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31日端午节,我们一早出发,前往江西三清山,中途在李坑做一个短暂停留。</p><p class="ql-block">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县城12公里,李坑的建筑风格独特,是著名的徽派建筑,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古代的时候,这里的人们把小溪叫做“坑”。“李坑”的意思,就是李家顺着小溪居住的意思,所以这里就叫做李坑古村。</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传世著作达29部,南宋年间出了一位武状元,名叫李知诚。</p> <p class="ql-block"> 牌坊旁边有一条小溪,我们乘坐竹筏入村。</p> <p class="ql-block"> 狮傩庙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 双虹桥</p> <p class="ql-block"> 村口的商业区,所有的店门都是关的,也没有游客,显得有一些凋零。</p> <p class="ql-block"> 在村头的一家李记牛骨粉店,我们点了一份它的特色餐李记牛骨粉,老板人实诚,牛骨和粉都量多,不够粉还可以添。</p> <p class="ql-block"> 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p> <p class="ql-block"> 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p> <p class="ql-block"> 李瑞材故居</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朝初年。房屋小院开偏门,正门枋前后均装饰精美的石雕,屋内厢房格扇门窗上,木雕精细完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夫第</p><p class="ql-block"> 奉直大夫(从五品)李文进府第,建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大门为青石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屋内三雕(木雕、石雕、砖雕)艺术精湛,令人称绝。</p> <p class="ql-block"> 用辣椒拼成了国旗。</p> <p class="ql-block"> 门头上漂亮的砖雕。</p> <p class="ql-block"> 大堂</p> <p class="ql-block"> 门窗及横梁上精美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 申明亭,古时作为村里聚会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通济桥是李坑村保留下来最大的一座桥,由砖和石头砌成。这座桥始建于明朝的正德年间,是由村里的永通公、海通公和相通公兄弟共同捐资建造而成的,桥也因此被命名为“通济桥”。 在桥的东面是两条溪流汇聚的地方,溪水自东向西潺潺流过,在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 鱼塘屋—李知诚(武状元)故居</p><p class="ql-block"> 宅子虽不大,有花、有树、有鱼塘,我国古代明朝以前的建筑就很朴素,没有精雕细刻。本宅院内有个活水鱼塘,所以村里人叫它鱼塘屋。</p> <p class="ql-block"> 在山顶茶室稍作休息,怎么能错过一杯上好的当地的皇菊茶。琥珀色的茶汤,淡雅的菊香在唇齿间萦绕,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在山顶鸟瞰李坑全景,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p> <p class="ql-block"> 优美的景色吸引了好多学生在这里写生。</p> <p class="ql-block"> 戏台,在李坑村十分盛行的一种舞蹈叫傩舞。</p> <p class="ql-block"> 围绕戏台而建的风雨亭。</p> <p class="ql-block"> 铜绿坊建于清代中叶,由于建造此屋的主人李聘如是经营铜绿生意起家的,因此人们将其称为"铜绿坊"。此屋与其他古代民居稍有不同的是仿宫厅的建筑形式,大门后另设置了一座仪门,当地称"中堂门"。</p><p class="ql-block"> 《铜绿坊》是古徽商中唯一生产有机化工药品厂家的招牌,《铜绿坊》一直享有盛名,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铜绿坊痔疮药对内、外、混合痔和肛门疾病有特殊疗效。今天其后人仍然在老宅内售卖此药。</p> <p class="ql-block">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丫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日一早,我们乘索道上山。上三清山的索道有2条,我们乘坐金沙索道上山。索道出口即达南清园景区,可快速游览“巨蟒出山”“东方女神”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刚上山时,天空还有一些放亮,远方的山还能见到一些,但不久就有大雾笼罩,甚至下起了雨,以至于很多的景色都没有看到,只是按照宣传画的提示想象了一下。所以在三清山山上的所有照片都是朦胧的。</p> <p class="ql-block"> 在三清山许个愿</p> <p class="ql-block"> 巨蟒出山</p> <p class="ql-block"> 巨蟒出山</p> <p class="ql-block"> 司春女神</p> <p class="ql-block"> 狸猫待鼠</p> <p class="ql-block"> "神驼峰"是花岗岩峰丛、峰柱组合形成的象形景观,右侧独立的峰柱犹如骆驼的头颈,左侧并排而立的峰丛像骆驼的身躯,故得此名。