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第26章!

金桥书院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b></p> <p class="ql-block">【原典】</p><p class="ql-block">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子游说:“侍奉君上屡屡迫切劝谏,这就会受到侮辱了;对待朋友屡屡迫切劝谏,这就会受到疏远了。”</p> <p class="ql-block">有人向孔子问如何做大臣,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 不可则止。”子贡向孔子问交朋友的事,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两方面合在一起,正是子游在这里所说的:“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p><p class="ql-block">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君臣之间也好,朋友之间也好,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是全交之道。作为下级,作为朋友,你当然有义务劝谏你的上级,你的友人,但如果他们不听,不采纳你的意见,那也就算了。你的话说到了,义尽到了嘛,有什么办法呢?如果你硬要一厢情愿地强迫他们接受你的意见,非要显示自己的忠心,显示自己的友情不可,每次见了面就说,呼呼叨叨,情急辞切,给人咄咄逼人的感觉,其结果是上级讨厌你,朋友疏远你,效果适得其反,弄得不好,真会自取其辱。保持一点距离为好。能行则行,不行则止,不要自取其辱。</p> <p class="ql-block">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比孔子小四十五岁,吴国常熟人,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中唯一的南方人。他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p><p class="ql-block">他学成后南归,为江南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孔子评价说:“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p> <p class="ql-block">最后两章,好像毫不相干的话。这里最妙的不用孔子的,而用他学生子游的话。子游这话的意思是说,要讲仁爱之“行”,也要懂得方法,不能乱干。对君子尽忠,也不容易。君王有了不对,每次见了劝他,次数多了,硬要做忠臣,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命都丢了。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对,你劝他劝多了以后,他不听你的,就会变成冤家了。</p><p class="ql-block">子游的话为什么放在这里?这是人性的另一面。虽然行仁之道,义所当然,但是要讲究方法。</p><p class="ql-block">这里把子游这几句话,放在讲仁道这一篇的最后,是含有深意的感慨。但是如果随时随地把这两句话记牢,做人家的部下也好、朋友也好,就变成滑头,不负责任了,那又不是仁道。所以我们研究了孔孟学说,懂得了人生,才知道作人真不容易,的确须要多体会历史、多体会人生。然后才能做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随时随地里居于仁道之境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读经典指导生活:</b></p><p class="ql-block">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p><p class="ql-block">我们经常会犯这种错误,打着“对你好”的旗帜,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也不考虑别人是不是需要,是不是乐意接受。</p><p class="ql-block">此章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懂得换位思考,懂得替他们着想,即使是“对你好,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帮助别人对别人好需要智慧,好心办坏事经常会有,得有度不让人讨厌,也不能让人疏远。</p><p class="ql-block">里仁篇章说的是“仁”,从各种角度告诉我们如何真正做到“仁”。</p> <p class="ql-block">范氏曰: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其事同也。</p><p class="ql-block">俞樾曰:《礼记·曲礼》曰:“为人臣之礼不显谏。”故谏有五,而孔子从其讽。其于朋友,则曰“忠告而善道之”。事君而数,则失不显谏之义;朋友而数,则非所谓“善道(导)之”矣。取辱取疏,职此之故。</p><p class="ql-block">《四书近指》曰:数,便是辱疏处。忠臣不惧辱,良朋不惮疏。辱则回天无路,疏则责善无功,是以不贵数者,不绝其进言之路耳。</p><p class="ql-block">何北山曰: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事君三谏不听则有去义,道(导)友忠告不可则有止义。过是若更强聒不置,则是失之频数,取辱取疏,乃其势之必至。然若未至于数,而逆惮辱与疏而豫止焉,则为不尽君臣朋友之义,而薄亦甚矣,尤非圣人之所许也。</p> <p class="ql-block">这里谈的也还是“礼”的问题,一般说来孔子主张对君主忠诚,对朋友忠诚,但忠诚与“礼”比较起来,“礼”为重。忠诚也要懂得方法,不能乱干,对君王“尽忠”也不容易,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为臣之道,也就是礼的内容,在这里即使是忠君,也不能愚忠,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对,你劝多了以后他不听你的,就会变成冤家了,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这就是说看到朋友有不足要善于开导,不听就无须一定要尽忠告。相处要有度,事君,交友都要按“礼”行事,别过分,当然不止君臣,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同事之间一定要有度,按“礼”行事,不能过,亦不能不及。</p>