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山海之国清天台

东庄城荫

<p class="ql-block">  这座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的古刹,静静地伏卧在天台山麓,如同一位入定的老僧,散发着历经千年的沉静力量。作为佛教天台宗发祥地、道教南宗创立地、“活佛”济公出生地,国清寺承载的文化重量令人肃然。而就在十几公里外,天台山大瀑布正以雷霆之势从325米的高崖倾泻而下——一静一动,一古一今,构成了天台山最独特的风景辩证法。</p> <p class="ql-block">  穿过刻有“隋代古刹”的照壁,踏上丰干桥时,桥下的山溪清澈见底,几尾红鲤悠然游弋。这座单孔拱桥相传是唐代高僧丰干为方便寺僧往来所建,石缝间生出的青苔记录着时间的流逝。</p> <p class="ql-block"> 桥头一株古樟树荫蔽天日,树下立着“教观总持”的石碑,这是天台宗“教观并重”修行理念的浓缩。</p> <p class="ql-block">  国清寺的山门朝东而开,一反中国寺庙坐北朝南的传统。导游解释说,这是因创始人智者大师梦见“寺若成,国即清”时,山形水势决定了这一特殊朝向。进入山门,一条幽深的甬道两侧是仅1.7米高的黄色矮墙,墙后竹林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千年的秘密。这种“曲径通幽”的设计,瞬间将人从尘世喧嚣引入佛国净地。</p> <p class="ql-block">隋塔</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前的隋梅让我驻足良久。这株由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手植的梅树,历经1300多年风霜,至今仍能在寒冬绽放。抚摸它虬曲的树干,我想起了苏轼“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的诗句——草木犹在,人事已非,唯有佛法永恒。殿内供奉的明代铜铸释迦牟尼坐像宝相庄严,两侧十八罗汉像为元代楠木雕刻,衣纹流畅如行云流水。</p> <p class="ql-block">  南无妙法连华经,知恩报恩</p> <p class="ql-block">  在寺内漫游,处处可见历史的层积:王羲之独笔“鹅”字碑历经沧桑,有左半为真迹,右半由清代书法家曹抡选补写,也有相反观点,争论至今。最打动我的是国清寺能拒绝商业化诱惑——拒绝微信、支付宝祈福捐款。真正的修行,本就在日常。</p> <p class="ql-block">  雨花殿前的七佛塔一字排开,形制罕见。</p> <p class="ql-block">  从寺内出来,从一圆拱门拾级而上,残高59.4米报恩塔(隋塔)映入眼帘,塔身空洞原是飞檐斗拱所在,唐会昌灭佛时遭焚毁。</p> <p class="ql-block">  寺内三宝:隋梅、隋塔与王羲之独笔“鹅”字悉观。</p> <p class="ql-block">  告别国清寺的宁静,驱车前往天台山大瀑布。远远望去,一条银练从云端直坠山谷,水声如雷,水雾弥漫半山——这与国清寺的含蓄内敛形成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 瀑布前的李白广场上,诗仙石像衣袂飘飘,从李白广场乘摆渡车,很快就能抵达琼台仙谷的入口。这座被李白赞为“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仙谷,自古就是道教南宗的修行圣地。而今,我循着诗仙的足迹,来探寻这处“青冥浩荡不见底”的秘境。</p> <p class="ql-block">  穿过刻有“琼台仙谷”四个大字的石门,迎面就是一段凿刻在绝壁上的悬空栈道。转过一道急弯,“望仙台”豁然眼前。这个突出于悬崖之外的观景台,是观赏八仙湖全景的最佳位置。俯视下去,湖水碧绿如玉,倒映着四周的奇峰怪石。湖心一座小岛形如龟背,岛上建有望仙亭,飞檐翘角,与周围山色相得益彰。据说当年李白就是在此写下“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豪迈诗句。</p> <p class="ql-block">  琼台仙谷位于天台县西北部,是天台山核心景区之一,以险峰、幽谷、飞瀑、碧潭著称。</p> <p class="ql-block">八仙湖</p> <p class="ql-block">  悬空廊上挂绝壁,下临深渊,像一只展翅的飞鹤凌空栖歇在崖壁上,廊中没有一根柱子,故名。在悬空廊的北头岩壁上刻有大大的古钱一枚,中间有一个口形方洞,周围四方有4个偏旁之字,和同一个口字相配,这四字有“知足常乐”之意,让人开怀,若摸一摸石钱,可能会让你灵气上身,财运滚滚。</p> <p class="ql-block">金庭洞天</p> <p class="ql-block">悟真石趣</p> <p class="ql-block">  “电梯上升过程只需58秒”,工作人员微笑着提醒。轿厢门关闭的瞬间,脚下的大地开始下沉。透过全景玻璃,我看见岩壁上的苔藓与蕨类植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坠,谷底的溪流渐渐变成一条闪光的银线。