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源茂同志小传

老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父亲和袁源茂同志(1928-1997)小时候一起在石背上私塾里读书。听我父亲说,他年少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胆略和组织才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袁源茂同志21岁时迎来中国解放,他立刻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1950年春成立石溪“农民协会”(主席谢应泉,枪刀山人),领导人民“分田地”,他任农协丈田小组副组长。1950年秋建立石溪乡,辖区包括石溪村、桥岭村、河坑和杨家湾村,乡政府驻河坑蛇前(乡长欧阳接恩),他在石溪村委会任干事。1952年大乡分成石溪、桥岭和杨家湾三个小乡,石溪乡辖四个村:石背上1村,他任村长;许家沅2村,村长周连成;沈子3村;堎头4村,乡政府驻石溪下寥,乡长为林明章同志(沈子人)。1955年春,石背上1村升级为“石溪乡第1农业合作社”(即初级社,全乡分为7个社),袁源茂同志任社长。1957年,1社与6社(下寥社)合并成高级社,他出任高级社社长。1957年冬,石溪、麻田、蔡家、大江边等村合并为麻田乡,乡政府驻大江边。1958年,麻田乡和新泉乡合并成立“新泉人民公社”。石溪村立为石溪大队,袁源茂同志任大队长(村长)。从1960年起,他担任石溪大队“党支部书记”到1973年。1973-75年,他出任麻田公社医院院长,医院驻大江边石狮口一栋地主宅院里。1975年,他主持建设月形街头永安桥边的公社新医院。1976年,他回石溪大队任党支部书记,并创办村企下寥瓷厂,生产碗碟和电瓷等产品。1979年冬,袁书记被调任为沈子立新电站站长,直至1985年光荣退休。1988年秋,由于我村没能按时完成公粮征购任务,农村用电、农田水利建设等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群众反响强烈,乡党委刘副书记亲临石溪村召开会议,会上盛请袁书记出山为本村破局解难。这样,他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干到1991年方卸任退休。退休前,袁书记用心培养本村后俊接班人,他为石溪村的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7-78年,麻田公社党委贺书记(1975-78年任麻田公社党委书记)驻村石溪大队指导工作,袁书记陪他调研,一同走遍了我村的每个地方——据本村一位老干部告诉我,刘家沅白竹窝和界背枪刀山上他俩都去考察过。70-80年代,袁书记当选为麻田公社党委委员,全公社(乡)十几个大队(村)支书只有他和大江边林荣贵同志享此殊荣。每当白天或晚上公社召开党委会议,公社领导会分派车辆负责他俩的路途往返。80年代初,袁书记还光荣当选为芦溪区(县)人大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袁书记文化水平不高(受时代条件所限,这是老一辈基层干部的共性),但理解和记忆力强。他在外参加会议不用作笔记,会后回村能圆满地汇报和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工作上从没发生过闪失错漏,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称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袁书记气度恢宏,目光炯炯,酒量也挺不俗。饭席上,他以酒敬客,觥筹交错,欢乐滔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袁书记宽厚豪爽、刚强仗义、办事公道、勇挑重担。他于1997年2月病逝。他的生前好友——萍乡市人民政府贺副市长(原麻田公社党委书记)率县、乡领导亲临灵堂向老友鞠躬致礼,以告慰友人、寄托哀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袁书记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他带领人民群众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主持参加架桥梁、修公路、兴水利、治河道、修电站、通用电、建学堂、办医院、搞企业(下寥瓷厂)、综合开发和治理山林资源……战天斗地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了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诗《赞袁源茂书记》: “青年立志献家乡,勇立潮头心向党。公正廉洁泽后世,亲民开拓永流芳。”这,正是他的人生写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斯人已逝,其风范长存。</span></p> <p class="ql-block"> 编写:ZengShengqu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