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翻阅历史的长卷,你会发现北宋时期的名相层出不穷,大胆地说,历史上很少有朝代的宰相能和北宋相媲美。在古代,“宰相”是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他的权力之大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是主宰的意思,“相”有辅佐之意,可见宰相对一个朝代的安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吕端是北宋时期宰相,虽然出生在官宦世家,但自幼勤勉好学,从后晋时期以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后周时担任著作佐郎、直史馆,之后从国子主簿一路走到了宰相之位,他的人生可谓精彩绝伦。</p> <p class="ql-block">吕端(935—1000年),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北宋初年宰相,以“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著称,辅佐太宗、真宗两朝,在皇位继承危机中力挫阴谋,稳定政局。他出身官宦世家,父吕琦为后晋兵部侍郎。少时聪敏好学,以父荫入仕,后周时累迁著作佐郎、直史馆。北宋建立后,历任浚仪知县、成都知府等职,为政清廉简朴,深得民心。至道元年(995年)拜相,以沉稳识大体闻名,太宗赞其“大事不糊涂”。</p> <p class="ql-block">吕端劝谏秦王随驾的故事,展现了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太宗征讨河东时,秦王赵廷美将接到留守京城的命令。吕端认为,太宗辛苦奔波、吊民伐罪,赵廷美作为太宗的至亲与贤臣,此时留守京城是不合时宜的。赵廷美听从了他的建议,这一举措既避免了赵廷美可能因留守京城而引发的政治风险,也显示了吕端的政治智慧。</p> <p class="ql-block">阻止太宗杀李继迁之母的事件,体现了吕端的战略远见。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西夏太祖李继迁骚扰宋朝西部,保安军抓获其母亲。太宗想将其杀死,吕端得知后,以刘邦向项羽要刘太公肉的事例向太宗劝谏,指出杀李继迁的母亲不仅无法威慑李继迁,反而会让天下人笑话,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太宗听从了吕端的劝谏,决定不杀李继迁的母亲。后来李继迁的儿子投降宋朝,这都得益于吕端的深谋远虑。</p> <p class="ql-block">拥立真宗的事件,确保了宋朝政局的稳定。太宗病重时,内侍王继恩私下串联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密谋立楚王赵元佐为太子。太宗去世后,李皇后命王继恩召吕端进见,吕端察觉事有变故,把王继恩锁起来并派人看守,然后去见李皇后。吕端认为太宗已立太子赵恒,就是为了今天,不能违背太宗的命令。于是他护送太子到福宁殿,真宗坐在帘子后接见群臣,吕端却不下拜,请求真宗卷起帘子接见,等确定坐在上面的是真宗后,才率领群臣参拜。</p> <p class="ql-block">吕端性格宽厚,有气量,胸怀豁达,善于与人结交,轻财好施舍,但从不过问家事。虽然他在一些日常事务上或许不与人计较,显得有些“糊涂”,但在关乎国家大事、皇位传承等重大问题上,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决断力,因此得到了宋太宗“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吕端这种不计名利地位、顾全大局的高贵品质得到圣上和同僚的大加赞赏。谦让的态度让群臣敬佩不已,也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一次太宗遇到难题问吕端有没有计策,吕端不拘小节直言,法无定法,礼无定礼。太宗听了吕端的说法也是十分赞同。</p> <p class="ql-block">吕端遇事镇定自若,从不慌乱。有一次朝廷让他出使高丽时,因海上的风暴太大折断了船的桅杆,船上的其他人看到此种情况都十分害怕慌乱。只有吕端一个人依然安静地坐在原地读书,像在自己的书房中一样。这种人无论身处何种处境能应对自如。</p> <p class="ql-block">吕端这种不拘小节、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性格让一部分朝臣认为他是“糊涂”,但宋太宗了解了吕端多年的为官政绩后直言:“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事实证明太宗是对的,吕端在大是大非面前绝对不糊涂,而是十分的严谨稳重。</p> <p class="ql-block">宋太宗在位时,秦王赵廷美担任京城府尹,吕端是开封府的判官,有一次圣上出宫去往河东处理事情,原本没有下旨明示让赵廷美跟随。吕端知道后对秦王赵廷美说:“皇上不惧危险,御驾慰问百姓惩罚犯人,大王您既皇上最亲的兄弟,也是朝中的贤臣,理所应当跟随圣驾保护圣上安危,留守在家是不合适的。”秦王赵廷美采纳了吕端的建议,奏请跟随圣驾得到很多人的称赞。</p> <p class="ql-block">太宗时期,大宋的西部边境地区常年处于战乱之中,对当时政治经济的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吕端知道后猜想有可能是军国大事,特意留在宰相办公处等待寇准,见到寇准便问道:“今天圣上如果跟您说的是北境边上的日常事务,我就没有知道的必要,但如果是朝廷的大事,我就不得不了解清楚了。”寇准再三思量后自己也觉得这是一件大事,于是就将事情详细告知吕端。</p> <p class="ql-block">吕端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之后问寇准他们商量如何去处理这件事,寇准说圣上打算在大庭广众之下将其斩首,吕端听到后认为圣上的决定十分不妥,希望寇能够先暂缓处理,他再去上奏圣上。赶到大殿的吕端给太宗说起了项羽的典故,指出如果定要烹煮他,希望能给我分一杯肉羹,那些想要争夺天下胸怀大志的人,对待自己的亲人都是非常的冷酷无情,更别提李继迁这样的叛党了。您杀了李母没有任何好处,反而还会加剧他与朝廷的矛盾,那么我们想要他投诚是一点可能都没有了,这对我们大宋北境的安稳十分不利。</p> <p class="ql-block">太宗听后觉得他说的很在理,于是问到:“那要怎么办呢?”吕端告诉太宗自己的想法,可以先让李继迁的母亲住在延州,再找一些人好好看顾,为以后招降李继迁做好准备,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解决西部边境常年战乱的难题,还能彰显您的仁爱之心。如果不能招降,这样处置也可以牵制住他,因为李母的生命权已经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李继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乱,让老百姓过一段安稳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太宗听到后拍手叫绝,连忙称赞吕端,如果不是因为他,自己差点就做错了大事了。太宗听了吕端的建议,李继迁的母亲一直被大宋有待照顾,知道最后因病去世。虽然李继迁到死也没有招降,但李继迁的儿子最终还是投诚,西北边境终得到稳定,这件事情的功绩当属于吕端。</p> <p class="ql-block">吕端在仕途上也不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太宗时期他也因不同的原因曾多次被贬职。北宋建立初期,他任职俊仪知县、定州通判、太常少卿,宋太宗登基后,吕端因其他事情受到牵连两次被贬官。在蔡州任职期间,为百姓解决了很多问题,他的功绩人人看在眼里,于是有官民奏请圣上可以让他再留任一年,可见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好的父母官。</p> <p class="ql-block">吕端虽然多次惨遭被贬,但不论身肩何职,他做事认真负责,从来不因自己被贬而埋怨渎职,不久之后吕端再次恢复原来的职位,任枢密直学士,后来还被太宗任命为参知政事,成为副相。</p> <p class="ql-block">吕端一生为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晚年拜为宰相,在真宗在位期间辅助他处理了很多朝堂大事,对北宋政治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吕端疾病缠身,宋真宗赵恒便下诏书特免了他每日的朝拜礼仪,如果遇到难题就会书信告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