠,中有金火焰一个。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下诏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至永乐三年(1405),确定皇帝常服冠以乌沙覆之,称“翼善冠”。</p> <p class="ql-block"> 一箭双雕独匠心</p><p class="ql-block"> 错金银铜弩机</p><p class="ql-block"> 弩是由弓发展而成的远程射杀性武器,其大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弩是由弩臂、弓和弩机构成,“弩臂”通常为木制;“弓”横装于弩臂前部;“弩机”安装在弩臂后部,是弩的关键部件。弩机是一种铜或铁制的联动机械装置,由牙、悬刀、郭、钩心和枢轴等部件构成。使用时,将弦张开以弩机扣住,把箭置于弩臂的矢道内,瞄准目标,而后扳动弩机,弓弦回弹,箭即射出。弩机在公元前成为我国军事中的重要武器,对古代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被称为“中国之利器”。</p><p class="ql-block"> 错金银铜弩机保存完好,制作精良,郭、望山、牙、构心、悬刀等部分均可转动自如,弩机的望山、双牙、转轮和郭台等处施错金银装饰图案,这些图案构图科学复杂、刻画栩栩如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郭台及箭槽内的图案,郭台后部为白虎吞兽图,前部则为奔鹿图;箭槽中刻画了一支脱弦而出的金色利箭,前方是两只仓皇出逃的大雁,整个构图构思巧妙、独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 坤舆万国全图</p><p class="ql-block"> 《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代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的,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p> <p class="ql-block">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p><p class="ql-block">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出土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大墓,南壁璧画自外而内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北壁自外而内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各人之间以树木分隔成名自独立的画面。壁画人物的形象处理得很好,恰如其分地把八个人的独特性格,用他们最典型的表现刻画出来,神情生动。整个璧画应该是先在整幅绢上画好,分段刻成木模,印在砖坯上,再在每块砖的侧面刻就行次号焉,待砖烧就,依次拼对而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文物没有呼吸,却有不朽的灵魂和生命,穿越千年与我们相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