当电梯穿越最后一层云雾,“叮”的一声,海拔已提升160米。</p> <p class="ql-block">  走出电梯,360度的“摘星台”让人屏息。左转不远就是玻璃栈道。沿着指示牌前行,128米的玻璃栈道悬于300米深的峡谷之上。踏上透明玻璃的刹那,清晰可见脚下盘旋的苍鹰,以及深渊底部火柴盒大小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  栈道中段延伸出的心形观景台是最佳拍照点。这个位置正对传说中的"仙女沐浴池"。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崖壁,恍惚间似有白衣仙子掠水而过。</p> <p class="ql-block">上真琼台</p> <p class="ql-block">仙都</p> <p class="ql-block">上界仙宫此地开</p> <p class="ql-block">  转过一道山梁,雷鸣般的水声骤然入耳。天台山瀑布从120米高的绝壁倾泻而下,在三级台阶式崖壁上摔碎成万千水珠。新建的悬空观瀑台伸向瀑布正面,水雾随风扑面,初夏时节竟感到丝丝寒意。</p> <p class="ql-block">群蛟争壑</p> <p class="ql-block">千丈峥嵘</p> <p class="ql-block">  最神奇的是瀑布后的水帘洞。穿上景区准备的雨衣,沿着湿滑的石阶下行,穿过一道天然岩缝,突然置身于瀑布后方。透过水帘望去,阳光折射出七彩虹桥,而对面的双阙峰在氤氲水汽中若隐若现,宛如海市蜃楼。</p> <p class="ql-block">  回到山脚回望,突然明白,这座5A景区的动人之处,不在于它保存了多少古迹,也不在于新建了多少设施,而在于它让千年诗画中的天台山,真正成为了普通人触手可及的“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  下山途中,我不断回味这一天的体验。国清寺与天台山大瀑布,一禅一瀑,一古一今,却共同诠释着天台山的精神内核。</p> <p class="ql-block">  国清寺代表的是“定”的智慧。作为天台宗祖庭,它传承着“一念三千”的哲学,教导人们在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宁静。那些晨钟暮鼓、农禅并重的日常,正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生动实践。其寺内韦陀菩萨持降魔杵双手合十横杵胸前,表示欢迎外来僧人短期挂单,允许停留1-3天。‌‌‌‌而它坚持免门票、抵制商业化的态度,更彰显了佛教“无相布施”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大瀑布则展现了“动”的力量。那日夜不息的飞流,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伟力。从李白到徐霞客,无数文人墨客在此获得创作灵感,正是因为瀑布的动能激活了他们心中的诗意。当代重建的瀑布虽有人工痕迹,但它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使中断六十年的“银河”重落九天,这种尊重自然又勇于创新的精神,何尝不是另一种智慧?</p> <p class="ql-block">  回望天台山,我想起了智者大师“一念三千”的教义——一念心具足三千世间。在这座山上,古老的佛法与鲜活的山川相遇,沉寂的历史与奔流的瀑布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宇宙。无论是国清寺的晨钟,还是大瀑布的雷鸣,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生命的圆满,在于动静相宜,定慧等持。</p> <p class="ql-block">  驾车合计二十小时行程千余公里。我那久不联系的朋友,在经历了三年的新冠之后,不知怎么样了,有时我竟不希望得到你的消息,因为没有信息是最好的信息。一些风景,有闲有钱还需有体力,甚至还需要时间、空间和天气的配合,年近花甲,有时很欣赏命运的安排,每天步行两万多步。浙江路途两边夹竹桃和栀子花甚多,更加增添了诗情画意,多处停车场不收费,热水供应亦足,这与有些地方不可同日而语。</p> <p class="ql-block">七律·浙南山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仙居栈道六桥连,</p><p class="ql-block">雁荡灵峰傲灵岩。</p><p class="ql-block">伯温故里百丈漈,</p><p class="ql-block">石桅岩上龙湾潭。</p><p class="ql-block">云和梯田美如画,</p><p class="ql-block">古都画乡通济堰。</p><p class="ql-block">缙云仙都鼎湖峰,</p><p class="ql-block">国清天台冠浙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愿以此结束浙南山海的旅程。</p><p class="ql-block">时乙巳年夏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