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随想

汉紫

<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前,我独自踏进高考考场,身后是父母简单的一句“考不上就回家种地”,既是一种鞭策,又是一种鼓励;三十年后,我站在考场外,目光在“旗开得胜”的旗袍、“一举夺魁”的向日葵与智能手环上实时跳动的心率曲线间徘徊。</p> <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前,我坐在考场上,汗珠如豆粒滚落于黄褐色的卷纸,压着试卷的手心黏腻得几乎粘住了纸页;三十年后的今天,我陪着自己的孩子立在考场门外,攥着早已湿透的纸巾,目光灼灼似要穿透那扇紧闭的门。</p> <p class="ql-block">  考试那日清晨,我穿着解放鞋踩着尚余露水的泥路,如奔赴沙场的独行者,薄薄的准考证紧贴于汗湿的粗布衣襟里,竟成了唯一能托付前程的凭证。</p> <p class="ql-block">  几十里外的老家,母亲站在老槐树的浓荫下,望着县城方向默默为我祝福,爸爸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静静地坐在门槛上……那种沉默的祝福与守护,犹如一道无声的屏障,隔开了我和外面喧嚣的世界,也隔开了少年心中所有的彷徨与不安。那时的高考,是许多人拼尽全力穿越窄门,只为“鲤鱼跃农门”。</p> <p class="ql-block">  今日的高考,早成了一曲全家动员的交响乐。我站在门外,与众多父母一样,默默守候着考场里那个小小的身影。女儿进场前,反复清点准考证、身份证、文具……无一不经过我们再三检视,仿佛她是要奔赴一场需要万全准备的远征。</p> <p class="ql-block">  我凝望着她的背影,心中如潮水般翻涌起三十年前那个单薄少年的影子,两代人竟在这同一扇门前悄然完成了使命的交接。环顾四周,更有不少家庭全家盛装而至,穿旗袍的母亲们寄托着“旗开得胜”的祝愿,着红衣的父亲们则期盼“开门红”的彩头。</p> <p class="ql-block">  此情此景,使我恍然:当年那扇窄门,如今似乎已扩宽了许多。当年录取率不足百分之五,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今日高校扩招,升学之路已四通八达,命运再非全系于几张卷纸之上。然而,门虽宽了,门外的期盼却似乎更加灼热,似乎更“卷”,那扇门内,依旧寄托着我们未曾完全卸下的、对下一代的全部寄望。</p> <p class="ql-block">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改变的是门槛,不变的是对知识本身的敬畏。考场内外,那焦灼而深情的守望目光,分明是相通的——不过是当年父母殷切的凝望,如今又沉沉地投射于下一代的肩头之上。孩子消失在门口的一刻,我掌心微凉,蓦然顿悟:原来生命传递的,是这一份被汗水浸透、被岁月淬炼后愈加滚烫的期待,一种向上向美的生命追求。</p> <p class="ql-block">  当钟声悠扬响起,考生们潮水般涌出考场。我凝视着眼前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又仿佛看见自己当年走出考场时那既如释重负又忐忑不安的复杂表情。刹那间,我恍然明白,高考终究只是一场宏大的序曲。真正的人生答卷铺展于未来漫长岁月之中——无论三十年前苦读的学子,抑或今日被寄予厚望的少年,皆需用一生来书写那些关乎选择、磨砺与担当的命题。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时代的考卷上作答,笔迹各异,深浅不一。</p> <p class="ql-block">  步出树荫,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回望这肃穆考场,它俨然一座时间的丰碑,庄严矗立在两代人生命的交汇点上。我珍藏的那张旧准考证早已泛黄,却如同不灭的灯盏,既映照出曾经那个奋笔疾书的少年,又为前方行走的孩子悄然投下一缕微光——这光里凝聚着千千万万朴素心愿的结晶:愿下一代奔赴的前程,能比我们走得更辽阔,更舒展,更靠近星辰,生命之花更芬芳。</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考场如舟,载着不同的青春驶向岁月的深流。生命的意义,或许便在于这庄严的传递:接过上一代汗水中淬炼的期待之火,我们不仅是在守护一场考试,而是在守护一种让生命持续向上向美生长的执拗光亮——这光,足以烛照所有狭窄的门扉之后,那更为浩瀚的人生旷野,更为灿烂的人生星空。</p> <p class="ql-block">文/汉紫</p><p class="ql-block">图/网络+汉紫</p><p class="ql-block">出镜:紫中学子</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汉紫,原名曾先武,陕西省紫阳县人。一路阳光,一路欢歌,感受阳光,记录生活,信手涂鸦,贻笑大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