它是花岗岩体被两组垂直裂隙(节理)切割,并遭受风化、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等作用而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 每一步都踩着生活的重量,每滴汗都摔成生活的艰辛和不易。</p> <p class="ql-block"> 高山杜鹃花。</p> <p class="ql-block"> 灯笼树</p> <p class="ql-block"> 六道木又叫降龙木。</p> <p class="ql-block"> 铁杉</p> <p class="ql-block"> 小松鼠</p> <p class="ql-block"> 棕嗓鹛,其鸣声清脆如铃铎,可连续发出八个不同音节,故有"音乐鸟""八音鸟"之称。</p> <p class="ql-block"> 秀美挺拔的松树。</p> <p class="ql-block"> 企鹅献桃,此花岗岩体形如两只企鹅献仙桃,故名"企鹅献桃"。它是花岗岩巨石被几组裂隙(节理)切割,并遭受风化、侵蚀和重力崩塌等而形成的象形景观。企鹅的尖喙为花岗岩差异风化形成的"石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前有企鹅献桃,后有巨蟒出山。</p> <p class="ql-block"> 花岗岩风化穴,这些沿花岗岩体中的石英脉呈串珠状排列,大小深浅不一的小孔穴,称为花岗岩风化穴。它们是花岗岩中的脉状石英经风化脱落后,在流水侵蚀及冰雪</p><p class="ql-block">冻胀作用下逐渐加深加大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 独秀峰,此花岗岩峰柱傲然挺拔,兀立幽谷,侧有一棵青松独秀,故名独山峰,它是花岗岩体沿垂直的裂隙(节理)经风化侵蚀,并发生强烈的重力崩塌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 巨型象鼻石</p> <p class="ql-block"> 仙人指路。</p> <p class="ql-block"> 涓涓细流。</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外的陶行知雕像。</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又名歙(shè)县古城,古称新安郡,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宋至明清时期,徽州古城多次扩建和修缮。</p> <p class="ql-block"> 徽州府衙</p> <p class="ql-block"> 徽州府衙门前的石狮和门当户对。</p> <p class="ql-block"> 东谯楼,亦称阳和门。宋绍兴二十年(1150)建,楼上原设有报时设备,故名鼓楼。歇山顶,重檐虚阁,前后通间设窗,西南两侧有石阶通道。历代均作重修,现存木构为清式。“先学后臣”古代学子们一辈子的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 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石坊:这座全球现存唯一的八脚牌坊,是徽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由八根柱子支撑,雕刻精美,被誉为“东方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 石坊南面雕的是“巨龙腾飞”。象征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许国对朝廷的忠诚。</p> <p class="ql-block"> 石坊周围的石狮子共有12个。</p> <p class="ql-block"> 石坊内侧雕“英(鹰)姿(雉)焕(獾)发”,这言外之意是在颂扬当时的皇帝英姿焕发、年轻有为。</p> <p class="ql-block"> 中和街,城区繁华商业街,长600米,宽6米,石板路面。沿街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街上有阳和门、许国石坊、陶行知纪念馆、集合堂等胜迹。</p> <p class="ql-block"> 陶行知纪念馆正在维修,从网络下载了一张图。</p> <p class="ql-block"> 斗山街,被称为“现代雨巷”,蜿蜒悠长,雨天更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 叶氏贞节木门坊</p> <p class="ql-block"> 走在石板路上,沉浸在悠闲自得的心境中,感受过往的历史云烟。</p> <p class="ql-block"> 黄氏节烈砖门坊,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通体用水磨青砖砌筑,为古代牌坊中少见。童生吴沛,英年早逝,妻黄氏绝食而死,以示节烈。</p> <p class="ql-block"> 蛤蟆井</p><p class="ql-block"> 又名"姊妹井""井外井",建于唐代,位于徽城镇斗山街。相传古徽城群众靠斗山而居,远离新安江。自建郡以来,水一直困扰着群众生存。直到唐代贞元年间,一大户人家偶然看到一处土坎上常年住着一对蛤蟆,深受启发。在蛤蟆栖身之处掘井,果然泉水喷涌而出,从此不再为无水可用发愁。</p><p class="ql-block"> 蛤蟆井凿成后,取水的人排起了长龙,有时也为先来后到之事偶有小隙。于是决定破墙再凿出一口井,无偿捐与街坊公用,并围井而建一井形建筑。两口一模一样的井,便是"姊妹井""井外井"的由来。千百年来,两口井滋养着烟火袅袅的日子,也守望着古城百姓的安宁。</p><p class="ql-block"> 现在看到的是其中的一口井。</p> <p class="ql-block"> 掩藏在民居中的牌坊,当地的老人告诉我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中和街的钟楼,简易古朴,静默地驻立在那里,看透世事沧桑。</p> <p class="ql-block"> 古城瓮城门</p> <p class="ql-block"> 古城外一群老人在打牌,捉对撕杀。</p> <p class="ql-block"> 顺路拐到深渡,新安江第一弯打个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