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自题诗 海岳开襟</b><div><b><br>曾忆人间有仙宫<br>琼楼玉宇不老松<br>海岳开襟凭栏处<br>兴衰轮回寄长空</b><br></div> 传 南宋 赵伯驹 仙山楼阁图<br>此画为乾隆御览之宝,很可能激发了乾隆皇帝当年建造神仙楼阁的决心。<br> 遗址现状,岛上长满了杂草野树。湖面夏季开满荷花,花从中留出水道,游船穿梭。<br>正是:<br><b>孤岛独飘莲湖中<br>游船野鸭荷花红<br>杂草丛生荒林密<br>不知人间有仙宫</b><br> 自绘 圆明园之海岳开襟 海岳开襟楼阁生成记,严格按清式营造则例大式做法,以斗拱斗口为标尺模数确定平面和举架尺寸。 十字脊重檐歇山顶带四出歇山抱厦绿剪边黄色琉璃瓦屋顶,配汉白玉台明基座。 再现海岳开襟乾隆盛期盛境。 海岳开襟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面临水,是整个圆明园中最高的楼阁。整组建筑雍容端庄,金碧辉煌,是圆明园三园中最为精妙的楼阁建筑。湖岛圆形象征满月,直径90米,台基上下两层,汉白玉栏杆环绕。台上中心建3层楼宇,下层为海岳开襟殿,南檐题“青瑶屿”3字;中层为得金阁,题“天心水面”4字;最上层题“乘六龙”3字;乾隆帝诗中称“开襟海岳楼阁重,忽如涌出沧溟东”,东西南北各设重檐歇山穿堂配殿一座,四周以圆形游廊环绕,外围四面又各建一座重檐方亭和琉璃牌楼。整个建筑群全部采用带斗拱琉璃瓦大式做法,遍植青松,与金色琉璃瓦交相辉映,华丽异常,凝聚了一个王朝的鼎盛气象。 <div>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追求海上仙山,得道成仙的传统。两千年来绵延不绝。<br></div>长春园中的海岳开襟就是其中一处仙境景观。所谓“海岳”即“海上仙山”之意,乾隆帝曾作《海岳开襟歌》描绘其景致,诗中将此岛比作海上十洲中的祖洲,又比作五仙山中的员峤、方壶。诗云:<br><b>沧池瀁瀁蛟龙窟,中耸玉台规宝月。<br>祖洲之草琪树枝,袭芳笼影水精阙。<br>周禆瀛海诚旷哉,昆峤方壶缩地来。<br>八琅云璈底须奏,松风朅听尘襟开。<br>芥舟祗需坳堂水,溟渤何劳千万里。<br>得其环中游物外,枣叶须弥皆一理。<br>我之所戒在求仙,海岳寄兴属偶然。<br>保合太和励体乾,时乘六龙以御天。</b><br> 整个建筑群全部采用带斗拱琉璃瓦大式做法,在圆明园实属罕见,与其他景区大片的灰瓦屋顶形成鲜明对比。 配殿前设有牌楼,上书“天光云影”四字。海岳开襟楼阁为清帝与大臣、外藩使节观赏湖光山色、举行宴饮游乐和观赏龙舟竞渡之处。每年端午佳节,清帝在这里设宴观赏龙舟竞渡。 从西侧榴香渚看海岳开襟 榴香渚位于长春园海岳开襟湖西高台之上,重檐四方亭,东临水设码头,是帝后从圆明园经明春门进入长春园后的泛湖登船之处。 岛东侧隔湖正对设半月台,为皇帝赏月之处,上有乾隆御笔,圆明园海岳开襟“半月台”诗碑!碑文:<br><b>台形规半月,<br>白玉以为栏。<br>即是广寒界,<br>雅宜秋夕看。<br>会当银魄满,<br>不碍碧虚宽。<br>太白镜湖句,<br>常思欲和难。</b><br>此碑尚存,现在北京大学。<br> 外围的游廊和汉白玉栏杆。这是颐和园长廊的前身。 南侧码头正对思永斋的湖光山色共一楼。 从码头过牌楼穿配殿直通海岳开襟楼阁首层大殿。 大殿内设宝座。推测楼梯设于宝座后的靠山墙外直通二层和三层。 二层大殿 三层大殿 室外环廊露台是圆明园的制高点,可远眺全园风光。北侧可看到法慧寺的多宝琉璃塔。 由于长期处在岛上的潮湿环境,冻融循环,木结构腐蚀,海岳开襟建成不到30年,乾隆四十六年就被迫进行了大修。到了道光时期,已经修无可修,很可能建筑的地基还有不均匀下沉。本来这里就是挖湖填岛先天不足,不得不全部拆除重建,原三层楼阁改为重檐攒尖单层大殿,环廊取消,配殿改小式灰瓦卷棚顶,盛况不再。此景躲过了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的焚掠,一直保存较好,留下宝贵的历史照片。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曾来此游览,直至1900年庚子之乱时才彻底被毁。 海岳开襟盛期全景图,前为思永斋,后为法慧寺。西侧是榴香渚码头,东侧为半月台。 <b>故园不堪回首月明中</b> 视频每秒24帧,引入时间线,比单一的固定画面至少要高一个维度效果更震撼。文件太大这里放不下,可扫码观看。<div>不满足市面上能看到的圆明园复原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诗书画曲全部独立完成。<br>圆明园是我国造园艺术的顶峰,集大成之作。太多的宝库有待发掘。<br>更多关于圆明园的作品在作品集《梦圆明画圆明重现圆明圆梦圆》<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